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颈椎牵弓|角度对纠正颈椎异常生理曲度的影响
2019-08-21崔颖王兴亭陈莹莹
崔颖 王兴亭 陈莹莹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牵引角度对纠正颈椎异常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使用颈椎牵引量角器测量颈椎牵引角度,根据颈椎曲度的差异,对颈椎曲度异常(曲度变直或反弓)患者270例进行治疗,分为A组(6.99~0mm)、B组(-0.01~-6.90mm)、C组(-6.91~-13.99mm)各90例,比较各组患者在不同颈椎牵引角度(-15°、-10°、-5°、0°、5°)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经过颈椎牵引治疗后,A组、B组、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56%、91.11%和85.56%。采用不同颈椎牵引角度治疗后,各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颈椎生理曲度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在颈椎异常生理曲度的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颈椎曲度的变直或反弓程度,选择合适的颈椎牵引角度,能够有效提高纠正效果,使患者的颈椎尽快恢复为正常的生理状态。
关键词 颈椎牵引角度;颈椎异常生理曲度;颈椎牵引量角器;纠正
颈椎异常生理曲度的形成,与长时间坐卧姿势不当、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变直或反弓情况,引起颈部僵硬、酸痛,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活动"。为了有效纠正颈椎异常生理曲度,需要采用牵引方法。在颈椎异常生理曲度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颈椎曲度,选用合适的牵引角度,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颈椎功能的良好恢复田。收治颈椎曲度异常患者270例,探讨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分析不同颈椎牵引角度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颈椎曲度异常(曲度变直或反引)患者270例,行分组对照研究(A、B、C组各90例)。①纳人标准:症状表现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经X线片确诊,对于牵引治疗耐受。②排除标准:颈椎手术、脊髓型颈椎病、骨质疏松患者。A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16~35岁,平均(27.28±3.78)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2.21±0.34)年。B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17~33岁,平均(28.62±3.49)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2.42±0.28)年。C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19~35岁,平均(28.54±3.2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2.35±0.33)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拍摄X线片(颈椎侧位),对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进行判断。应用Borden氏方法,测量颈椎曲度,以此作为依据,行分组对照研究。使用日本欧技0L一2000型电脑牵引装置进行牵引治疗,将颈椎牵引量角器固定在牵引装置上,使用颈椎牵引量角器进行牵引角度测定。在A组的治疗中,根据颈椎曲度的差异,牵引角度分为A1(-15°)、A2(-10°)以及A3(-5°)三组,牵引重量为5~6kg,持续性牵引,每日治疗15min,1次/d(2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在B组的治疗中,牵引角度分为B1(-10°)、B2(-5°)以及B3(0°)三组,行牵引治疗(同A组)。在C组的治疗中,牵引角度分为C1(-5°)、C2(0°)以及C3(5°)三组,行牵引治疗(同A、B组)。治疗后,再次拍摄X线片(颈椎侧位),测量其颈椎曲度,进而判断各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
观察指标:(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对于治疗恢复效果进行评价。①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颈椎活动正常。②好转:症状减轻、肌力提高,颈椎活动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善,颈椎活动受限。(2)颈椎曲度变化:应用计算机PACS图像处理系统及Borden氏方法测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1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三组牵引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弓深)变化比较,见表2。
讨论
受到疾病、劳损以及不良坐卧姿势的影响,颈椎部位容易形成曲度变直或反弓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颈椎的生理功能,破坏其平衡稳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会受到限制。为了有效纠正颈椎异常生理曲度,改善其颈椎生理功能,需要采取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将颈椎牵引带作用于颈椎部位,拉伸颈前肌群,达到舒张肌肉的作用,松弛颈后肌群,缓解其僵硬、酸痛症状,促进肌力的恢复,提高颈椎的稳定性,进而改善其生理功能"。在颈椎牵引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颈椎部位曲度变直或反弓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牵引角度。在合適的牵引角度下进行治疗,在有效纠正颈椎曲度异常的同时,避免产生颈痛、头晕等症状,提高患者对于牵引治疗的耐受性,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颈椎牵引量角器对确定颈椎牵引角度的精准性不容忽视,根据颈椎曲度改变的不同程度确定准确的牵引角度。在异常颈椎生理曲度的治疗中,增加牵引角度,能够提升其纠正效果,但是牵引角度不宜过大,曲度变直或轻度反弓的患者,后伸10°~15°为宜,而重度反弓患者,后伸0°~5°为宜。颈椎牵引角度的合理控制,能够根据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情况,有效予以治疗,促进其颈椎生理功能的恢复5。
综上所述,不同颈椎牵引角度对于纠正颈椎异常生理曲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性,需要根据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合理进行牵引角度的控制,更为有效地纠正患者异常的颈椎曲度,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胡华,李连泰,刘艳伟,等.床旁头部自重后伸牵引配合针刀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2):161-163.
[2]周谦.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牵引与颌枕带坐位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J].颈腰痛杂志,2019(1):103-104.
[3]苏琦,孙竞.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8,39(6):812-814.
[4]罗明红.颈椎牵引与针灸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1):3407-3408.
[5]蒋险峰,何红霞.针灸、推拿结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