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Y型留置针联合真空管采血标本溶血观察
2019-08-21崔英姚燕群陈婷
崔英,姚燕群,陈婷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标本溶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细胞膜的分裂与破坏,从而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释放入血浆[1],是造成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留置针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为了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儿科普遍尝试从留置针采集血标本[2-3]。该采血方式对标本溶血情况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为了解儿童患者标本溶血的现状,提高临床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本文收集1年内的患儿血样标本,比较分析其溶血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接受静脉输液及静脉采血的患儿817例,排除标准:(1)年龄< 28 天;(2)高溶血状态(如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性贫血等);(3)1周内输注红细胞;(4)24小时内使用甘露醇。6例因血量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被剔除,最终纳入811例。按照年龄入组,入组患儿性别构成、疾病分布以及留置针部位、留置针型号,详见表1。
表1 入组患儿一般资料(n)
1.2 方法 (1)仪器。采用24G/Y型留置针(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E2-E171020)或26G/Y型留置针 (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E2-E170920),0.55号一次性使用采血针(浙江康德莱集团,20170912),3.5mL分离胶真空采血管(碧迪公司,8289715)。研究开始前,采血人员统一规范化培训,并进行统一考核。准备好穿刺及采血用物,由操作人员自行选择24G或26G留置针。(2)采血。选择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待干后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透明敷贴固定,将真空采血器与留置针连接进行采血。采血过程中松止血带,完成采集血量后,分离采血器,连接输液管输液。(3)溶血判断。标本静置1小时后以3500转离心10分钟,由2名非知情人员对照标准色卡肉眼观察[4]并结合生化仪溶血指数判断溶血情况。如血清颜色为黄色系并且溶血指数≤0-2,则判断标本无溶血,如血清颜色为红色系或溶血指数>2,则考虑溶血。测定血清血红蛋白含量判断溶血程度,轻度溶血:血清血红蛋白<1000mg/L;中度溶血:血清血红蛋白1000~3000mg/L;重度溶血:血清血红蛋白>3000mg/L[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溶血情况 本次研究共采集811例小儿惰性分离促凝管血标本1152份,有403份血标本发生溶血,溶血率为35.0%,其中重度溶血21份,占1.8%,中度溶血84份,占7.3%,轻度溶血298份,占25.9%。
2.2 各年龄段溶血情况 各年龄段中,2~6个月患儿的溶血发生率最高,达48.0%;<3~5岁患儿溶血发生率最低,为27.2%;不同年龄段中轻度溶血的发生率均最高,占63.6%~87.0%。详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患儿标本溶血情况[n(%)]
2.3 1岁以内不同穿刺部位标本溶血情况 1岁以内患儿不同采血部位中以足部采血溶血发生率最低,为25.6%;不同采血部位仍以轻度溶血发生率最高,占63.3%~69.7%。详见表3。
表3 1岁以内患儿不同穿刺部位标本溶血情况[n(%)]
2.4 不同型号留置针标本溶血情况 不同型号留置针中26G/Y型留置针标本溶血率较高,为44.0%。不同型号留置针中,仍以轻度溶血发生率最高,占23.4%~30.8%。详见表4。
表4 不同型号留置针标本溶血情况比较[n(%)]
3 讨论
目前儿科临床普遍使用24G、26G两种型号留置针,本观察比较两者溶血情况。发现各年龄段患儿中,2~6个月的小儿溶血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标本溶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包括患儿自身因素、护士和设备因素。婴儿可能血管细小,穿刺困难,哭闹时间较长,出汗多皮温降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上述因素增加护士操作难度,操作时易挤压过重,增加溶血可能性。故建议6个月内小婴儿如采血不畅应采用头皮钢针采血,以减少溶血发生率。
研究显示不同采血部位血标本溶血率存在差异,肘部采血溶血的可能性最小[4]。2016年INS输液指南建议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部位在手部、前臂和腋以下上臂,避免肘部区域;婴儿和学步期小儿可使用头皮静脉,尚未行走的婴儿可选择足部血管[7]。临床上1岁以内小儿肘部静脉隐匿,穿刺成功率低且难以固定,一般选择头部、手部及足部穿刺留置针,1岁以上开始行走的小儿一般选择手部穿刺,故选取1岁以内小儿作为不同穿刺部位的研究对象。本文显示手部、头部、足部溶血发生率分别为53.3%、41.3%、25.6%,足部溶血率较低。本组病例手部主要选择手背表浅静脉,一般静脉外观直径多<2mm,且小儿手部存在暴露在外欠温暖,躁动不合作等因素,导致采血不畅,溶血率相对较高;头部留置针虽然体表温度较手部高,但为防止小儿睡觉压迫留置针或剃发备皮影响美观,一般护士多选择前额部位的浅表小静脉穿刺,溶血率相对较高;而足部留置针大多选择大隐静脉穿刺,静脉粗大,保暖好,血流丰富,易于采血,故溶血率相对较低。故建议1岁以内患儿可以考虑足部大隐静脉部位穿刺采血。
不同型号留置针中,26G溶血率相对较高。在相同的负压作用下,26G留置针的受力面积小于24G留置针,其受到的压强大于24G留置针,红细胞通过留置针时承受压强越大越容易破裂导致溶血,与王进[8]等研究一致,认为留置针直径大者可降低样本溶血率。
国外研究报告示,因实验室前操作不当引起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46%~68%,国内为35%~75%[9],本研究显示小儿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管采血标本溶血总体发生率为35.0%,且以轻度溶血为主。由于小儿静脉穿刺困难,家长又希望减少采血次数,建议采血前应综合考量患儿年龄、静脉条件、穿刺部位等因素,对于静脉细小、采集困难、6个月内的患儿,不强行从留置针采血,以免引起标本严重溶血需要再次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