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案
2019-08-20刘瑞辉
张 涛,陈 瑶,刘瑞辉,赵 毅
(1.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21;2.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双向八车道公路越来越多,超大跨度公路隧道也逐渐增多。受城市布局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建设不可避免[1-4]。超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面积大、结构扁平,支护结构受力更加复杂,开挖工序复杂[5-10],施工对围岩扰动次数多,给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带来巨大挑战。迄今为止,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超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规范和标准。因此,对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合理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以济南绕城高速老虎山超大跨度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对洞口小净距段施工与中岩柱保护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围岩的稳定状态,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介绍
1.1 工程概况
老虎山隧道是济南绕城高速的一部分,设计为双洞八车道隧道,隧道最大开挖宽度为20.08m,最大开挖高度为13.4m,属于超大跨度隧道。隧道进口位于黄金九九地产西南、搬倒井村北,出口位于搬倒井村内,隧道跨济南市历下区、市中区两地。隧道左线起止桩号为ZK2+080~ZK3+820,长1 740m,右线起止桩号为YK1+950~YK3+838,长1 888m,为长隧道。
老虎山隧道具有典型的小净距的特点:在进口左线桩号ZK2+107~ZK2+152和进口右线桩号YK2+105~YK2+145段落,左、右线间距为11~43m,此段落是典型的小净距段落,施工安全风险较高。老虎山隧道进口段小净距如图1所示。
图1 老虎山隧道进口段小净距
1.2 施工难点
(1)老虎山隧道洞口段多为碎石土和强风化灰岩,为Ⅴ级围岩。围岩层间结合差,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自稳能力差,部分段落上覆盖土层厚度小于10m,进洞施工安全风险高。
(2)老虎山隧道开挖断面大,双洞隧道间中岩柱厚度较小。隧道分部开挖施工过程中,易对中岩柱造成多次扰动,影响围岩稳定,多次爆破震动对中岩柱造成多次扰动,围岩稳定性下降。
2 小净距段施工方案
济南绕城高速老虎山隧道进、出口均从左线先行进洞施工,右线先导洞掌子面保持滞后左线一定安全步距,及时跟进。左线洞口段Ⅴ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施工(图2)。在隧道左线进口掘进过程中,围岩揭露为残蚀土,其完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自承能力。考虑到左、右线进口段净距较小,根据左线围岩揭露情况,经专家组讨论,确定老虎山隧道右线洞口段安全进洞后采用上台阶CD法进行施工(图3)。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强支护、先预报、勤量测、速反馈、早衬砌”的原则[11]。老虎山隧道洞口段采用光面爆破、长锚杆、高强喷射混凝土等措施保证掌子面稳定,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锁脚锚杆[12-13],视围岩稳定情况及早施作二次衬砌。
图2 老虎山隧道左洞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图3 老虎山隧道右洞上台阶CD法施工
老虎山隧道小净距段施工过程中,洞口段的多次爆破开挖对围岩造成多次扰动,围岩变形大,施工时辅以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小导管等措施对围岩进行支护[14]。
2.1 洞口段施工
(1)超前大管棚。老虎山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差,构造裂隙发育,裂隙面有泥质充填,进洞前设置超前大管棚对围岩进行预加固保护进洞,超前大管棚设计参数见表1、图4。当洞口土石方施工至大管棚施工段时,下台阶不开挖,预留部分核心土作为管棚施工平台。导向墙施工时,设置钢拱架,安装导向管、模板,自拱脚两侧对称浇筑,直至拱顶,起到导向和支撑的作用。大管棚钢管采用挖掘机与人工配合的方法顶进,每钻完一孔便顶进一根钢管,最后进行注浆作业以完成施工。
表1 老虎山隧道超前大管棚设计参数
图4 超前大管棚设计参数
(2)超前小导管。老虎山隧道进洞后,在隧道开挖前先施作双排Φ50×5mm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周边围岩以改善结构受力,确保掌子面开挖时的稳定,超前小导管设计参数如图5所示,现场布置如图6所示。超前小导管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并导入,第一排长6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6°;第二排长3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5°,搭接长度1.2m,管棚段仅施作短钢管。管壁每隔10cm布置梅花形钻孔,孔径为10mm,尾部留不小于100cm作为止浆段。注浆前先喷射5~10cm厚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形成止浆盘,再进行注浆。
图5 超前小导管设计参数
2.2 中岩柱保护
图6 超前小导管现场布置
老虎山隧道进口段左线开挖时对中岩柱造成一次扰动,右线开挖时对中岩柱造成二次扰动。为降低右线开挖对中岩柱和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左线支护结构稳定后或满足一定施工步距条件再进行右线的施工。老虎山隧道左、右线施工安全步距不小于2D(D为隧道直径),取50m,满足施工步距之后,右线及时跟进。在施工过程中,为减小隧道开挖对中岩柱稳定性的扰动,降低多次爆破震动对周围岩体和环境的影响,采取控制爆破技术,提高爆破开挖质量,并采用水平小导管注浆技术对中岩柱进行预加固,提高中岩柱稳定性,控制中岩柱变形。中岩柱采用Φ50×5mm、长5m,环向间距1m、纵向间距0.6m的小导管注浆加固,注浆材料采用单液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5~1.0MPa,必要时可在注浆口处设置止浆塞。中岩柱注浆小导管加固如图7所示。
图7 中岩柱注浆小导管加固
3 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为及时掌握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老虎山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包括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等[15-18]。施工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的量测频率宜为普通段的2倍,若位移出现异常,则加大监测频率。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对隧道开挖后进行实时的监控量测分析,了解老虎山隧道围岩的稳定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施工中,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指导后续施工。
老虎山隧道左、右线监控量测断面分别为ZK2+115和YK2+115。ZK2+115断面变形监测点Z0、Z1、Z2分别位于拱顶、左拱腰、右拱腰,YK2+115断面变形监测点布置如图8所示,拱部下沉时态曲线如图9、10所示。
图8 YK2+115断面变形监测测点布置
图9 ZK2+115断面拱部下沉时态曲线
图10 YK2+115断面拱部下沉时态曲线
通过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在初期支护阶段,断面YK2+115处的变形监测点1的沉降值最大,为28mm,远小于设计预留变形量200mm,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4 结 语
因老虎山超大跨度隧道洞口小净距段在施工初期顺利通过,本文对于洞口小净距段施工有如下结论。
(1)在洞口小净距段通过采用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的加固方法,增加了围岩稳定性,解决了老虎山隧道进洞施工安全风险高的难点。
(2)老虎山隧道左、右线施工安全步距取50m,并对中岩柱进行注浆小导管加固,保证了中岩柱的稳定性和施工安全。
(3)隧道在初期支护阶段,拱部最大沉降值为28mm,变形量远小于设计预留变形量200mm,结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