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字教学需循序渐进

2019-08-19张少荣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随文生字小女孩

张少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7-0254-01

【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主要进行了“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而随文识字中则要求教师要把生字的读、记、写、扩落实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读、记、写、扩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识字效率。这样,摆脱集中识字将汉字脱离语境孤立起来机械学习的弊端,又可以结合文中具体语境认读、理解字词,在认读、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字词的运用,并且在运用时层层递进,由仿到用,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语言的内化。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识字(一)的第二课《彩虹》时,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

(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完第二自然段)

师:孩子们,这一段中还有这样两个动词,你们认识吗?(教师出示“洒”、“浇”)

生:洒、浇(齐声读字)

师:看看这两个生字的字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他们都是三点水旁,都和水有关系?

师:那你们看看图片(出示图片),说一说那一幅图是“洒”,那一幅图是“浇”。

(学生迅速判断)

师:这两个生字都是写和水有关系的动词,那他们可以在文中互换吗?

(学生众说纷纭)

师:老师讲课文的句子换成了这样,你们读一读看可以吗?

小女孩提着水壶,走上彩虹桥,把水浇下来。

(生读完,说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洒的时候不是一起落下来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学生用动作表示。)

师:对,“洒”表示事物分散的落下来,而“浇”只的是把水直接倒在物体之上。

师:那么小女孩洒下千万雨点是为了什么?……

【案例分析】

课后研讨活动中,各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对于认识、理解“洒”和”浇“这两生字的这一知识点是肯定的。因为动词的教学是我们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动词的学习要求首先是“准确使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去“品味动词,体会动词的韵味。”而体味动词的韵味,可能是孩子们学习动词的第三重困难了。这节课上,对“浇”与“洒”的整个教学明显是仓促的首先是利用图片去认识两个动词之间的区别,而后直接将“洒”与“浇”进行了互换,让学生去体会。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一个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词语,一个是从更为理性的角度去理解词语,体味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然而通过图片之后直接让学生去体会“洒”与“浇”的区别明显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為学生根本没有切身的感受到这两动作如果用肢体表达会什么样的状态和感受。所以学生的思维出现的小小的断层,课堂上学生在感受“浇”与“洒”的不同时,反应明显是呆滞的。

之后,我再反观自己的教学,的确是没有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来体会动词的含义。因为课标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力求做到识用结合。”若是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图片辨别两个动词之后,继续深入理解这两个动词的特点。教学“洒”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自己观察小女孩手上的动作,并根据小女孩的动作自己做一做,再进行扩词,如“飘洒”、“洒落”等,而教学“浇”的时候,可让孩子直接进行组词,如“浇花”“浇田”“浇树”等,再将两组词语经行比较,学生会发现“洒”是分散的落下,而“浇”则是直接落在物体上面。这是,再去用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去体味两个动词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同时,再将“洒”所带来的感受与课文情境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洒”字让孩子去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景象,体会想象的神奇。

其实,在我们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特别强调在语境中去识字,我们需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生字的音、行、义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事物;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识字的过程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在每一个环节的环节的有机融合中还需要逐层推进,从语义到语感,再到语用,把语言的教学一步步的落到实处。这样的识字教学依托于教材,但是又超越了教材,充分发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会逐步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随文生字小女孩
读儿歌识生字
爱掐人的小女孩
生字辨识大闯关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卖火柴的小女孩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