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SS信息平台联合“三查七对”在降低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中的应用
2019-08-20赵丽孙峥姚远孙雪梅张苗卢洁
赵丽,孙峥,姚远,孙雪梅,张苗,卢洁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a. 放射科;b. 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2. 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
引言
患者身份识别作为医疗工作中“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是各级医院护理工作中重点项目,患者真实身份的正确识别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前提[1-2]。在临床实践中,优质护理要求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反复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但既往文献研究调查表明,临床中仍存在高达20%的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3-5]。因此,我院针对患者身份识别行为缺陷进行真因分析,辅以现代化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信息系统技术平台,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执行率和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影像科住院磁共振检查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5 例,年龄55~80 岁,平均(67.5±8.2)岁;女25 例,年龄54~79 岁,平均(62.2±5.7)岁,使用人工“三查七对”法校验患者身份识别,再结合医院HIS 系统[6]和医技科室RIS系统[7]进行患者登记、等候时间,以及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的统计。研究组男25 例,年龄57~82 岁,平均(65.8 ±7.7)岁;女25 例,年龄50~83 岁,平均(69.3±6.7)岁,应用HIMSS信息平台技术联合“三查七对”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的统计。纳入标准:① 100 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均正常完成磁共振检查;② 所有患者均可自主配合核查。排除标准:① 体内不明金属植入物患者不能行磁共振检查;② 患有幽闭恐惧症,不能正常完成磁共振检查流程。
1.2 方法
对照组医务人员使用人工校验的“三查七对”法核对患者身份。医院临床科室给患者开具影像检查申请单后,患者持申请单于放射科登记窗口等候登记,每位患者均需配合工作人员核对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后四位、电话、住址等基本信息,一系列核对完成后系统生成属于患者的唯一影像检查号。登记结束后患者开始候诊,待影像技师安排检查前,再次执行“三查七对”,此次核对包含患者姓名、年龄、检查部位等信息。
研究组患者在配合医务人员“三查七对”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HIMSS 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复验,具体方法如下。医院临床科室给患者开具影像检查申请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属于患者的唯一条行编码存储于系统中,患者持检查申请单于放射科登记窗口等候登记,工作人员核对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后四位、电话、住址等基本信息后系统弹出复验条码提示框,若为同一患者则条码不变,若患者身份有误则自动分配新条码。登记结束后患者开始候诊,待影像技师安排检查前,持移动电子枪扫描患者身份证明的二维码,再配合简单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等信息即可(图1~2)。
1.3 量化指标
应用RIS 系统对两组患者核对登记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技师再次核对时间以及患者身份正确识别率情况进行比较;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放射科磁共振部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8]综合分析患者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窗口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检查安全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MedCalc version 15.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两种核对流程对比图
图2 HIMSS系统条码和电子扫描枪。
2 结果
2.1 患者核对登记时间、就诊等候时间,技师复验时间以及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的核对登记时间、就诊等候时间,技师复验时间分别为(1.98 ±1.03 vs. 1.63 ±0. 87,t=2.112,P <0.05)、(9.22 ±3.12 vs. 7.24 ±2.84,t=8.223,P<0.05)、(2.28±0.63 vs. 1.03 ±0.95,t =7.792,P<0.05),结果显示联合应用HIMSS 信息平台显著缩短患者登记等候时间。研究组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为100%,对照组漏诊2 例,正确率为96%(表1)。
表1 两组患者核对登记时间、就诊等候时间,技师复验时间以及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核对登记时间、就诊等候时间,技师复验时间以及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的比较()
组别 例(例数)时核间对 登(m记in)时就间诊 等(m候in)技间师 复(m验in)时正[n确(%率)]漏[n诊(%率)]对组照 50 1.98 ±1.03 9.22 ±3.12 2.28 ±0.63 48 (96) 2 (4)研组究 50 1.63 ±0.87 7.24 ±2.84 1.03 ±0.95 (15 00 0) 0 (0)t值 2.112 8.223 7.792 6.456 4.8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患者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比较 [n (%)]
3 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通过联合应用HIMSS 信息技术平台可有效减少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对其信息的核对时间,从而减少就诊等候时间,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提供满意度更高的就诊流程和环境。
