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都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
2019-08-21郑时丰
郑时丰
(广丰区水利局水保办,江西 上饶 334600)
1 廿四都小流域项目区概况
廿四都小流域位于广丰县西南部,江西省横洋项目区的南部,流域面积32.60 km2,水土流失面积11.83 km2,流域形状为蝶形状,海拔高程在100~500 m之间,相对高程400 m,属丘陵地貌。
1.1 气候、水文特征
廿四都小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3 mm,全年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4—7月降雨最多,并多以暴雨出现,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50%,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最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6.6%,小流域年均蒸发量为1516.8 mm。廿四都小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据气象资料分析,全年日照时数1890 h,年平均气温为17.9 ℃,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5.6 ℃和29.4 ℃,极端最低气温为-9.1 ℃(1997年2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1.4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65 d。该区域主要灾害性气象有倒春寒、小满寒、旱涝、寒露风四种。
廿四都小流域属于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信江流域,主要受信江流域一级支流丰溪河控制和影响。由于小流域雨量充沛,区域内溪流纵横,地形地貌有利于汇集水源,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高达0.37亿m3,径流量年际间变化不大,4—7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河流平均输沙量为0.85万t。
1.2 地形地貌
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廿四都小流域属南方红壤丘陵区,地貌主要以丘陵岗地剥蚀地貌为主,发育河谷平原与阶地,山地约占60%,沟谷平原约占40%。地形东部高,西北部低,起伏较大,海拔最高为499 m,最低处120 m,相对高差379 m,平均海拔高度250 m。出露地表的地层岩性有砂砾岩、石灰岩等。东南部主要是低山高丘,坡度组成在25°以上,海拔高度在200~500 m之间,丘陵主要分布在小流域西北部,坡度在15°~25°之间,海拔高度在150~250 m之间,相对落差100 m左右,河谷平原和阶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坡度小于5°,海拔高度在100~150 m。
1.3 土壤与植被
(1)土壤。小流域土壤母质以砂砾岩类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水稻土,并有少量紫色土分布。红壤质地呈酸性反应,pH值4.5~5.7,地表缺乏植被覆盖,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含量低,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水稻土以紫砂泥田和紫泥田为主,土壤肥力较高,保肥力较强,适宜种植多种作物。紫色土以酸性紫色土为主,中性紫色土次之,酸性紫色土钙、镁含量较为丰富,呈酸性反应,近似红壤肥力。
(2)植被。小流域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冬青科和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利用,使原生植被不断减少,发生逆行演替,现状植被主要是以马尾松、湿地松为主的人工林,油茶、梨、柚等经济果木林。部分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的山地混杂稀疏的杉木和木荷等,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裸地,小流域森林覆盖率约为42.1%,植被覆盖率54.9%。
2 廿四都小流域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概况
2.1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小流域土地总面积3260 hm2,其中:耕地面积1115 hm2(包括214 hm2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34.20%;林地1121 hm2,占土地总面积37.15%;园地18 hm2,占土地总面积0.55%;水域290 hm2,占土地总面积8.90%;未用地66 hm2,占土地总面积2.02%;其他用地558 hm2,占土地总面积17.12%;草地2 hm2,占土地总面积0.06%。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用地结构很不合理,项目区山多田少,平原耕地严重不足,存在大量陡坡开荒和陡坡耕作现象,加上传统顺坡耕作习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强烈。
(2)林相和林种相对单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尤其是有些疏林地植被稀疏,虽然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
(3)经果林主要为油茶林,由于经营粗放,产量低下,未能充分发挥低丘岗地发展经果林生产的规模优势。由于多年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地貌破坏,地形更加复杂,治理难度加大。
2.2 水土流失防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小流域内未实施过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自发地开展了零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目前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 hm2,其中:营造水保林2 hm2,经果林4 hm2,封禁治理12 hm2。
