APP下载

问题驱动的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2019-08-21刘涵谢国弋英民焦尚彬辛菁季瑞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2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评价

刘涵 谢国 弋英民 焦尚彬 辛菁 季瑞瑞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自动化双创人才培养在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双创动力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并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

关键词: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30-03

一、引言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担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标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1]。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校品牌,这是高校寻求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强大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

西安理工大学为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自动化专业创办于1958年,60年来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动化专业于2010年入选了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也是全国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论坛秘书处单位,2014年、2017年两次通过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所依托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承担着满足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对装备制造业振兴的艰巨任务,自动化也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对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目前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落后于实际的需求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多样化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盼,一些旧的做法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逐渐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评价重共性轻个性、评价指标与社会需求匹配性差、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他评为主,缺乏自评,评价注重结果较多,而忽视过程等。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闭卷式考试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创新能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养成了被动和惰性心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愿望,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就业实现的可能[3]。

(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失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和效果都有待提升。创业课程普遍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程掌握的创业技巧和理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很难接受实践的检验。最重要的是,现有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缺失,许多高校仅把创业作为学生自身的一个发展选择,而把學校的发展重心放在学科建设和标志性成果的打造,“五唯”倾向还在影响着较多的高校。因此学生较难从现有的教育中获取全面的素质培养和系统的能力提升。高校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体制因素,如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易形成趋同思维模式。

(三)学生创新创业能动性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获得优质就业岗位的需要、享受美好生活的需要等。而在实践过程中地方院校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的目标并不明确,较多的是被动接受创新活动的安排,对于创新的动因、创新的价值、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且没有主动适应创新文化的自觉性。这与地方院校学生的特点有关,也与地方院校忽视对本校学生特点的研究有极大关系。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之争背后,地方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估计不足,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培养空间安排缺乏。

三、问题驱动的自动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通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改革,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科技创新对高端制造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主要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一)构建多元自动化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予以量化,以便合理地、科学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针对现行的人才素质测评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结合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紧密围绕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构建多元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为便于直观观察和科学评价,将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次,越往上指标越综合,越往下指标越具体。在体系构建中,侧重选取那些直接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标,用尽可能少的指标涵盖主要内容,以提高可操作性。

首先对已有的相关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方面的关键词;同时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专家、企业管理者(校友企业)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和权重的观点和看法。经过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相关专家(5人来自高校、2人来自教育主管部门、3人来自企业)三轮的论证和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每个指标及其权重值每五年更新一次,更新的依据来自一定数量的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用人单位)相关专家的评价结果。每个指标的评价数据来自教师、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打分,每个学生的能力测评分来自实际数据的指标权重加权和,大于90分为优秀,80分和90分之间为良好,70分和80分之间为中等,60分和70分之间为及格。从2014届学生开始,对每位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都会进行创新创业素质的评价,评价的数据作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重构新工科建设和卓越计划2.0背景下的自动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安排,我校作为秘书处单位成功组织了三届全国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经验交流暨工作研讨会,通过定期的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推进、不断完善“卓越计划”的工作。同时,新工科建设是在“卓越计划”已取得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和转变专业建设思路,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引领未来发展,拓展和提升工程教育改革内涵,探索创新创业的工程教育新范式,从而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发展对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大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統工科专业,急需进行转型升级,在充分优化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的介入渗透,主动对接并满足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制订我校自动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同时考虑满足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毕业能力指标要求,按照这两个标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自动化专业12项毕业要求转换成可判断的37个指标点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满足其支撑的毕业要求的知识能力要求[4]。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动力机制

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生源结构、学缘结构与部属高校大学生截然不同,我校学生从生源的数据来看,陕西省本地生源占比较多,达到了将近70%,外省、市生源占比相对较少。因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兴趣特点、基础教育阶段履历、家庭影响、技术技能等六个角度,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进行分层分类、区别化的生涯规划辅导。

激励制度是最实用的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措施,我们逐渐将纯粹以资金奖励、荣誉奖励为主的激励制度变成以学生现实需求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必将导致精力分配的不均衡,会给正常的学业安排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学生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是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支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学校层面也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创业成果奖提供支持。我校从2004年实行完全学分制,3—6年的弹性学制给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空间,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按照个性特点通过筛选安排他们加入学校的整体科研创新计划、研究生推免计划、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计划,提供出国深造、科研环境支持。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关注自动化专业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筛选机制将创新创业基础好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分配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分析学生来源、性格特点等基础大数据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为目标,针对每个学生设计激发动力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勇敢走出创新创业的“第一步”。

(四)成效

通过在自动化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动力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我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2016年的“电子眼智能追踪系统”、2017年的“为镁而来——微弧氧化——体化解决方案”以及2018年的“高铁安全卫士——数字化智能控制高铁电磁干扰滤波器”分别获得了国家银奖,既是我校获得的仅有的三项银奖,也是陕西省省属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绩。这些成绩既是对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的认可,也激励了自动化专业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探索,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智能时代的自动化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集数理、设计、机械、电子、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于一体的自动化学科是新工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前沿交叉学科,也是新工科建设最重要的突破口。只要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配合深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利用创新创业实践来持续改进和优化系统设计,自动化双创人才的培养就有望成为高等院校建设新工科、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突破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借助国家“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助推政策,打造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全生态的创业平台,必将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助推引擎。

致谢:本论文受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计划(No.17BG012)、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17ZY002)、信息与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课题(No.2018IMCR01,2018IMCR02)、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3-251041702)资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13.

[2]关维国,鲁宝春,王冬霞,李光林.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5,(17):120-123.

[3]顾准.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5,(28):91-94.

[4]弋英民,刘涵,焦尚彬,辛菁,季瑞瑞,刘庆丰.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8,(41):109-1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