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到山花烂漫时来自井冈山市、吉安县的老区脱贫攻坚纪实

2019-08-20邓高正

江西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蜜柚井冈山贫困户

邓高正

春雨过后,庐陵大地在酣梦中苏醒。

井冈山上,微风吹绿了山间的幽篁,蛰伏一冬的春笋破土而出;十里杜鹃姹紫嫣红,好似云山间燃烧的一簇簇火焰。

山花烂漫始盛开,扶贫攻坚正当时。

决不能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

红土地上的贫困

“我们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红色,正是吉安的本色。

20世纪20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演绎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阔英雄史诗。

作为著名的红色摇篮,18万吉安子弟参加红军,吉安、井冈山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烈鲜血的“红”。

根据《吉安地区志》记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蒋介石调用了数十万兵力,连续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攻,提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屠杀和劳役,使吉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人口急剧下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宁冈县,1913年人口131270人,至1949年吉安解放前夕仅有29043人,37年中人口减少77.88%。

当年老区群众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其他历史与地理因素一道,成为日后“穷根—蔓延的缝隙。

截至2014年,井冈山有贫困人口4638户,贫困发生率高达13.8%;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仅2600元……這片土地红的有多让人崇敬,它的贫穷就有多让人辛酸。

“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习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催人奋进。不忘初心谱写脱贫答卷

九十年前,井冈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井冈儿女再谱率先脱贫答卷。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6%,低于国家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人口减少到539户1417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到4500元以上。

井冈山的率先脱贫,既为江西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鼓舞了士气,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脱贫攻坚中,井冈山市突出精准为先,按照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即“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把“有能力”的“扶起来”,家家有致富产业;“扶不了”的“带起来”,个个有资产性收益;“带不了”的“保起来”,人人都兜底保障;“住不了”的“建起来”,户户有安居住房;“建好了”的“靓起来”,村村面貌有提升。

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依托井冈山独一无二的红色历史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老区人民辟出脱贫致富的新路。

2017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173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89亿元,吸收贫困户1300多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1%。

去年10月17日是第5个国家扶贫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井冈山市荣获组织创新奖。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正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写。这片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红色土地,兑现了向老区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金庐陵”的产业扶贫梦

吉安县,位于吉泰盆地中心,历史上有“金庐陵”的美誉。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中心,这里走出了46位开国将军,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尽管有着光彩无比的过往,但吉安县也曾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14453户贫困户,12.6%的贫困发生率,“如何脱贫”成为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吉安县结合自身优势,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开发,创新推广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奏响了产业扶贫的交响乐章。

2017年11月1日,吉安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760元增至6523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71qo。

吉安县三个脱贫村的故事,正是产业脱贫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阐释。

春风“柚”绿江南村

永阳镇江南村,因沙质土壤、荒山荒坡多导致种植稻米收入低,以至大片田地撂荒,年轻人都不愿留在老家而纷纷外出打工,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徒有江南之名,没有江南之美。

“想脱贫,不知道从哪脱,盼脱贫,不知道干什么。”村民易德福家因妻子每年2万多元的医疗费被评为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胡乾元找到了他,还带来了种植井冈蜜柚的致富路子。

胡乾元本是村里的致富领头雁,2008年被推选为村支书。长期与贫困户打交道让胡乾元很清楚,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要想真正断穷根、开富源,还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井冈蜜柚进入了胡乾元的视野。

2012年,他包车组织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共10人,前往福建平和考察学习柚子的种植销售经验。当年,江南村成立了江南村井冈蜜柚合作社,全村以每股3000块钱共同出资,种下了100亩井冈蜜柚。

事情难以一帆风顺。就在2013年,第二批种下的树苗遭遇到霜冻灾害,绝大多数被冻死。这让部分村民打起了退堂鼓。胡乾元召集干部开会,阐明利害,下定发展蜜柚产业的决心,“做了就肯定要坚持下去”,胡乾元为众多乡亲打气。

2015年,第一批蜜柚挂果,群众看到了蜜柚种植带来的效益和希望,全村发展产业的热情被点燃。在松山、里陂两个村小组科学规划新建了一个800亩的新井冈蜜柚基地。

易德福在2015年加入合作社,如今他不仅投入10多万的扶贫贴息贷款作为股金,还作为果园的管理者,每个月有600多元的额外收入。易德福笑着说:“书记带领我们致富,保险没错。”

眼下,依托江南村经验,吉安县探索建立的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新模式,正结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硕果,共发展大冲百香果、涅田小牧童蛋鸡养殖等43个产业项目。

去年,胡乾元荣获江西省“脱贫攻坚作为奖”,可他没有停下脚步,正筹划着与淘宝合作建立电商扶贫基地,把“柚江南”品牌推向全国。

稻田里长出黑木耳

清明前的油田镇江下村,田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远望去,田野上银光闪闪,疑似霜雪,近看才知是有“素中荤”之称的黑木耳。

