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部委出台《规定》关停校园小卖部
2019-08-19崔慧莹唐一鑫
崔慧莹 唐一鑫
“小卖部就是我们的‘充电站。”2019年3月19日,四川省绵阳市第十一中学一名初三女生芦羽(化名)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吃不到辣条感到很空虚。”大约4天前,她发现学校小卖部里只剩下面包、矿泉水等食品,她最爱的“重口味”辣条已难觅踪影。
一场针对中小学校园小卖部的“围剿”正在全国多地掀起。按照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最新公布的《學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也就是说,从2019年4月1日起,校园小卖部正在不少地方逐渐告别中小学校。而校园小卖部“原罪”的背后,是中国陌生而又落后的学校营养环境研究。
从各地规定到国家部委出手
记者查询发现,在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规定》之前,全国各地针对校园小卖部的管理规定不一。早在2008年,安徽、上海就要求中小学校园内不允许开设出售食品的小卖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原则上不设超市(小卖部)等。2013年,北京规定中小学校园小卖部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饮料。
经过多轮打击整治,部分城市已经叫停了校园小卖部,但仍有不少地方摊贩众多,售卖各种“三无”食品(一般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无生产厂名称的食品)。国家三部委的《规定》认为,这些食品存在高油、高盐、高脂等不健康指标。
以往,相关禁令散见于各地方教育部门提出的行政法规当中,管理标准参差不齐。此次,由三部委联合提出规范要求,还属第一次。
“以前,学校通常认为出了安全事故才是我的责任,营养好像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规定的出台,体现出管理部门把营养问题纳入到自己责任当中来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
据记者查阅,在《规定》出台前后,至少有昆明、重庆、温州、广州、海口等多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表示将开展针对校园小卖部的管理和排查工作。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虾扯蛋”辣条生产车间恶劣的卫生环境,甘肃、青海发布了“学校和周边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的公告,这些再次引发公众对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关注。
一刀切的“禁令”是否合规、合理?为何只禁200米?禁售辣条了,那炸翅、薯条、柴油桶烤地瓜、烧烤的该如何管?这些都成了舆论热议的话题。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通过限制销售的方式,减少学生对这些食物的可及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学生饮食,但这种管控仅限于校园。“加强健康教育是根本,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校园周边‘三无食品要打击,但‘三高食品不能妖魔化,前提是要教会大家自我控制和科学选择。”
“三高”食品导致“三高”儿童增多
尽管已有多地关停了校园小卖部,但《规定》亦非一刀切。有特殊需求如寄宿制学校等,可以在监管部门批准后开设小卖部,但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规定》中并未明确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的界定。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袁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确保《规定》的顺利实施。如明确规定、限制学校小卖部可销售的食品种类,并有明确的惩戒规定。
儿童“三高”食品,已经成为一条“红线”。
有多位中小学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学校数年前就陆续关闭了小卖部。“以前我们会反复跟学生说,要少喝可乐,吃薯片或干脆面不健康。”天津一所重点中学一名初二老师说。但也有老师提到,小卖部确实提供了便利。“比如买文具,或者牛奶、面包等早餐,总比学生们去校外的摊贩上买更安心些。”
一位家在北京的80后父亲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小学不仅没有小卖部,连自带零食和饮料都不允许,要喝学校里统一供应的饮用水。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任医师黄磊告诉记者,引导学生少喝甜饮料,还应辅以识读营养标签等教育课程。以一瓶350ml的乳酸菌果汁饮料为例,含糖量在34克左右(可乐等碳酸饮料更高),约等于7.5块方糖。为了消耗这些能量,需要行走2.3公里,约半小时。
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 对于幼儿、儿童而言,从预防肥胖、龋齿等疾病考虑,每天摄入的游离糖(食品中的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不宜超过25克。“一瓶饮料就超标了,而且现在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父辈,运动量少了太多,很容易造成肥胖。”黄磊说。
数据也正在揭示健康危机。2017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1985年至2014年,中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
