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2019-08-21李莉
李莉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对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老年慢性心衰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护理干预3个月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 老年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12月收治老年慢性心衰患者74例,按照是否给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各37例。试验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62~75岁,平均(68.12±1.12)岁;病程3~8年,平均(4.24±0.12)年。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63~77岁,平均(68.10±1.14)岁;病程3~8年,平均(4.22±0.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人标准:①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同意;②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既往均有心系疾病病史,均长期出现气短、无力等症状;③人院后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II级或IV级;④结合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骨折以及其他骨系疾病。②排除合并肺系疾病。③排除合并溝通障碍、理解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并给子饮食指导,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②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心功能等级给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II级进行床边站立或倚墙移步训练,并根据耐受能力鼓励患者反复练习,每次持续训练在10~30min,每天训练3~4次。IV级应指导家属被动活动患者关节,随着患者心肺功能的提升,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小关节、大关节,随着关节灵活度以及肌力的提升,逐渐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倚床站立、倚墙行走,并根据耐受能力反复训练,每次训练约10min,每天训练3~4次。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参考生活质量SF一36量表(百分制)。①显效:心功能提升2级或2级以上,SF一36量表得分>80分。②有效:心功能提升1级,SF一36量表得分在60~79分。③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加有效率之和。
统计学处理:数据选择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慢性心衰与原发性高血压均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尿酸是由黄嘌呤、次黄嘌呤共同生成,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需要黄嘌呤氧化酶进一步分解,以尿素的形式经肾脏、消化道排出。黄嘌呤氧化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中,主要是内皮细胞,同时心血管系统的血管璧是产生尿酸的主要部位。目前,人体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产生、排出量以及一些病理生理因素,包括神经递质作用、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交感神经兴奋等。针对慢性心衰及高血压患者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这些研究存在着样本较小、数据重复、结论不完全统一等问题。
慢性心衰是中老年人高发疾病,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一般情况下需长期卧床休息并给予药物治疗,但是传统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些年相关医学研究者提出运动康复护理,以促进个体心功能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运动康复护理,主要是结合患者个体病情,指导患者科学性、有序锻炼,刺激个体交感神经,从而提升交感神经敏感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长期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可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21。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给予运动康复护理对提升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段晓燕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病人护理中的具体运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7):134.
[2]谢泽娟,钟晓珊,陈嘉迪等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3):236-237.
[3]郑琳.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病人护理中的具体运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12(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