国际上,患者安全的首要目标即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因此各级医院均有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制度和程序中明确提出应至少使用两种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等,这也是“三查七对”原则的由来[9]。但“三查七对”这一概念相对笼统,在临床一线工作中,有近百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护理场景或护理行为,没有具体指导细则就无法予以一一规范。国内部分医院采用“核对患者病床号和姓名”的方式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这显然存在片面性[10]。一则是JCI 行业标准明确提出“不得使用房间号或患者位置作为身份识别信息”,二则是床位号也仅仅代表住院患者,临床中大量的门、急诊患者难以识别。文中对照组漏诊2 例,正确率低于实验组的重要原因实为1 例患者存在重名现象,且年龄性别相符,给护理人员核对造成了很大困难;另1 例漏诊患者为病情加重,更换病房,患者自述不清,造成核对混淆。部分医院倡导“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或“核对腕带上患者姓名”等方法,看似符合要求,实则在临床工作中亦难以完全实现[11]。我院以老年神经内科病患为主,存在患者自主意识差等情况,再加上每天大量门急诊、病房患者的混合录入,这就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门诊患者“姓名+影像号”,住院患者“姓名+住院号”,急诊患者“姓名+急诊流水号”等一系列长串毫无逻辑联系的数字,护理工作核对起来过于繁琐,极易出错。文中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繁琐的反复核对过程中,不仅护理人员压力较大,患者自身也存在逆反和抵触情绪,这将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仅仅“三查七对”在繁忙的临床实际工作中是难以保障当前形势下临床患者身份识别的需求的。
医疗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已将“深化信息技术与医疗工作的融合发展”列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同时表明推动信息化的路径势在必行[12]。我院在2018 年顺利通过HIMSS 7 级最高级别认定,在资格评审过程中需要信息辅助患者在入院时第一时间生成唯一识别身份条码,且不能更改(如更改则原条码随即作废)。评审专家指出即使没有相关要求或寻求相关HIMSS 认证的医院采用条码识别,提供识别的正确性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院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发现,第一要参考“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式,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质控的组织架构。针对具体的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从而细致地将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分类。由于临床识别场景的多样化,电子信息技术可自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辅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进行分类和分级,同时规范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执行流程,从而使“患者身份识别”的执行标准和质控标准统一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三查七对”的基础上辅以HIMSS 信息技术支持,并没有增加不必要的患者等候时间,反而在技师复验环节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保证了极高的正确率。这表明前沿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医务人员要转变思维,突破传统模式,从面向全体病患的循证系统转变为以信息化、数字化指向患者个体的精准护理方案[13]。其次,依托信息化“三查七对”的操作流程环环留痕,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逐步落实的执行过程以及闭环质控的反馈环节,可使医务人员便于掌握落实,质控人员便于督察指导,从而在真因分析层面找到问题所在,达到保证患者安全的根本目的。最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身份识别的主体始终是患者。医务人员在确认有正常沟通能力的患者身份时,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作用,引导患者有效参与患者安全,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还能增进医患和谐。即使国外学者Khammarnia 等[14]曾针对14 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医院单一使用信息化技术核对患者身份识别时,可显著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率,但笔者认为HIMSS 联合传统的“三查七对”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这也是中国医院协会的专家一致倡导的理念[15]。本文后续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综合分析发现,采用HIMSS 信息技术辅以支持后,患者对磁共振室检查环境,登记流程,以及窗口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的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院配备的移动电子扫描枪(图2),真正实现了让医护走进患者身边,让简单机械的核查工作不再冷冰,变得有温度,有力度,有实效。
随着电子信息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病人身份识别的方法已由传统的确认方式向更加简单方便的电子识别方式转变,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面部识别等[16]技术均有可能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但即使医院拥有最先进的电子识别技术,医护人员也不要忽视“三查七对”的口头确认环节,电子识别仅作为一种识别方式之一。从另一维度讲,口头身份确认不仅能有效增进医患沟通,还可应邀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让医疗关爱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