按照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以一个6岁的学龄儿童为例,男生体重指数超过16.4即为超重,超过17.7即为肥胖;女孩则分别为16.2和17.5。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指数=体重(单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单位:米)。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发生率还在明显增加。青少年肥胖的危害不仅仅在成年以后慢性病风险增加,随着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人数增多,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也呈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针对中小学的营养环境研究还比较落后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喜欢甜食、爱喝饮料,是天性使然,他们在营养教育、健康管理方面,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范志红认为,儿童饮食习惯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从10多年前起,她一直在推动、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以前有老百姓很抵抗,政府还要管我想吃什么东西?但是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尤其是孩子的健康体质,是应该纳入政府政策管理的。”
范志红介绍,早在2004年,法国就禁止在学校销售可乐、巧克力甜点和高脂肪、高盐分的零食。2005年,美国饮料(行业)协会宣布限制可乐产品在中小学销售,得克萨斯州和康涅狄格州禁止向中小学生出售碳酸饮料和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中国台湾地区也规定,小学和初中全面禁售甜饮料和高糖、高盐、高脂肪零食点心。2007年,瑞典要求停止用玩具作为诱饵吸引孩子吃洋快餐。英国也出台规定,晚9点之前的电视节目中,不得播放任何低营养价值食品的广告。
在欧洲,“学校营养环境研究”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欧洲儿童肥胖问题的监测研究,针对17个欧洲国家约两千所小学有没有含糖冷饮、甜食和腌制小吃等18个与营养和体育活动方面的环境特征资料进行调研并打分。该研究提出,在校园内提供健康的选择(例如有新鲜水果和牛奶,没有含糖的冷饮、甜食和腌制小吃),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而在国内,针对中小学的学校营养环境研究比较落后。“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了,但在我们国家大众对此缺乏关注。我们是国内最早关注营养环境研究的,目前只针对餐馆、大学食堂做了一些研究,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研究条件有限,还需要相关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范志红说。
在“营养”之外,国人更操心的是“食品安全”。以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爆发的校园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为例,从舆情爆发到最后联合调查组确定为造假,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零容忍”的底线。3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针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食品质量问题、“3·15”曝光的辣条问题,召开了全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会上强调,“学校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保障学校食品安全要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抓。校园及周边的流动摊贩还存在,5毛食品屡禁不止,高盐高油高糖的食品存在学校周围,这些食品不符合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要求,必须坚决取缔。”
营养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对于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多位专家也忧心忡忡。
儿童、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在对这一群体进行营养和健康管理时,需有别于成年人,既要防控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也要预防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素的缺乏。
《规定》中提到: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聘请营养专业人员,对膳食营养均衡等进行咨询指导,推广科学配餐、膳食营养等理念。
就当前情況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营养健康管理人员由校医兼任,校园营养教育也非常不足。
看到有学校的供餐用肉肠代替肉类,薯条等油炸类食品偏多,黄磊也感到非常忧心。“我女儿回家跟我吐槽说学校的菜不好,我问她原因,她说菜漂在油上。”
“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到现在有21年了,我们非常希望推动校园的营养供餐更上一个台阶,对减油减盐、营养搭配加强干预。另外,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老师告诉孩子的话,可能比他爸妈说的更管用。”黄磊说。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提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从营养入手。“小学生对食品的认知还比较空白,没有错误的观念先入为主,把健康营养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从小学抓起比较容易。而且成功的食育,是要通过小学生来教育家长、影响家长。”
范志红副教授建议,营养教育的力量还要靠反复的提醒与引导来实现,“有些小朋友爱吃面包、爱吃肉,不是说不能吃,而是每一顿饭里有没有吃到足够的蔬菜,有没有五谷杂粮的均衡。”
显然,一纸禁令是最快速且显著的叫停方式,但长久的观念改变,还需不断完善监管细则和惩处方式。“有些学校在监管部门检查、健康食堂评比时,就关闭小卖部,之后再重新开张;也有些学校就在居民楼旁边,孩子们隔着围栏伸个手,小贩的东西就递了进来。”黄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