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探索
2019-08-21金振兴马溯川
金振兴 马溯川 张 颖
内容提要:军校文职人员,担负着培养强军胜战人才的重任。与现役军人相比,军校文职人员热爱军队教育事业,但军政素质薄弱;专业基础扎实,但教学技能不足。加强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要采取“教育+基地”“帮扶+实践”“保障+环境”等培训措施,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经过新一轮军队力量结构和编成体系改革,文职人员(限指新招文职人员,下同)成为军校人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是军校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直接责任者。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军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加强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晓于实战、教于实战、精于实战”的文职人员队伍,就成为全军院校建设必须解决好的公共课题。
一、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结构分析
加强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首先要理清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结构。文职人员的岗位性质是军校教学人员,履行现役军官同类岗位职责,都是培养担当强军胜战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这种岗位特点对军校文职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很高又特殊的要求,既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又要有了解基层部队、军队院校,晓于实战、教于实战的能力,具体可用“2+4”模型来表述(如图)。岗位胜任力由2个板块、6个维度构成,下设18个三级指标。第一个板块为军政素质,由懂政治纪律和懂部队情况两个维度组成,是文职人员胜任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第二个板块为业务素养,由职业道德、教学能力、职业态度和创新能力4个维度组成,是文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军政素质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熟悉部队情况,确保教学工作适应部队需求。这是对军校从教人员岗位任职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军校文职人员,虽然不穿军装但承担培养军事人才的重任,其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1.懂政治要求
良好政治素质是军队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衡量一名军队人员是否合格的前提条件,由看齐追随、政治纪律和保密意识3个指标构成。作为肩负培养政治合格军事人才重任的文职人员,必须自身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教育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烈的使命意识、纪律意识、战斗精神,确保学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信仰不变质、不偏航,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2.懂部队情况
部队是军校的服务对象,熟悉部队情况是军校办学育人的重要条件。军校文职人员,名字虽含“文”但“族谱”却姓“军”,居于办学育人的重要位置。要有效履行培养军事人才的职责,就必须做到心中有“部队”、身上有“战味”。不仅自身要不断强化“不穿军装亦军人”的意识,融入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养成军人作风,打牢为军队服务、为军事教育事业献身的思想根基,激发爱岗敬业、建功军营的斗志,而且要充分了解部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使命、编成结构、建设现状、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等情况。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培养造就符合部队需要的军事人才。
然而,文职人员大多来自地方高校,在“懂政治要求、懂部队情况”方面,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甚至空白,因而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培养塑造。
(二)业务素养
业务素养由职业道德、教学能力、职业态度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组成,是文职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师德风范,是教职人员做好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尊重学生3个指标构成。军校文职人员学历普遍较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育,还需要帮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强化角色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能力。军校文职人员担负教育和科研工作,通过传授和运用知识培养学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良好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岗位职责要求。就是要有以良好的知识素养为内核的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知识素养既是教学能力的组织部分,又是教学能力之源。知识素养即知识结构,主要包含教育知识、学科知识与通识知识。教育知识是从教的基础,包含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知识的核心,由学科基本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组成。通识知识是提升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文职人员大多非师范院校毕业,虽学历较高具备了教学所需的知识素养,但缺乏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因此,加强文职人员教学能力培养尤其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践锻炼至关重要。
3.职业态度
无论做何种工作,端正态度都是前提。通常,职业态度源于职业意愿。那些没有从教意愿,只是将目前的从教行为作为跳槽其他职业的缓冲,或者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虽已入职但内心排斥文职人员身份的,必然不会集中精力于教学上,也就不会有良好的职业态度,不可能产出优秀的工作绩效。应该说,现有文职人员直招而来,从教意愿还是有的,只是存在强弱程度区别。但是,他们从地方大学到军校,面临角色转换问题。院校应树立文职人员光荣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融入部队集体生活,打牢热爱军队、爱岗敬业的思想根基,增强身份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进而强化从教意愿,促进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4.创新能力
军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之一。这预示着,必须将军校教育视为“创新教育”,从而要求从教人员对创新变革充满热情。文职人员作为军校传承传播知识的重要行为主体,只有自己掌握了学科前沿的“高”“精”“尖”,才有向学员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广”“新”。因此,必须营造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氛围,促使文职人员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能力结构和情况特点分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应重点围绕军政能力、业务能力、发展能力用功求效。
