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2019-08-19杨嘉红陈江江张雅琳杨晓琳林清恰骆子信
杨嘉红 陈江江 张雅琳 杨晓琳 林清恰 骆子信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是个人道德思想更高层次的体现,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的利器,以法治为力量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美丽中国。
第一,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的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教育不应只包含道德教育,还应该与法治思想结合,尤其是近些年法律问题逐渐突出,大学生更应该加深对法治方面的学习和掌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高校教育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因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不单单是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当下更重要的是法治素养。通过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争取做到依法治校,培育及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保证法治校园的建立,保证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与法治教育环境高度一致,形成大学生参与学校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保障高校教育的依法顺利实施。
第三,在校大学生是社会力量的主要传递者和更替者,他们的法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公民的法治素养。通过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通过他们对社会作出贡献与改造社会,实现法治意识的有力有效传播,真正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理应成为知法、守法的表率。从目前来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对法律的敬畏。2015年北大天之骄子弑母案再次让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2017年4月,泉州女大学生因校园不良网贷,被疯狂追债后想到轻生;打架斗殴、偷盗财务等事件也常有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不禁让我们思考大学生法治素养不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等深层次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权威意识淡薄与对法律信任度低。法律权威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权威。据调查发现,仅42.42%的大学生了解到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要负刑事责任。仅大约70%的大学生了解到年满16周岁的公民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3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有一点了解或不了解。可看出大学生法律权威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对法律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物[2]。据调查发现,有76.36%的大学生对于现在的法治状况表示一般满意,认为法治还不够完善,没能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具体了解十分有限,对常有的法律词语较难理解,而且部分大学生不信任法律能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法律的信任度较低,整体法治素养偏低。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不到位。法律知识是普法的基础之一,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所享受的资源是优先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据调查发现,在选择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时,25.45%的同学认为缺乏法律知识,63.03%的同学认为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53.33%的同学认为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的法律条例,18.18%的同学认为法律知识太过枯燥。
可见,由于校园生活的封闭性,大学生接受法治知识培育来源于一些普通的课程,知识相对浅显,流于表面,所以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即学习了法律知识却不能加以运用或者运用得不恰当。
大学生学习法律积极性不高。大学校园或多或少会有法律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如:讲座、广播、海报等,但留意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当代大学生关注点逐渐向娱乐倾斜,对时事反而失去热情。很多大学生以为大学的任务就是学习、娱乐、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却不知道学习法律同样重要。
据调查发现,只有35.76%的大学生除了学校开设的特定法律课程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法律热点事件及法律知识,这个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法治行为现状是主观能动性不强,时间参与度低,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家庭或学校不重视法律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接触得最多的两个环境,然而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选择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时,64.85%的同学认为家庭或学校的重视造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学校没有相应的学习法律平台或资源,只是通过一些课程来增添学生的法律知识,然而这些课程又相对表面,课后也不会重视这些课程的教学成果和反馈,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观念淡薄。
社会法治氛围不浓厚。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3]大学生的法治参与程度如何,是否愿意投身于法治建设,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法治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选择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时,有66.67%的同学认为社会法治氛围不浓厚。目前的中国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一些制度性问题依然突出。腐败问题、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甚至还有以权压法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我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社会法治氛围如此不浓厚,使得大学生学习法律热情不高,更难深入学习法律。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影响因素
目前依然存在着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高低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在对于法治社会的认识存在差别。
法治教育体系差别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本科教育在大体上分为法律专业以及非法律专业,大多数法律专业学生认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非法学专业学生几乎全部认同此说法。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权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高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这说明法治教育体系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由于在本科阶段可能没有接触过法律的课程只有一小部分非法学专业学生对其了解,大部分都是不了解或者了解一点。
法治思维能力不同的影响。经过调查发现,专业的不同导致在法治思维能力的层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在获取法律知识方面,由于本身课程的要求以及学习当中所养成的习惯,几乎所有法学专业学生会主动去了解法律热点事件及相关知识;相反,非法学专业学生很少会主动去做。可以看出由于专业的敏感性,法律专业的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更强,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很多时候不会用法律来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来的法治素养没有那些对于法律需求程度较高的学生好。
实践机会差异的影响。学校批次的不同,导致当前大学生在法治实践机会上存在差异。本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上的法治知识,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机会,本科学校会重视学生法治实践机会的教育,这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法治素养会明显高于专科学校。一本学校的机会相对于二本学校会更多,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批次的差异造成实践机会差异,而这差异对于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一定的影响。
高校法治建设重心不同的影响。由于高校内部的法治建设重心偏向于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了更多关于法治方面的课程,这导致了高年级的学生法治素养会略高于低年级学生。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仅有一半的低年级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相比而言,高年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者占比更大。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储备量不断增加,学校也会开设一些法律方面例如经济法的必修课程,在课余时间学生也会去参加一些法律方面的讲座或者活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断提高,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法治环境不同的影响。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不同地区的法治环境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法治素养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别。法治环境的不同,导致资源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相比于非城市地区的学生,城市地区的学生所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多,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有关法律知识的活动,并从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而非城市地区的学生由于资源匮乏,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多数来源于网络,很少接触一些有关法治的活动。这说明,来自城市地区的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意识高于来自非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法治环境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将针对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建立健全法治教育体系。数据显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优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主要应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各高校要发挥法学学科资源的引领作用。法学学科是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专业引领作用。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可通过开设法律选修课、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法治教育方式,向广大的非法学专业大学生传授专业的法律知识,从而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无法学专业的高校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学讲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学知识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各个专业课程设计应该包含本行业领域内的法治课程教育,使得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了解本行业的法律法规。
提高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前提。首先大学生要相信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真切关心国家与社会时事,理解法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如何给人们带来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积极性。其次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惰性,增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意愿。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大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以至于在遇到问题时没能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积极参加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拓宽大学生法律知识面,鼓励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协会和其他法律性质的社团组织,针对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支援,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的认识。第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法庭,学习基础案件审理程序及应用能力。
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大学生法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大局,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精神, 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从更宏观、更创新的视角来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机制。另外,需要增加大一、大二的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课程,把模拟法庭、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分辨和处理案件的能力增加,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逻辑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第一,法律完备、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法治社会的根本,是执法和守法的前提。建设良好法治环境,首先就要求加强对法治法规的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第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执行才能使法律法规具有公信力和严肃性,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人们才会主动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第三,加强监督。对于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要进行严格规范和约束,明确划分职责和权利,确保程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琴凤.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究:从近期一些高校的校园贷事件说起[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v34.;No.162,113-115.
[2]赵文.刍议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J].法制与社会.2008(12):12-13.
[3]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20.
基金项目: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项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广州地区为例阶段性成果(201811540043)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指导老师:罗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