尽管当地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恶劣的生态环境是一项艰巨任务。目前,当地的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竣,治理任务相当繁重,还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丰县经过多年治理,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大量的坡耕地、疏林地和荒山荒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还不是很明显,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含量不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劳动力的主体大都为当地的农民。随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按基建项目管理的深入,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必须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治理标准,从而使治理措施的效果得到充分地发挥。
(3)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治理水土流失。广丰县水土流失面积大,地方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收入来源少,财力紧张,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治理1 km2的水土流失平均需投入30多万元,而目前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大规模进行治理,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开发区域,规模效益不能显现。
3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设计
3.1 水土保持林草种植设计
3.1.1 水土保持林
小流域内适宜的造林树种主要有湿地松、马尾松、枫香、木荷、刺槐、杉木、樟树、白栎、胡枝子、紫穗槐、多花木兰等[1]。
根据立地条件设计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种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植物选用当地常用的湿地松和木荷,植被种植密度和需苗量如表1所示。
表1 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种植密度和需苗量
苗木使用1年生实生苗植苗造林,木荷和湿地松株间混交品字型配置;造林季节为冬季或春季。
3.1.2 经济果木林
(1)经济林。选择符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油茶作为典型设计树种。种植在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临近水源、交通较为便利的25°以下的坡耕地[2]。种植密度和需苗量如表2所示。
采用生长良好、品种纯正的1年生芽砧嫁接苗植苗造林,品字型配置,栽植前施足基肥;造林季节为冬季或春季。
(2)果木林。选择符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名、特、优、新果树品种马家柚作为典型设计树种。梯壁植草,草种选用混合草籽(狗牙根和假俭草)。种植在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临近水源、交通较为湿润的坡耕地。种植密度和需苗量如表3所示。
采用1年生嫁接苗植苗造林,品字型配置,栽植前施足基肥,造林季节为冬季或春季;梯壁和田埂采用混合草籽条播,播间距25 cm。
表2 经济林种植密度和需苗量
表3 果木林种植密度和需苗量
3.2 水土保持种草工程设计
一般布设在水土流失严重、土质较差的25°以上坡耕地项目区水土保持种草面积为50 hm2。草种的选择,主要考虑抗逆性强、保土性能好,耐旱、耐热、耐瘠薄,生长迅速,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并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草种[3]。选择小流域内常见的狗牙根、黑麦草和香根草等三种草种组合计算播种量,如表4所示。种植时用少量泥沙和磷肥拌种,混合种子条播,播后盖细土1~2 cm;播种季节为春季或秋季。
表4 草种播种量计算
3.3 小型蓄排水工程设计
该区域坡面小型排水工程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坡面小型排水工程布置示意图
(1)排灌沟渠。排灌沟渠布设在坡改梯和营造经果林的坡面,与生产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生产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排灌沟渠,尽量路渠结合[4]。根据降雨和汇流面积合理布设水平沟,以拦蓄、疏导地表径流。防御暴雨标准采用10 a一遇24 h最大降雨量。
(2)竹节水平沟。布设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坡度较陡的水土保持林中。项目区共布设竹节水平沟4.4 km。沟渠间距由坡面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确定,一般为5~10 m。根据设计频率暴雨情况计算坡面汇流洪峰流量、断面尺寸按明渠均匀流曼宁公式计算确定。经计算,竹节水平沟的断面尺寸为:沟底宽40 cm、沟深50 cm、沟口宽60 cm,每隔5~10 m修一小土挡,土挡高为30 cm。
(3)蓄水池。布设在坡改梯或经果林地块内,位置一般选在集水面积较大的坡改梯和经果林上部或中部,与排灌沟渠连通。蓄水池应建在坚硬土质或岩质基础上,防止不均匀沉降和漏水。单池容量按50 m3设计,蓄水池采用方形开敞式,由水池、人梯、溢水口、护栏等部分组成。
(4)沉沙池。布设在沟渠水平方向的中间、末端和蓄水池进水口上游适当位置,起到沉沙、防冲和澄清水的作用。由于沟渠工程规模不大,沉沙池相应较少,为了便于水流入池体后能缓流沉沙,池体进水口与出水口错开。沉沙池体为矩形,沉沙池宽1.00 m,长2.00 m,池深1.00 m。沉沙池采用砌砖,厚0.24 m,表面抹2 cm厚水泥砂浆。底板采用10 cm厚的C15混凝土现浇。
3.4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方法
沟渠施工主要包括沟渠施工放样、沟渠开挖、衬砌和勾缝四道工序。具体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衬砌→砂浆勾缝→养护→外观检验→放水检验排水沟渠过水能力→交工验收。
4 结 语
廿四都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后,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口环境容量将明显提高,从而缓解人口压力与现实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使水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提高小流域内土地产出率、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