(一)“教育+基地”的军政能力培养
1.发挥“教育”职能,培养文职人员的政治能力。每所院校根据规模结构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文职人员政治能力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常态化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强化文职人员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意识,看齐追随意识和保密意识;引导文职人员发自内心进行角色转换,自觉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军校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选择优秀文职人员担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委员,依靠他们带动全体文职人员不断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组织文职人员学习军队条例条令,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军校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不同于普通高校,必须自觉遵守一切纪律,注意仪表风范,明确责任与义务。
2.发挥“基地”作用,培养文职人员军事素养。定期组织文职人员到训练基地进行军事基础培训,使他们熟悉基础军事知识技能,了解部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使命、发展历史,从身到心铸就必备的基础军事素养。常态组织文职人员到训练基地参观见习、调查研究、代职锻炼、实践交流,邀请在基地受训的部队指挥员为文职人员授课指导,更好地了解部队情况与专业需求,提高文职人员的教学实践针对性,使之与军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教学要求相适应。积极选派文职人员参与军事基地实战化训练及抢险救灾、维和维稳等演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锻炼增长军事才干。
(二)“帮扶+实践”的业务能力培养
1.建立帮扶机制,通过有效帮扶提升业务能力。安排文职人员参加全军组织的教学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优秀人员示范、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训练;针对文职人员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相关军事背景的情况,教研室可建立资深人员传帮带制度,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每位文职人员配备1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人员担任其指导老师,对其教学进行全程帮带指导;组织教案编写、板书、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与检查讲评,帮助文职人员夯实教学基本功,站稳讲台;安排文职人员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帮助他们把握所教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并吃透知识点,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诊断性听课,促进文职人员提高教学技能。
2.坚持岗位练兵,在教研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定期进行教学基本功试讲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使文职人员通过试讲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开展优质大课评比、讲课比武、优秀课程教学观摩等活动,着力促进优秀文职人员脱颖而出;鼓励推选文职人员参加全国全军教学大赛,强化历练文职人员教学队伍;鼓励文职人员参与优质课程与教材建设、案例库设计。将能力突出的文职人员作为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激发文职人员建功军营自我提升的热情,最终促进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学员素质能力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保障+环境”的发展能力培养
1.建立有利于文职人员发展的保障机制。健全文职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机制,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文职人员职前、职中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各个环节,强化创新理论和创新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创新教师和创新团队,为文职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标杆。构建以促进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管理体制,赋予文职人员一定的自由创新空间,并对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支持文职人员参加重大科研活动。
2.创造有利于文职人员发展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文职人员,引导形成“部队为我搭平台,我为部队做贡献”的价值导向;在校园网设置文职人员专栏网页,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引导文职人员主动成长。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地位上充分认同、人格上充分尊重、业绩上充分肯定的用人原则,在职称评聘、立功受奖、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推选、教研室主任竞聘上岗等方面,坚持与现役干部同等对待,并大胆任用文职人员;充分调动文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文职人员搭建建功立业、成长进步的宽阔舞台。
三、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是推进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长效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应运用定量定性、客观主观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军校文职人员的组织纪律、教书育人技能、科研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一是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评价。例如,借用实证测量的技术对文职人员的政治能力、军事素养及心理素质进行评价;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文职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二是采取“领导、专家、学员”三级结合进行评价。领导评价,由大学、院系、教研室领导进行,主要评价文职人员的政治能力、军事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等;专家评价,由校、院系两级督导组成员及同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进行,主要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水平、发展潜力等;学员评价,由所带学员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评价教学效果等。要依据评价结果构建科学有力的激励机制,运用目标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发展激励等多种激励措施,牵引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