这里是江西麓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稻耳轮作”种植基地,也是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

2016年6月,经过县委书记李克坚招商引资,江西麓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驻油田,并带动成立黑木耳种植合作社。2019年预汁种植面积上万亩,吸纳近两万村民参与,产值可达4亿元。

当地贫困户以每户5000元产业资金入股加入到合作社,按年10%分红,优先满足贫困户到黑木耳产业公司务工,按照男100元/天、女70元/天,有技术的200元/天汁工资。目前合作社已实现江下村76户贫困户、油出镇1286户贫困户全覆盖。

江下村小组贫困户彭爱民家因病致贫,2016年加入合作社,一年下来,除了分红,他夫妻俩在黑木耳产业公司务工还有1万多元岗位收入。

2017年11月,江西麓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江西“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庐陵油田黑木耳”这一商标也随着更多的百姓脱贫而闻名遐迩。

扶贫小车间,脱贫“大舞台”

在油田镇商业步行街和悦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320名来自当地的女工,在10条流水线上井然有序地忙着。纤细的导线,精致的模具,微小的触点……看似繁杂的工序通过女工的双手,不一会就加工成一捆捆耳机成品。

负责人胡建勇介绍说,目前公司吸纳44名贫困户,她们通过培训上岗就业,除了工资每月还可以多领70元的额外补贴。

小小的扶贫车间,承担着扶贫“大使命”。

生产线上,贫困户罗秀兰正熟练地操作注焊点保护胶这道工序。今年47岁的她,家中上有中风老人需要照顾,下有3个小孩嗷嗷待哺,只靠家中的几亩薄田和原先每月750元的工作收入,远不够养家糊口。

“14年的时候我来厂里干活,每天上下班只要走10多分钟,我每天早晚可做好饭菜家务。”罗秀兰边操作设备边讲述生活的变化,“现在每个月大概有3—4千块钱的收入,可以一边顾家一边赚钱。”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充分肯定吉安“四个一”扶贫工作,指出“一户一亩柚子、一亩葡萄、一个鸡棚、一个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

这份沉甸甸的肯定,更加激励了老区人的脱贫斗志。

截至2018年底,吉安县井冈蜜柚种植面积达6.28万亩,覆盖贫困户4614户,亩均收入约1万元;横江葡萄种植面积近S万亩,覆盖贫困户1232户,亩均收入约8000元;每年出栏肉鸡稳定在3600万羽左右,覆盖贫困户1719户,户均每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帮助450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年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

第一书记与第二故乡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有一群特殊又普通的人。他们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为乡亲们的幸福和村子的脱贫致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是指从各级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到村里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干部,他们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主要职责任务是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第一书记”不是光鲜的“乌纱帽”,而是沉甸甸的“责任状”。当好“第一书记”,就要担当起“第一”职责,做强基固本的“第一责任人”,富民兴村的“第一带头人”,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群“第一书记”的身后,是一个又一个“第二故乡”的美丽蝶变。

兰兆义:参与扶贫攻坚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天刚刚亮,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第一书记”兰兆义就带上锄头,约上几户贫困户前往蜜柚基地。

2016年2月,58岁的吉安县发改委主任科员兰兆义,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劝告,主动向单位领导请求要去挂点扶贫村担任第一书记。理由是自己以前在乡镇干过,做农村工作有经验,对老百姓有感情。

驻村3年多,兰兆义把家搬到了圳上村。

村委会二楼的一间屋子是兰兆义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办公桌上整齐堆放着各类扶贫材料,床头摆放着几本厚厚的扶贫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次入户调查的情况。

谈起村里贫困户,兰兆义了如指掌。圳上村是吉安县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这里人多地少,全村621户2339名村民只有1189亩耕地,贫困高发,贫困户占102户329人。

白天,兰兆义扛着锄头,和农民一块开沟挖渠、垦荒种树、锄田栽秧。晚上,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去走访贫困户,和困难户拉家常,談生产,谋发展,听取意见。深夜,兰兆义将当天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册。

长期驻在村里,生活上兰兆义从不给老百姓添一点麻烦。什么事他都是自己动手,自己下厨房做饭。许多村民想清兰兆义吃顿饭,他都一一婉拒“我是村里的人,不要把我当外人。”

他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走访摸底,并四处奔走争取项目和资金。村里修通了路,架起了桥,造起了排灌站,改造了危房,建起了卫生窒……村民们说:“兰书记来村里后,一年的变化赶上了过去十多年。”

去年,兰兆义盯准圳上村人均只有半亩耕地这一发展薄弱点,开始探索香芋种植这个新的增长点。他在带队赴崇义、上犹学习时发现当地原先每亩年收入仅千元左右的水稻田,改种香芋后至少能提升1倍的利润。村民们积极响应他的香芋计划,第一年就种下63亩,是兰兆义最初计划面积的3倍。

2017年5月的一天,兰兆义在村里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厥倒地,送到医院时已不省人事。经抢救醒过来后,医生劝他静养一段时问,但兰兆义坚持要回到村里。他说:“脱贫攻坚正在最后冲刺阶段,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做完,心里不踏实。”

在兰兆义住院时,很多贫困户自发前往医院探望。他们说,“兰书记是为我们累倒的,咱对不住人家!”

