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
2019-08-21胡卫
胡卫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发展、总结,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但是在我国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把劳动技术教育降位为四个学习领域的一个部分。更为严重的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前整个中小学教育,劳动教育要为中考和高考让位,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慢慢在中小学校中消失了。我们的教育被局限在课堂和书本知识之内,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早已面目全非,或是被窄化成了简单的技艺教育,或是变成了惩罚方式,或是变成了休闲娱乐。中国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弱,早已不是新闻。
当前我们的学生,不仅劳动能力弱,也缺乏劳动的价值概念。当今演艺明星的天价片酬和阴阳合同、“流量小生”一夜暴富、网络红人靠打赏日进斗金等社会不良风气和乱象也助长了学生好逸恶劳的思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缺乏踏实奋斗的劳动精神,孩子将来一进入社会,他们意识上就落后了。
劳育虽然在五育中“排行老五”,却是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当前更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劳动不仅可以能够让学生体魄强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也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培养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在“网红”“娘炮”等各种所谓时尚风潮中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同时,劳动本身也是创造的基础,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可以说,劳育是融合其他四育的基础。
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芬兰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日本学生从小就培养其家庭、班级以及学校各种日常劳动的习惯。一部8分钟的反映日本小学生吃午餐的纪录片,让全世界震惊的不仅是日本学生午餐的质量,更多地是日本小学的劳动教育。因PISA考试质量闻名全世界的芬兰,则把劳动教育系统纳入了国家的课程。2019年一支来自上海的校长访问团考察了芬兰的教育之后发现,芬兰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编织、木工、烹饪、家政等大量课程从小就进入校园,并且占据了相当多教学时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还有生涯规划都在这些课程中得以培养。
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极其重要。“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者。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劳动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建议:
一、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二、要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既包括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关于劳动核心素养的说明,同时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超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与职业教育的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小学阶段要保证开好劳动课,并在校园活动中选择安排适度、适当、适量、适合、适切的劳动内容;初中阶段应该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活动”;高中阶段则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规划素养”。
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载体。要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要拓展相关的校外实践,更多地借用外部资源。各类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心等在手工技艺体验、工农业劳动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通过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方式,要为中小学生开设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
四、倡导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对家长的引导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书包、书桌,或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洗碗、洗衣、扫地等家务劳动,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