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常州民进初创时
2019-08-21陈知义
陈知义
35年前,即1984年的10月27日,常州民进隆重举行由当时的40名会员全体参加的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市委会领导班子,从而正式宣告民进常州市地方组织的成立。
现在回想起来,常州民进地方组织的筹建也很不容易,前后整整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文化大革命”之前,常州只有民盟、农工和民建三个民主党派。“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反正”,所有的民主党派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恢复活动。这样,根据当时的情况,民进江苏省委会决定要在常州建立自己的地方组织,因为这时常州已经有了三位民进成员。第一位是早在1951年在财政部工作时就加入了民进的刘揆初,他已于1977年从大连调回常州工作。第二位则是1957年在无锡参加了民进,这时退休回到常州的陈超,再加上在市图书馆工作新近入会的张珂。于是民进江苏省委会派员把他们三人召集在一起,于1981年1月15日成立了由民进江苏省委会直属的常州学习小组,由刘揆初担任组长。在民进江苏省委会的具体指导下,他们认真物色并发展了几名会员,便于1983年7月8日成立民进常州市支部。队伍继续扩大,骨干也初步形成后,在民进江苏省委会的领导和中共常州市委统战部的具体帮助下,召开大会,宣告民进常州市委员会的正式诞生。
万事开头难。初创时期,工作条件当然相对比较差。首先,缺乏办公地点。于是,只得和也是新成立的致公党市委会一起,两家合租位于茭莆巷尚德里的一个房间(某业余进修学校的房屋),摆张办公桌,先办起公来再说。再就是缺乏人手。当时只有副主委董叔宣一个人从市图书馆调来,成为正式的工作人员。但作为民主党派的一个市委会机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光杆司令怎么能忙得过来呢?于是,只能请来自己的一位成员,从三职高退休不久的汤永睿老师帮忙,他也来上全天的班,帮助处理办公室的各种具体事务。后来,退休的王子香老师也来帮过一段时间忙。这几位如今都已经作古的老先生,当时都已经年过花甲,但都尽心尽力,不厌其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此,那时凡和他们有过接触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成员的不断增加,组织的不断壮大,工作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几位老先生显然已难以应付。1989年3月,年富力强的刘振邦老师从二十二中调来,由他负责市委会组宣处的工作。他着重在组织工作领域,不厌其烦地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注意改善结构和拓宽界别,使会员原来年龄偏大和界别分布过于单一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渐趋于合理,从而更好地适应了党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需要。1991年5月,年方25岁的丁蔚接着来到民进常州市委会,她是作为经过考试录用的首批公务员进入机关的。很快,她就独当一面地把办公室的所有工作都承担了下来。从文件的上報下发,到收支的会计事务,还有文书的整理存档,后来又加上机关小车的驾驶。做事忙而有序,为人落落大方,再加上能唱会跳,这样,她的能干很快就在全省民进机关中出了名。1995年1月,金玉兰又从企业的团委工作岗位上调来,当时她也不过20几岁。机关的年轻同志多了,工作就更充满活力。作为会刊的《常州民进》,从原先不过是几页油印的纸,改刊为铅印的小报,就是从小金负责宣传工作以后开始的。后来,又在这基础上,发展为如今杂志形式的会刊。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常州市政协在双桂坊建起了一座五层的大楼,所有民主党派的办公用房都在政协大楼内统筹解决。这样,民进常州市委会也就在政协大楼的二楼分配到两间办公室,虽是一南一北,但都窗明几净。办公条件改善了,人手也多了,市委会的办公室也就成了民进会员之家,有很多会员,不管有事没事,已经习惯常到市委会来坐坐说说话。所以,几乎是每天,尤其是下午,办公室里总能看到热热闹闹谈笑风生的景象。不管是来谈工作,还是聊几句家常,机关的同志一概热情接待,并乐于和大家交谈。大家感到,一到民进就有一种家庭般亲切随和的氛围。这样一种氛围,对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市里的方方面面,对民进工作的评价也总是不错。事实上,民进在常州市七个民主党派中,工作从不落人后,影响也逐渐扩大。在全省民进的地方组织中,常州也往往走在前列,有着自己的特色。现在还保留着的一些好传统,譬如深受大家欢迎的基层干部学习班,一年举行一次,并坚持会议研讨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就是早在1997年就开始的。
35年来,常州民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的方面很多。但我作为一名1984年市委会成立前就加入了民进的老会员,后来又因需要于1995年8月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来到市委会工作直至2004年退休,为了纪念民进常州市委会成立35周年,只是把自己亲历和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了些回顾,虽多属细枝末节,或纯是个人感受,但对大家了解常州民进初创时的一些情况,或许多少能提供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