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欢:扎根黄土高原的追风者
2019-08-20本刊夏云峰
本刊 | 夏云峰
这条路,陈文欢已经走了两年半,比绕地球一圈半还长
机舱顶上80m高空的检修作业
在陈文欢的潜意识中,风电是他的另一个“家”—— 一个可以给他安全感和充实感的地方。“除了和家人在一起之外,只有在风电这个大家庭里,我才能找到安全感;只有将自己的每一份空闲都交给工作,我才感到踏实。”
2018年,注定会在陈文欢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浓厚笔墨。作为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的一名售后服务经理,由于表现优异,他所负责的甜水堡风电场在中电联组织的全国风电运行指标对标中入选“5A”级风电场,并被《风能》杂志评为“最美风电场”。
凭借入职以来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交出的漂亮成绩单,29岁的陈文欢在个人荣誉方面迎来“高光时刻”。2018年11月22日,中车株洲所举行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颁奖表彰仪式,陈文欢榜上有名。据悉,该奖项面向中车株洲所的上万名青年才俊,最终入选名单可谓“千中选一”,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国考”,对获奖者综合实力的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而走到如今的事业高度,陈文欢用了6年时间。六载光阴,他从刚迈出校门的懵懂少年蜕变为身怀一技之长的风电“老兵”。一路走来,其中的辛酸、孤寂与喜悦、欢乐,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切体会。
这一切还要从2012年说起。彼时,即将大学毕业的陈文欢来到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职业生涯的首站何去何从。作为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在“211工程”的金字招牌和热门专业的金色光环下,自然不用愁就业问题。事实上,当时有数家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正当犹豫不决之际,中车株洲所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十大杰出青年颁奖表彰仪式(左二为陈文欢)
“中车株洲所在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很高,而且湖南是我的家乡。”陈文欢说,“更为关键的是,风电行业的跨学科属性强,既需要机械与电气专业的功底,也离不开空气动力学、气象等方面的知识,与我所学专业的契合度很高。”
没有丝毫犹豫,陈文欢选择了中车株洲所,开启他与风电的不解之缘。
怀揣这份offer,陈文欢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提升自身的风电专业技能水平?由于此前从未有过真正的接触,他对风电行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属于清洁能源、朝阳产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即便这点直观印象还来自于学院设置的风能专业课程。
到风电场去,参加一线工作无疑是入行的“捷径”。入职前两年,陈文欢都是在项目现场度过的。从新疆哈密风电场到湖南桃花山风电场,几十台机组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经历既让陈文欢积累了大量风电机组吊装、调试、维护经验,对后续从事制造工艺研究起到很大帮助,也让这个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现场工作的艰辛。
令陈文欢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12月31日,为了按计划完成哈密风电场的机组安装、调试工作,他和同事一直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酷寒奋战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在神州大地响起,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和烟花在夜空中划出的炫彩图案,这群还在机组上忙碌的年轻人既兴奋,又心酸。
2015年1月,带着在风电场积累的丰富经验,陈文欢被分配到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制造中心,负责变桨系统电气工艺。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会安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时,仅仅一年多后,陈文欢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费解的决定——重回售后服务团队。
在陈文欢看来,这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从内心来说,我不希望自己过于拘束在安定的环境里,还是想跳出‘舒适圈’,到艰苦的环境中挑战自我。”
2016年7月,陈文欢的职业生涯翻开新篇章,他前往位于甘肃庆阳市的甜水堡风电场担任服务经理。自此,在从项目部到风电场的40公里山路上,陈文欢一走就是三年,积累的路程总长超过地球一圈半。
与挑战如影随形的是压力,除了环境的艰苦,更大的挫折感来自于风电机组运行出现故障而遭到客户投诉。“针对这种情况,在了解客户需求,并分析问题根源后,我们明确团队目标,统一思想,用半年时间就重新得到客户的信任。”
压力的源头不仅是工作,更有家人的不理解。
驻地的床相当时尚
冬天有点步履艰难
谈恋爱、买房装修、领证结婚、升级为父,毕业后陈文欢的生活一如多数普通中国人那般按部就班。然而,风电售后服务人员需要常驻项目现场的天然属性,注定了在生活的平静中,也会因为家庭矛盾掀起阵阵波澜。
自从选择重返一线,陈文欢与家人相聚的日子变得屈指可数。对于一年有超过300天时间在西北的陈文欢而言,回湖南老家探亲才更像是出差。即使是从妻子怀孕到孩子出生,他真正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也不足1个月。
长时间离家在外,妻子的抱怨逐渐增多,孩子的降生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与多数一线风电人一样,面对亲人的不理解,陈文欢有过苦闷,“我一开始也会想:我这么辛苦,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
但善解人意的他并没有一味钻牛角尖、搞对抗,而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家人内心的想法,并想方设法为生活创造惊喜。比如休假时到车站后再告诉家人自己回来了,不定时为家人准备小礼物,记住一些生活上的小节日,增加生活的仪式感。
在这些办法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陈文欢祭出最后的“大招”,将妻子接到风电场体验生活。在看到光秃的山脊和漫天的黄土后,陈文欢的妻子连连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当看到生活用水只能接雨水并用水窖储存,休息只能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时,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流下眼泪。
如果说,离别让陈文欢更懂得相聚的弥足珍贵,那么实地探访则让妻子完全理解了自己丈夫选择远离家人、坚守荒漠的那份无奈。泪水的背后,是妻子态度的根本转变,此后,两人生活中的种种抱怨变成了彼此理解。
得到家人支持的陈文欢,有了在异域他乡放手拼搏的底气。2017年,他带领团队在甜水堡风电场完成7项风电机组技术提升,使设备运行指标在华润电力中西大区排名居于前列;机组利用小时数达到2693小时,居于甘肃前列,其他各项指标在业内也属于领先水平。
2人团队,25台机组,全年缺水,冬寒夏暑,道路崎岖,种种困难下,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而谦逊的陈文欢将这一切归功于团队。“在现场工作的这几年,最大感触就是要相信团队的力量。配合默契,齐心协力,构成我们团队的一大核心优势,也确保了团队能够发挥出高效能。”
与现场人员的融洽相处,让原本枯燥的风电场生活从单色调变得多姿多彩。种种菜,组织烧烤,在一次次集体活动中,团队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看着自己种下的菜长满菜园,或者互相评论烧烤水平时,兄弟们感受到的是集体的温暖。”
随着甜水堡风电场出质保工作的推进,陈文欢作为项目服务经理的工作将告一段落。对于未来,陈文欢希望能够将自己在风电场积累的经验融入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中,为风电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维模式的探索贡献一份力量。
肩负荣誉,憧憬远方,陈文欢时刻警醒自己:“放下虚荣和骄傲,我们尚未成长;收回眼泪与不舍,我们尚未成事;压低嗓门和酒杯,我们尚未成功。”
一语道出千千万万一线风电人的共同心声。他们曾经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却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洗尽铅华;他们冲在前线、身受重压,却以坚韧意志笑看挫折;他们远离家人、独守孤寂,却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化作奋力拼搏的动力;他们身处僻野、远离现代文明,却用双手和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默默注入不竭的绿色能源。他们才是能源转型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