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2019-08-19牛建丽李雨来
牛建丽 李雨来
摘要:仔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且只要有1头猪感染发病,经过1~2天就会扩散至整个猪群。该病的流行季节通常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早春。由于病猪个体的体况不同,病死率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仔猪容易死亡,成年猪基本上不会死亡。近几年,河北省冬春季节仔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场更容易出现发病,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仔猪;传染性腹泻;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对症治疗;生物安全;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116-02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动物
目前,只有猪可感染该病,还未发现牛、羊等其他动物感染发病。各个年龄段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尤其是小于2周龄的哺乳仔猪易感性最高,也容易发生死亡。
1.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其粪便、乳汁、呕吐物、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中都含有病毒,对土壤、饮水、饲料、空气以及各种用具造成污染,导致其他易感猪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发病。尤其是猪舍密闭、湿度较大、比较拥挤的猪场,发病后更容易蔓延。
1.3 发病特点
该病在老疫区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或者间歇性的地方性流行。只要猪群发病,就可快速蔓延,经过几天就能够使未免疫猪群内的大多数猪发病。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易发,即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早春。
2 临床症状
2.1 传染性胃肠炎
一般来说,小于2周龄的仔猪感染发病后,经过12~24 h就会发生呕吐,接着出现剧烈的腹泻,排出黄色糊状或者水样粪便,且其中往往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并散发恶臭味,体重快速下降,机体脱水严重,2~7天后发生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0%,而2~3周龄仔猪的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断奶仔猪感染病毒后会在2~4天出现发病,主要症状是水样腹泻,粪便呈喷射状排出,呈褐色或者灰色,少数伴有呕吐,经过5~8天腹泻停止,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体重下降,往往影响发育,变成僵猪。
2.2 流行性腹泻
初期病猪体温有所升高或者正常,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接着排出灰色或者黄色水样粪便,有时吮乳或者采食后会出现呕吐。
少数新生仔猪会突然出现呕吐,并伴有剧烈水样腹泻,排出灰色或者黄色粪便,散发恶臭味,体温略微升高,机体快速消瘦,体重减轻,明显脱水,被毛粗乱,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强,病程可持续3~7天。大部分患病仔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救治则易发生死亡,且越小日龄越容易死亡,耐过后发育不良或者变成僵猪。
体重超过30 kg的猪患病后症状较轻,个别食欲废绝,精神不振,少数伴有呕吐,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喷射状排出,病死率较低,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对后期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3 病理变化
3.1 传染性胃肠炎
病死猪的胃肠内含有大量凝乳块,胃黏膜发生充血;小肠含有大量气体,肠壁明显变薄,呈半透明状或者完全透明,肠壁弹性减弱;肠内容物呈透明的黄色泡沫状;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胀;心脏、肺脏、肾脏没有发生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
3.2 流行性腹泻
病死猪尸体消瘦,皮肤呈暗灰色,有时可见靠近幽门处存在坏死灶。主要是小肠发生病变,肠管含有大量黄色液体,明显扩张,肠壁变薄,小肠绒毛也有所缩短,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水肿。空肠段的上皮细胞形成空泡,且表皮发生脱落,肠绒毛明显萎缩。哺乳仔猪病变比较明显,而断奶仔猪的肠道只出现轻度炎性变化。
4 防治措施
4.1 对症治疗
猪接触病毒但还没有出现发病时,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灭败灵”(喹乙醇)来预防发病,体重小型猪每头用量为10~20 mL,中型猪为60 mL,大型猪为100mL。
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可在交巢穴(即肛门和尾部之间凹陷处)深部注射“灭败灵”, 体重小型猪每头用量为5~15 mL,中型猪为20~30 mL,大型猪为30~50 mL(也可分1/2进行颈部肌肉注射);小于10日龄的患病仔猪,每头用量为5 mL,并加入2~3 mL 0.25%普鲁卡因溶液,通常用药1次就能够有效止泻,部分症状严重的病猪可在第二天再用药1次。
病猪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供给易消化的饲料(也可其中加入少许明矾和食盐)和清洁饮水,确保圈舍干燥、卫生,尤其是注意加强防寒保暖。
4.2 生物安全策略
环境消毒。使用5%氢氧化钠溶液对发病栏舍的粪沟进行消毒,使用3%的氢氧化钠对各个道路以及邻栋猪舍进行喷洒消毒,每天1次。同时,每天使用碘制剂、氯制剂或者酚类等消毒剂对全场进行1次全面消毒,以避免疫情蔓延。
栏舍消毒。保持产房干净卫生,严格进行消毒。一般来说,产房在仔猪断奶后进行全面清洗,确保粪便及污染物清除干净,干燥后喷洒适宜消毒剂,经过1周以上的空置才可再次使用。同时,产房内的各种工具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4.3 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场条件允许时,最好采取“自繁自养”,避免带入病毒。如果养猪场(户)必需从外地引种,要求到正规种猪场购买,并按照有关规定对猪进行严格的检疫,到场后经过至少45天的隔離饲养,然后经过严格检疫后,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另外,有条件的猪场也可采取积极的疫病净化工作,注意净化方案要结合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以避免出现交叉传播。消毒池中的消毒液每天都要更换,确保消毒液保持最低杀菌浓度,进入产房的全部人员、任何物品都要经过消毒。
猪群要饲喂富含营养的全价饲料,确保膘肥体壮,增强抗病力。另外,确保母乳质量良好,且沁乳量足够,初生仔猪要尽快吮吸充足初乳,从而避免仔猪患病。
产房的温度适宜控制在20~25℃左右。仔猪1周龄以内时保温箱的温度适宜控制在32~35℃,之后每周调低2℃。保育舍温度适宜控制在28℃左右。确保母猪饲养在安静、干燥、干净、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猪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