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呼唤思政教育话语转型
2019-08-19顾博
顾博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内容缺乏深度拓展、话语方式缺乏双向认同等困境,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格局转型、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及话语语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诉求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其本质是以智慧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为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智慧教育背景下,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离传统定势,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是夯实智慧教育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智慧教育时代,面对网上各种自由思潮和无序信息的话语挤压,必须进行有效抵制,用智慧话语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智慧教育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捍卫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梦方面始终起着精神引领作用。第二,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向功能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更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这是由智慧教育的时代环境决定的。智慧教育2.0计划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聚焦智慧教育特点,不断创新话语内容、方式、体系,“苟日新”才能“日日新”,才能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是推进智慧教育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一转型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用方面,特别是与智慧教育时代的新技术融合应用的话语实践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智慧教育的时代机遇,补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话语应用短板。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是智慧教育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能力的现实需要。智慧教育时代的来临,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能力表现在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两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具备依托最新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的前瞻思维,最大程度优化教育者的话语方式,提高其话语能力。
智慧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现实困境
话语主体格局缺乏实质性转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大量的模式化话语,遮蔽了话语应当具备的功能性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单主体”倾向明显,有的甚至存在忽视学生表达需求的倾向,使受教育者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还会导致他们不再提出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能陷入“无人”窘境。
话语内容缺乏深度拓展。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承受着物质需求与精神诉求的矛盾冲突,功利化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多以道德说教与政治教化为主,内容大都雷同,有千篇一律之感,无法让受教育者走心,更无法产生共鸣。如何突破传统话语内容窠臼,凸显话语价值功能,重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必然选择。
话语方式缺乏双向认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教育者倾向于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灌输,这种非互动交流方式极大限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尽管灌输形式在不断变化,灌输也能取得一定实效,但从现实来看,如果这一教育形式的两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依旧,这种思想灌输必将消解师生之间对话的伦理基础。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既不是个体“顿悟”的结果,也不是外在强制“灌输”的产物,而是双方思想互认的过程。要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当前这方面仍是短板。
话语语境缺乏充分营造。轻松愉快的话语环境对教育主客体形成思想共识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单向灌输弊病,一方面导致教育者往往以社会主流价值“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被忽视,双方因思想鸿沟而形同陌路;另一方面,教育者往往以教育内容合法性取代教育形式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去语境化”造成话语语境断裂,即使采用多变的话语形式也无法让受教育者走心,很难形成共识。
智慧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对策建议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格局转型,由教育话语“单主体”转向“双主体”。一要重新界定教育主体,打造“双主体”格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权和信息优势集于教育者一身,受教育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而智慧教育背景下,受教育者因教育信息化影响,其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双主体”格局已然形成,甚至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为此,必须提升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尊重其知识结构质变,引导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学习,获得他们的心理与情感认同,推动“双主体”形成。二要引领双方走向信息优势互补,实现思想同频共振。智慧教育下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发教育主客体知识结构的实质性变化,要顺应这一变化,引导教育主客体善用各自信息优势,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彼此的经验注入,在对策探寻中实现思想交融共振。
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困境,必须创新话语内容,实现三个转型。一是从“文本话语”转向“人本话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固有的文本范式,破除内在的模式化语法规则规范,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从“现成话语”转向“生成话语”。摈弃陈旧思维理念,动态更新话语内容,使之与时代主题同步;充分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营养,对其进行创新转化。三是从“学理话语”转向“日常话语”。根据当前语境的发展变化,把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话语转换成大众日常话语,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感悟,推动双向交流向纵深发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由单向灌输转向互动对话。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合理诉求,尊重彼此的意见分歧,而不应该视自己为政治和道德权威,要以平等互尊的态度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要包容受教育者的不同观点,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观点抵触,教育者应以宽容心态去容纳,设定包容底线,采取受教育者能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互动中形成“意义共识”。
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由环境陪衬转向情境烘托。要重新定位教育主客体角色,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场”。还要厘清教育情境与环境的差异,打造真诚交流的“话语场”。教育环境通常体现在影响教育实践的外部因素,而教育情境则更多意味着教育参与者的精神活动及内心体验,教育主客体可在这一话语场中进行开放式交流,升华双方的精神交融境界。此外,要把准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构筑“共识场”。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特点,遵循接受规律,依托新的科学知识体系对其不合理观点进行疏导,消除思想对立,产生心灵共振,最终达成思想共识。
(作者为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黑龙江优秀精神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GBD131704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林振东:《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思想理论教育導刊》,2016年第5期。
②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