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下教育资金的有效管理
2019-08-19刘翔宇
刘翔宇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其评估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如何将各级政府每年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合理进行分配、管理和使用,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愈显重要。深入研究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县域教育系统财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教育经济平稳运行的科学办法也显得刻不容缓。
当前县域教育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育投入总体不足,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等几个主要方面。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及部分非税收入对县域教育经费起补充作用的其他重要渠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以及社会捐助、集资办学经费规模仍然很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教育投入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较高。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强
虽然预算编制细化工作实行多年,但仍存在部分学校预算编制流程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预算编制的形成,不是根据全年工作任务提出资金需求,而是依据往年经费使用情况,再预计来年的重点项目,估摸着编制出预算,摆脱不掉以前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因此对预算编制工作与学校重要项目保障并没有有效衔接起来,有效的资金如何保常规、突出重点,心中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关注经常性公用经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缺乏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每每遇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造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些学校在年度中前期就需要追加预算指标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教育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很多地方已经实施了“校财局管”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中小学校的资金管理,减少了违法乱纪,但不易调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积极主动性,认为学校预算管理体制、单位理财机制,以及会计主体法律责任是“名存实亡”。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资金量大、学校众多,从事前审批到财务报销再到事后监督,每个环节、每个层级的审批权限、流程错综复杂,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有失高效便捷。
教育资金管理对策与思路
积极争取,广辟财源———会找钱
思路决定出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于作为民生之首、发展之基的教育领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必须克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就等待观望的思想,放远眼光,拓宽思路,树立精于运作的观念,善于向上争取,向内挤钱,向社会筹钱,早投入,早发展,早受益。一是主动争取,向上要钱。在坚持以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为重点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县域教育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校企合作,向外筹钱。在政策范围内允许和鼓励各校积极探索“变革投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新思路,探索与企业合作多元投资的新模式,寻求破解经费难题,加快建设步伐的新路子。三是依托资源,向内挖钱。各校经营性资产可以探索打包管理模式,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公开竞价竞租,规范运行,确保保值增值,让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节俭办学,统筹兼顾———用好钱
一是顶层设计,下好“三盘棋”。 其一,着眼长远,下好规划棋。在深入分析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基础上,认真梳理教育投入政策,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争取研究制订出台政策,从教育投入、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教育质量、服务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提高资金安排的预见性、连贯性和导向性,减少教育投入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避免无效投入。其二,局部突破,下好均衡棋。为推动全区学校整体发展,应按照“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采用“错位发展,梯度推进”的办法,选择部分学校进行改革试点。比如对已投入大量资金、硬件设施改造已基本完成,但存在招生范围限制、师资力量不强、学校富余教师较多、教学用房闲置较多等问题,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上述学校有利条件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入先进理念和竞争机制,探索专家办学模式,打造优质教育走廊,整体提升教育水平。其三,以生为本,下好特色棋。当前,部分学校已找准定位,构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但尚有一部分学校还处于摸索和丰富阶段。这就要求各校必须有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不应该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发展状态,要以成功范例为借鉴和参考,充分聚集各层面的智慧,按照“学校核心理念提炼→学校顶层目标确立→学校发展主体架构设计”的步骤,系统规划和设计学校整体发展框架,精心设计其项目、步骤,分层分类,逐步推进。
二是优化结构,落实“四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千头万绪,需要钱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从“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保障各项任务需要,必须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的策略,增强教育财务工作的统筹能力,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其一,要统筹各方资源。把省、市、区财政资金统筹起来,把财政安排、学校自筹、社会捐资办学资金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其二,要统筹各项任务。把上级专项工作部署、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统筹起来,力求远近结合,建立单项工作服从整体发展的投入机制。其三,要统筹区域发展。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奖补标准,给予薄弱学校倾斜,多做有利消除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事,“托高”薄弱学校发展底座。其四,要统筹软硬件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强基础补短板”的原则,既兼顾校舍建设、设施设备添置等硬件建设,也用于引进培养培训师资、加强教学管理等软件建设。
三是节俭办校,做到“节制、节约、节能”。一方面,加强教育投入的监管,严格责任追究,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敢为”“不能为”。将教育事业项目论证、立项、招投标等过程向全社会公开,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堵塞漏洞,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改革学校达标、升级、奖励等评定办法,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想为”“不去为”。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软件,实硬件,多看师生队伍素质,多听社会整体评价,多鼓励学校对现有设施改造利用,少提形式主义、不切实际、过度超前的硬件指标,使奢侈浪费行为在全区整个教育系统没有市场。最后,要鼓励学校实施设备共享,本着“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有效节约设备采购资金,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鼓励学校投入一定的节能专项资金,利用创新技术,实现校园节水、节电和节气的目标,将校园变为新能源技术的主宣传阵地和利用阵地。
有章可循,按章行事———管好钱
推进县域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破解现有管理难题,堵塞管理漏洞,制度保障是决定性因素。重点是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经费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经费收支管理流程,明确审批、审核、支付、核算等职责权限,确保各校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第二,重点抓好预算编制与执行。通过“二上二下”四个阶段,规范预算流程,科学合理地编制学校预算,明确各方在经济活动中的事权和财权,将学校的常规工作、重点工作与资金预算有效衔接,明确预算资金项目管理的责任人,明确每项经费的正确流向,强化预算的约束力。第三,重点抓好财务审计和公开工作。要求各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工会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和透明管理,年初公示预算,年终公示执行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经费管理放到阳光下“晒”,消除腐败的温床和土壤,促进经费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做到科学理财、有章可循、按章行事、违章必究。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财务结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