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带给高校电气青年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新思路
2019-08-21蔡晔
蔡晔
摘要:从2016年开始建设“新工科”,给青年教师指导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在总结“新工科”建设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基础上,试图探讨“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新范式,既可为青年硕士导师提供新的培养思路,也可为电力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新工科”电气工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青年教师;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22-02
“新工科”建设是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契机与部署,也是实现高校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重要决策。施晓秋、顾佩华等文章[1,2]阐述了“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意义与体系结构,俞建峰、杨洪勇、易资兴等文章[3-5]则分别从培养机制、产学研协及校企合作不同角度就“新工科”研究生教育与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
本文从青年硕士生导师的角度,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基本特征为出发点,结合“新工科”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地方特色专业院校现有青年教师自身培养及研究生培养实践工程中与新要求的相关性及不适性,提出了基于同学科多方向青年导师协作的科教融合与自适应的教师与硕士研究生共同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为其他青年教师在地方院校实施“新工科”建设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新工科”的电气内涵
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确保学科知识与时俱进,让学生所学即所用是一直遵守的重要准则。面对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工科”着重体现在“新”上面,主要表现在“新型”、“新生”和“新兴”这三个方面,即相较于传统工程类学科,“新工科”的本质含义就是推陈出新,它代表了新型工科、新生工科和新兴工科的集合。电气学科是个典型的工程学科,在“新工科”的召唤下,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更加强调电气类硕士研究生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高电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电气企业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新工科”对电气工程青年教师的新要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互联网和制造技术的双向融合为动力,推动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于电气工程的青年教师而言,正好处于智能电网发展建设逐步完善,能源互联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进程中。电气“新工科”立足于实际工程发展,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更宽广、更扎实、更领先的专业知识研究。当前,无论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还是学术研究生的电气科学研究都比较关注各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较少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研究存在的承接关系或者递进关系等。然而,传统电力系统发展已然比较成熟,這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在日常科研生活中难以找到领域突破口,反映科研生活枯燥、无创新性。
2.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工程课题研究。当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得到的项目锻炼机会较少。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过于密集的且范围较广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及时的实践活动或者相关的项目经历来理解相关的知识,面临第二年难以决定科研开题的问题,这也是导致部分研究生在第三年依然还在迷茫所选方向的一个原因。
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在“新工科”理念下,要求汇聚电力部门及相关电气科研院所力量,完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指导硕士研究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通用的实践技能,同时思考自己的科研方向。当前,电力系统新型技术处于爆炸出现阶段,以电气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为电气企业提供人才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4.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从客观方面看,学校的政策未能给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如今,高校的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往往都将项目数量及经费、论文层次及数量、专利转换等科研成果作为硬性指标,而没有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的指标,这也是造成工科青年教师忽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与实际工程交流时,由于企业往往考虑到合作关系、关键技术和经济效益等问题,接收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时便有所保留,这更加要求青年教师能够抓住每一次的工程实践机会。
三、电气类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的反思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高校的教学队伍中,而他们今后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作为一名电气工科类青年教师,刚好处于“新工科”建设的蓬勃发展期间,通过总结自身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的一些经验,谈一谈青年教师关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一些感悟。
1.青年教师与硕士研究生年龄差距小,容易有共同点,方便沟通。他们与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有很多交集,有着共同的话题兴趣,师生之间容易互动和建立信任关系。在建立信任基础上,更加方便以自身求学、找工作为例,带领学生共同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磨合,并以此为基础,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进一步的发掘和引导,实现对硕士研究生的因材施教。
2.高校的工程类青年教师都完成了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带领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中国电网技术在近十年得到飞速发展,对于电气类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来说,其也跟随时代的脚步,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目前的电气工程类青年教师大都在此环境下接受了相关的专业培养和教育,他们更容易也应该用创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督促研究生查阅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为进行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
3.青年教师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电气工程类青年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都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解决了理论或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时也学习了前沿的国内外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在相关的专业科学研究方面,青年教师更富有精力和动力,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兴技术和趋势,能够给予学生相关前沿课题研究,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符合“新工科”理念的人才。
4.青年教师鼓励学生多参与其他方向课题组交流。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加快“新工科”建设。电气工程作为传统专业,如果需要寻求进一步发展,则必然要结合“新工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积极探寻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使专业“新起来”。不同的导師团队成员由于存在专业背景及学科的差异性,专业知识存在异同,但是部分知识存在逻辑关系,则成了找到突破口的地方。同时在校研究生也存在专业及年级的差异性,学生在专业领悟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交流能够出现新的创新点。这些导师团队、学生个体及学科差异性,都是使之转化为青年教师培养硕士研究生中的创新助力因素。
四、结束语
高校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成了“新工科”建设的骨干力量,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学育人方面独特的优势,需要来自学校、学院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此外,青年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探索出一套合适的能够培养出创新型和实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法,为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的电气类高校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让学生进入电力企业之后,能够迅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2]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3]俞建峰,王东祥,袁方洋,钱陈豪,刘汝盟,吴撼.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31):16-17.
[4]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79):17-21.
[5]易资兴,王晓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电气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5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