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留守儿童心灵 保障留守儿童权利

2019-08-20韩亚妮

祖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解决措施

韩亚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产生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必要性   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问题,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势在必行。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父母切实提高履行家庭责任的意识,不仅从物质上更要从精神上践行履行家庭责任的实际行动,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内涵、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和少年。留守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时正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在农村父母找不到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多挣点钱,父母只好外出打工。他们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无法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更无法获得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

留守儿童存在很多问题:

(一)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外出打工,不可能时时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也不可能做到对孩子细致入微地察言观色,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了委屈,或被老师批评了,一时转不过弯来,得不到合理宣泄,自己又解决不了,长期积压在心理,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抑郁,出现偏激的心理。他们或内心封闭,或脾气暴躁,情感比较淡漠,缺乏安全感,心里承受力差,消极情绪大于积极情绪,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他们还存在自卑心理,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有的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留守儿童的明辨是非能力比较弱,例如学校里有些学生有不良行为,他们会认为那是“酷”、“追求个性”,于是盲目从众,时间一长坏毛病难以改掉。坏毛病多的留守儿童容易被一些社会上的坏青年勾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慎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习成绩比较差。父母不能天天守在身边,对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关心不够,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的日常学习情况,导致了孩子学好学坏无人过问,让孩子完全处于放养状态。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现象、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

(三)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父母离家前没有意识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或训练不到位,孩子年龄又小,一些生活技能掌握不了,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及时教,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例如在学校里,书桌上、书桌里乱糟糟,不会也不想整理,课上老师让拿指定的书,翻半天也找不到,继续翻就会听到“啪嗒”掉书的声音;试卷就更不用说了,刚刚发下一会儿就找不到了。

(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安全教育,可塑性大,自制力差。当他们遇到不法侵害时,害怕、紧张、茫然、不知所措,不敢告诉老师,父母又不在身边,只好任其一次又一次侵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2016年3月底以来,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

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约有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中与父母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儿童一年中与父母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概念还停留在“偏远”“乡村”“贫困”的印象里,一提起帮助留守儿童,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捐钱、捐书、捐书包、建学校等等,然而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经济困难,而是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造成的心理问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许多留守儿童成年后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靠他们,缩小城乡差距靠他们,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意义重大。要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就必须先解决留守儿童在各个年龄段出现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出现短板、父母陪伴缺失,主要有两种:

(一)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和孩子是隔代的两代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当今中国发展速度飞快,隔代的两代人差异很大。长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中极少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大部分人思想停留在原地,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化了,不仅保守,还有顽固的倾向,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孙子辈成长在最先进的时代,接受着最先进的事物,见多识广,喜欢新事物,追赶时髦,寻求创新。这样长辈照顾孩子多是物质上的满足、生活上的关心,缺少精神思想上的疏通和引导,更谈不上学习上的辅导了,再加上年龄大了,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在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了孩子滑坡的空隙。

(二)父母把孩子交给父母的同辈人,如舅舅、叔叔、伯伯、姨姨、姑姑等亲戚照顾。同辈人有自己的子女,再填一个,孩子多了就顾不上,何况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内心有情感隔阂,在教养过程中难免顾虑重重,不敢严格管教,这样同辈人的照顾也多是物质生活上的。而孩子寄人篱下,心理敏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胆小、谨慎、怕事、内向的不健康性格。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家长要承担教子之责。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家长教育子女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家是我们的栖息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留守儿童的家长应提高亲自教育子女的思想意识;家长应加强与老师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和思想指导;家长要多主动与孩子交流沟通,沟通时间间隔适当,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长了容易出现教育的断层,短了容易让孩子厌烦。沟通内容要全面细致,沟通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视频、电话、书信等进行交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应该成为父母陪伴孩子缺失的理由,陪伴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日夜相陪,只要能向孩子表达出足够的爱心和重视,也应该提倡多元化的陪伴形式!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多施爱心。留守儿童在学校多是学困生,心理脆弱,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稍不留神会有小动作,老师及时批评会立刻顶撞老师,有些课任老师不敢光顾,而且班里那么多个性不同的学生,老师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大部分课堂时间集中在留守儿童身上,建议学校設专职老师专门管理。专职老师与各班主任建立联系热线,用特殊的方法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像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多注意搜集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这些孩子会慢慢地自信、开朗起来。

专职老师联合学校宿舍管理人员和班主任注意训练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国家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从法律上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利。建议加快修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将儿童优先的原则纳入法律法规政策之中,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人身权利和教育权利,增强法规政策的适时性与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这些条款的实施。

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夫妻一方留家照料,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父母监护。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等部门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当地政府真抓真管一些学校的不合理收费,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

(五)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多献爱心,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救助保护机制。

总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温暖之手,重视他们、关爱他们,为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让我们共同呵护那孤独的心!

参考文献:

[1]王爽.党报视野中的留守儿童报道—以《人民日报》留守儿童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9,(05).

[2]操圣宁.关于报纸媒体对留守儿童模式化报道的探究[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1,(11).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届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解决措施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