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19-08-21王紫雯周蔚敏魏婧冉姜鑫

消费导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高等教育幸福感

王紫雯 周蔚敏 魏婧冉 姜鑫

摘要:社会信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模型以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13年的数据,发现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通过其经济效应机制以及非经济效应机制影响社会信任,即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社会地位以及幸福感影响社会信任,这一结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社会信任培育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社会信任 主观社会地位 幸福感

一、引言

社会信任,又称为普遍信任,是指对陌生人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它反应了个体对人性善的信赖(杨中芳和彭泗清,1999)。已有研究认为,信任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简化交易过程(蔡蔚萍,2014),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伯纳德·巴伯,1989),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信任的问题就开始被大家关注。现有研究认为,信仰、和种族等个体特征是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李涛等,2008),法律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Aghion等,20lO),祖先的历史经历、地形崎岖度是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Nunn等,2011),文化背景也是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Esteban等,2012)。

本文重点梳理了中国地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信任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学者从两方面阐述受教育程度对社会信任的影响。一是经济机制,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个体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来提升个体的社会信任度,二是非经济机制,通过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塑造、增强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认同以及增加个体与不同的社会群体互动交流的机会来提升个体的社会信任度(蔡蔚萍,2014)。

综上所述,本文将会详细探讨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二、数据

(一)被解释变量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被解释变量为个体的社会信任程度。这些数据来自于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13年。具体问题为:“总的来说,你同不同意,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题目选项分为五个等级,“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以及“非常同意”,依次对应1-5的分值,也就是说,分值越高,代表个体的社会信任度越高。

(二)解释变量

1.个体是否受过高等教育

本文中的受教育年限数据来自于CGSS的2010-2013调查,具体问题为:“你当前接受过的最高教育程度是?”题目共有13个选项.对应1-13的分值。分别是“无”、“私塾”、“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中专”、“技校”、“大学专科(成人高等教育)”、“大学专科”(正规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成人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正规高等教育)”、“研究生及以上”。其中1-8分表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9分及以上为受过高等教育。

2.社会地位

本文想通过研究受教育程度对社会信任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而作用机制又分为经济机制以及非经济机制。经济机制中作者把社会地位当作高等教育影响社会信任的中间变量社会地位的数据仍来自与CGSS,被调查者填入自己的主观社会地位,从1-10分为10个等级,数字越大,主观社会地位越高。

3.幸福感

在非经济机制中,作者把幸福感作为高等教育影响社会信任的中间变量。其中,对于幸福程度这一问题,数据来源于CGSS中的以下调查问题:“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按照1-5的分值答案分别为“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完全幸福”。

4.个体特征

由于度量社会信任的数据来自于个体层面,因此需要在实证分析的模型中加入个体特征的控制变量。本文中的个体特征包括了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身高、体重、户口等。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模型及回归結果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模型(1)的OLS回归结果总结于表1(3)中。其中,表1回归(1)的解释变量为被调查者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加入了个体性别、年龄、民族、宗教、户口、身高以及体重的控制变量。在回归(1)的模型设定下,受教育程度的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在给定一些个体特征的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的平均社会信任度高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的平均社会信任度。此外,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体重等也均对个体的社会信任度有显著的影响。表1回归(2)在回归(1)的基础上,解释变量又加入了社会地位,结果显示,社会地位对个体的信任度均有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回归(3)在回归(2)的基础上,解释变量加入了个体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以及个体幸福程度,结果显示,二者的系数为0.492和0.195,均与社会信任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在加入二者后,R2从0.018大幅增加到0.098,说明在模型中加入个体的主观社会地位与幸福感后,可以更好地解释个体社会信任的差异。

为了更好的检验高等教育对于社会信任的影响,本文立了定序logit模型,回归结果总结于表1(4)。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仍与社会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系。

综合表1的回归结果,基本可以证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的社会信任度高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社会信任度。接下来,我们将会通断点回归再次验证这一问题。

(二)断点回归

在此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仍为社会信任度,用T表示。y为分组变量,表示个体的受教育程度,D1为处理变量,由y确定。带宽根据sharp的最优带宽算法得出。为了避免带宽选择造成的结果偏误,作者分别采用了1倍,0 5倍,2倍最优带宽进行回归。作者仅展示了最优带宽下的回归结果图,见图1。三种回归结果总结于表2。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种带宽下,断点处的社会信任度均均有明显跳跃,表2的回归结果也证实了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度的显著积极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会研究受教育程度对于社会信任的影响的作用机制。

(三)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影响的作用机制

为了研究受教育程度对社会信任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将会建立两个新的多元线性交互回归模型,分别加入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与社会地位的交互项以及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与幸福感的交互项。

在高等教育一社会地位交互回归模型中,将个体的社会地位设置成虚拟变量,社会地位评分高于5时取1,低于或等于5时取0。加入高等教育与主观社会地位的交互项,回归结果总结与表4(1)。

因为高等教育与主观社会地位间存在不完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我们对β1=0、β2=0以及β3=0进行异方差一稳健F统计量检验,计算得到F统计量为15.65>3.78,即在1%的水平下可以拒绝高等教育与主观社会地位对社会信任没有任何影响的假设。根据表4回归结果(1)可知,在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主观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比主观社会地位低的个体的社会信任度平均高0.0851,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同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主观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比主观社会地位低的个体的社会信任度高0.1001(β2+β3)。

2.高等教育一幸福感交互回归模型等教育、主观社会地位、幸福感中的任意两项,剩下一项对社会信任度均有正相关关系。

根据回归结果(4)、(5),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主观社会地位、幸福感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

四、结论

基于对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首先证明了个体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于社会信任有着显著地积极作用,然后研究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社会信任,这是很符合实际的。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通过提升社会地位从而提升社会信任。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高精尖人才,知识分子的地位很高。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普遍拥有更加理性的思维以及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使得他们相较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一定的自我优越感。在获得了更高的主观社会地位后,个体对生活的主观控制感会加强,而对自身风险的感知会降低,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信任。

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通过提升个体幸福感从而提升社会信任。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相较于以前,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活动,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丰富的知识以及更加自由的时间安排,这些都会使得个体的幸福感加强。在幸福程度提升以后,个体对未来安全性的感知会更强,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温暖,从而降低对他人的戒备心,提升社会信任度。

综上所述,增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应是增强个体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增强个体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他的社会功能,为学生搭建多元且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给学生自由发挥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从而提升个体的社会信任。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高等教育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社会信任对中小企业正规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