对于乡亲们的肯定,兰兆义也倍感欣慰:“能在退休前,赶上脱贫攻坚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钟洁:做群众的贴心人

“阿姨好。”9岁的陈文峰放学回家,与正在家里走访的钟洁打招呼。在他幼小的心里,早已把这位驻村“第一书记”视作家人。

钟洁,吉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技术保障中队中队长,2016年2月被选派到“十三五貧困村”大冲乡大冲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她任职的大冲村位置偏远,从县城到达村里最快也要1个小时的车程。村里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加之村级党组织涣散,是远近闻名的懒散村。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钟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贫困户座谈会,把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以及贫困户的思想统一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建立起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

在走访中,钟洁了解到69岁的贫困户陈生根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但购买眼药水需要跑县城,极不方便。她便主动联系县中医院的眼科专家到村里给陈生根进行复诊,并时时不忘给陈老叔捎眼药水,顺便为陈老的孙子陈文峰补习功课。

春耕农忙期间为村民争取到化肥,儿童节为孩子们准备书本文具,争取企业就业扶贫岗位,争取资金整修道路,建设排洪设施……钟洁的工作深入到点点滴滴。

在2016年端午,钟洁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让她马上赶回来。挂了电话,钟洁立刻起身赶往大冲。10岁大的孩子急切地问妈妈,今天过节,也要赶回去吗。

钟洁坚决地点了点头说:“村里需要我。”

来到村里,了解到是村上因祠堂的土地纠纷引起的矛盾,钟洁当晚挑灯夜战,和乡政府干部一起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耐心地向村民宣传解释政策,顺利平息事件。

就这样,钟洁用一桩接一桩接地气的行动,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叩开了贫困户的心扉。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这位女警官,亲热地喊她“钟阿姨”。

如今,走进大冲村,眼前豁然开朗,村内新修的环村路和巷道平坦整洁,一幢幢颇具庐陵建筑特色的新房规划齐整,休闲场所、篮球场、村民活动中心、停车场、太阳能路灯等一应俱全;村旁井冈蜜柚基地长势喜人,蛋鸡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村群众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笑容。

对于成绩,钟洁的心中十分坦然:“来到村里,我要做群众的贴心人,扎扎实实地帮村民把收入搞上去,让辈辈人都不返贫!”

拔除贫困的“病根”

有泪不轻弹

面对镜头,井冈山市拿山镇沟边村村民严志烈流下了热泪。这个与贫困“战斗”多年的一家之主,对于那段绝望的日子,依然是不堪回首。

严志烈本有个还算幸福的家庭,1997年开始靠修自行车为生。可一双儿女的先后降生,为这个小小的家庭带来了苦难。6年前,大女儿出生就被诊断出脑部有“水泡”,1年后小儿子甫一出生就没有肛门。

严志烈至今仍然记得怀抱儿子时,臂膀中孩子体温逐渐降低的触感。万幸的是手术很成功,但治疗费耗尽了严志烈的积蓄,他还为此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一还就是5年多。夫妻俩也被孩子的健康问题捆绑,不能外出务工,只能由丈夫守着小小修车摊,妻子在家照顾孩子,生活越来越困难。

2016年事情迎来了转机,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严志烈家被列为最困难的红卡贫困户,是井冈山市扶贫办副主任陈春林的结对帮扶对象。

在陈春林帮助下,严志烈家办理了低保和医疗等各项保障,同时享受着猕猴桃、草莓种植合作社的分红,晚上参与镇上《井冈山》实景演出也能有每场22块钱的收入。原先小小的修车摊,也升级成了一家自行车店。最令人担忧的儿女平安成长,即将步入校园生活。

“我们已经脱贫了!”严志烈擦干眼泪,望向远方说。

一张看得见的“保障网”

像严志烈这样因为家庭重负影响劳动生产,治疗费用耗光积蓄,而后面临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供养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并不在少数。截至2015年底,中国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达到总数的44%,居所有致贫因素首位。

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市华溪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共话脱贫攻坚。对因病返贫问题,总书记十分关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

如今,随着中国每年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正逐渐成为贫困户的“真不愁”;与此同时,一张覆盖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网,正使“三保障”成为百姓生活的常保障。

