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从“上下五千年”到数字未来
2019-08-20朱涵张璇冯源
朱涵 张璇 冯源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新地标
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时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其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等一系列相关遗址和以具有信仰及制度象征意义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文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一区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史部门主任谢尔盖·德米特里耶夫看来,良渚文化的发现是“塑造人类对古代东亚历史认识的最重要里程碑”;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心中,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限开园。首批预约入园的游客近距离领略了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风采。
游客们穿过城门与城墙,一路经过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沿游览线路穿行在古城遗址,展现在游客眼前的是水系纵横、林木繁茂的水乡泽国旧时风貌。古城内遗址分布由不同的植物做标识,大片的水稻代表丰富的水域资源,模拟复原的古村居掩映其中,白鹭或在田间伫立,或低空掠过。”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负责人王刚说。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4.33平方公里,目前遗址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为3.66平方公里。自公园开放预约以来,上万人已参与预约。
江南水乡的国际范儿
在钱塘江畔,一座“莲花碗”正静待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到来。形似莲花的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是杭州亚运会的主体育场,共由55片“花瓣”组成,内部设有座位8万个,是继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之后,全国第三大体育场馆。在“莲花碗”旁还有一朵“小莲花”——杭州奥体网球中心,它拥有一个8片“花瓣”组成的可开启屋盖,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开合。
据了解,这些场馆通过座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比赛场馆内的人数;为裁判、技术官员、运动员以及每名观众制定入场、退场的路线;若是在观众席碰到外国友人想要交谈,高质量的机器翻译还能帮助交流……
在“莲花碗”对面,是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的G20杭州峰会主场馆国际博览中心。自G20杭州峰会落幕以来,融恢宏沉稳与温婉通透于一体、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沉稳大气和从容韵味的国际博览中心就成了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
“很多细节体现了中国元素,比如在主会场里有精美的木雕,会场中心3层的纱灯上还画着梅花和桂花,都很值得细细品味。”来自江苏的吴秀琴夫妇趁着暑假带着孙女前来参观。之后,他们还将继续“打卡”钱江新城灯光秀等G20杭州峰会旅游点。
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和国际博览中心都是杭州奥体博览城的重点项目。杭州奥体博览城就位于钱塘江南岸杭州城市发展的中轴线上。钱塘江两岸夹江构成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则是杭州由“西湖时代”逐步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之一。
夜幕降临,位于杭州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仍然灯火通明。常常是深夜甚至凌晨,这里的青年科学家们才会陆续走出各自的实验室,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
西湖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这是在科教兴国的新时代为梦想应运而生的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目前西湖大学正式签约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近百名,绝大多数是国外归来。
在西湖大学青年学者马丽佳看来,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造就了自由而纯粹的学术氛围。科学家不分院士还是新人,在走廊上碰见了都能聊上半天。每周都有一名“大牛”在西湖大学学术领袖发展讲座上与刚刚回国的青年科学家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真心实意地帮助年轻人适应和成长。
“如今我的付出,不仅是为了我心爱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为了凝结众多青年科学家智慧的更大图景,属于这个新时代的图景。”马丽佳说。
西湖大学希望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并已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比如职业化的行政服务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高效的科研平台保障了尖端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则负责制定大学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交予行政团队和科研平台具体执行。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表示,创办西湖大学,饱含着科研人员求索真理、指引未来的科学理想,凝聚著中国高等教育剑指一流、追求卓越的美好期待。他期待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西湖大学将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数字之城的“数字地标”
当数字转化为技术,它为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因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办事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因为新零售,走进美妆店、服装店,消费者站在镜头前就可以“换妆”“换衣”;因为智慧出行,今天的杭州超过98%的出租车、城区所有的公交和地铁都支持移动支付……
不知不觉间,数字经济已植入杭州城市。近些年,杭州在打造数字经济城市方面,涌现了不少“数字地标”和新景观。
杭州市政府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迎来智能时代。据悉,“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百余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通过对红绿灯的实时管控,120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缩短一半。如今,“城市大脑”入选四大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不仅治理交通,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已正式延伸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城市数字化打开的是城市治理的新密码。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杭州已率先走出了一条智能制造之路。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2015年起,杭州全面启动工厂物联网专项行动,推动人、机、物感知联网,开启大数据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万向、娃哈哈、吉利、西子、中策、恒逸等骨干企业,正在打造智造样板。
杭州数字之城的硬核支撑在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杭州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该市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为3356亿元,增长15%,占该市GDP的比重达24.8%,涌现出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一批龙头企业,城市创新活力日益强劲。截至2018年10月,杭州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其中数字经济相关企业1298家。
数字之城离不开科研院所、平台的支撑。之江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新型创新平台的搭建,将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商业方向推进。
2018年10月,杭州印发《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至2022年)》,正全力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发展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