在吉安县油田镇卫生院扶贫病房内,见到了82岁的“老病号”彭佑帮。彭老为肺心病与膀胱造瘘困扰多年,现在通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医疗保障线政策,每年仅需一千多元。另一位病人周德修2017年突发脑溢血,经过最高90%的贫困户住院报销,实际只花了7-8千的治疗费。用他自己的话说, “没有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个病我是绝对看不起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油田镇卫生院对全镇665户贫困户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健康档案建档率100%。通过“先诊疗、后付费”,累计入院救治人数1083人次。一站式报账人数2145人,通过统一平台与医疗机构结算,贫困患者只需支付自负费用。

在吉安县永阳镇渡头村,一处整洁的四合院内,五户老人在此生活。家庭贫困,健康较差,老屋偏远破旧,生活多有不便是这5户人家的共同困难。

由县城建局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刘勇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将村里的4户贫困户、1户低保户集中列入“交钥匙”工程,投入15万资金建设一栋通水、通电、通气,且出行方便的新居,2016年底新居交房。帮扶干部会隔三岔五来探望照顾老人,捐赠生活用品。

也只有消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才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路在脚下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在这场攻坚战中,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等重要。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以“扶志”转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以“扶智”斩断穷根,以“扶勤”拓展致富渠道,以“扶德”塑造文明乡风。

就像当年为了理想投身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先辈那样,在井冈山市、吉安县,一大批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的自主脱贫先进典型站了起来,用双脚踏出幸福路。

高才彪:抗病魔,斩穷根,靠双手脱贫致富

48岁的高才彪正在自家鸡棚内忙碌。只见他麻利地完成配药拌料,投喂食物,消毒清理等日常打理。看着一棚上千只鸡苗茁壮成长,心里想着未来的收入,老高脸上笑开了花。

家住吉安县梅塘镇谢坊村的高才彪,曾有不错的家境。但2010年被检查出直肠癌,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5口之家陷入困境。

2014年,高才彪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城投公司帮扶组第一时间上门了解家庭情況。高才彪表示自己能够吃苦,也有养鸭的经验,希望能做点事情。他的志气,得到了镇、村干部及第一书记大力支持,为其协调办理了10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县残联为高才彪提供种养技能的培训。

2016年初,高才彪在距家不远的山场搭建起800平方米的鸡棚,加上修路、打井,总共投入14余万元,另外还种植了10亩高产油茶,由正邦公司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与采购销售。

或许是因为不熟悉门路,第一批鸡苗陆陆续续死了儿千只,这对于高才彪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驻村第一书记戴山有了解到情况后,又为老高争取3000元的补贴,支持他把自主脱贫路走下去。

正是得到八方支援,鸡棚建成的第一年,高才彪家顺利脱贫。

如今,高才彪的生意是越来越旺,每年单养鸡便有4至5万元的收入。他不仅被县里评为“最美脱贫户”和“脱贫致富典型”,还获得了一万多元的政策奖励。

谈起自己,高才彪乐观地说:“我现在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病痛全忘了。贫困户只要自己能吃苦,会想事肯干事,加上政府的好政策,脱贫致富绝对没问题的。”

彭夏英: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在神山村——这个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被反复提及的村庄,50岁出头的彭夏英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名人”。不仅因为她去年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更因为蕴含在她的脱贫经历中的那份执着。

分家时,彭夏英和丈夫的全部家当是三双筷子、三个碗、一箩谷子,她家成了全村最穷的人家。而后接踵而来的意外,更是让这个贫困家庭屡遭打击。

“第一次意外发生在1992年,我老公帮人拆房子时被砸伤了脚,干不了重活;几年后,家里省吃俭用把房子盖起来,但刚盖好就被雨水冲垮了;之后,我自己干活时又不小心摔伤,做了一次大手术。”回忆过去,彭夏英感慨良多。

2016年农历小年,彭夏英怎么也没有想到,习总书记会亲临神山,与全村老少共度佳节,并鼓励大家“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

春风吹暖了神山村,也暖透了彭夏英的心。她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夫妻俩还重新拾起手艺,开起了神山特产小卖部,向游客出售自家制作的果脯、米果子、茶叶、笋干、竹篮、竹筷等。现在,彭夏英家里还养了娃娃鱼,种了黄桃,加上毛竹收入,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面对贫困,部分群众“等着扶、躺着要”,彭夏英对此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她说:“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村里推进“消灭撂荒土地,消灭危旧土坯房”行动,彭夏英带头拆除了自家的土坯房;村里为她评低保,彭夏英也拒绝了。

彭夏英的这种“傻”劲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神山人,在她的带动下,16户群众组织起“农家乐”,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大家都把彭夏英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当作奋斗的口号: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猜你喜欢

蜜柚井冈山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大埔建蜜柚产业园助推乡村振兴
“柚”一年老家的味道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第一次包蜜柚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