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澳古道,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2019-08-19叶克飞

同舟共进 2019年5期
关键词:翠微林则徐香山

叶克飞

岐澳古道,这条修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并不算久远,七十公里的长度也不算可观,可在那个闭关锁国与世界文明隔绝的时代,它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人们仅有几条开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

【“香山的茶马古道”】

“岐澳”的“岐”指香山县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区,“澳”则指澳门。那时,中山还不叫中山,它与如今的珠海和澳门一起,都属香山县。远古时代,香山还是伶仃洋上的岛屿,后因多年泥土冲积,与大陆连为一体。北宋《太平寰宇记》仍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南宋时,香山升格为县,成为中山、珠海、澳门三地古称。

如今临近中山的江门,那时也不叫江门,而是叫四邑。所谓四邑,是指新会、开平、恩平和台山四县。后来,四邑加上鹤山,便成了如今隶属江门市的五邑地区。香山和四邑都是著名侨乡,尤以后者为多。祖籍四邑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达四百万人之巨。

当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华侨,不少就是沿岐澳古道走向澳门,乘船前往香港或者出洋。也有不少人,背负各种货物,目的地也是澳门,不过是为了与洋人做生意,终日往返奔波。还有一些人,沿着岐澳古道见到了一个新世界,转头望向自己脑后的辫子和千疮百孔的大清,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在他们口中,岐澳古道被称作“香山的茶马古道”。

如今打开电子地图,珠三角是中国高速公路最稠密的地区,小小的范围里道路交织如蛛网,与其他地区呈鲜明对比。中山也不例外,南下珠海和澳门,北上广州和佛山,东至深圳和东莞,西去江门,车程都在一到两小时之间。可在清代,香山县的交通仍极落后。

《香山县志续编》记载:“西北诸乡,均以航行为捷;东南诸乡,则陆路交通为多”。通往澳门,走的便是陆路。如今翻查《中山市志》,所记载的古代陆路要道有四条。除了建于康熙年间的西河石路位于西北区域外,东干大道、南干大道和长不过百米的蚬涌莹石路都在东南区域。

其中,东干大道从香山县城东侧至南朗,途经南朗镇翠亨村,这里是孙中山的故乡。从南朗再出发,就可到达大名鼎鼎的唐家湾,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清华首任校长、主导庚款留美的唐国安,民族实业家唐廷枢等都出自这里。沿着海边继续前行,便是澳门。南干大道从香山县城南麓通往澳门,途经三乡雍陌村,这里是郑观应的故乡。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都是岐澳古道的一部分。

近现代史上香山最出名的几个人物,就这样看着古道长大。他们也许会望向远方,那是澳门,更远处则是无可预知的海外,某種意义上还关乎着中国的未来。而在他们背后,仍是那个苍凉落后的中国。这个情景总会让我想起赫拉巴尔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某个版本的中译本里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我觉得这条路象征着我的一生,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如今隐藏于五桂山脉之中,却也因此得以保存的那段岐澳古道遗迹,当年属于南干大道的一段。1924年,也就是民国13年,香山县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岐环公路,此后又修成多段公路。继而有人提出,应在香山县城石岐开辟一条直达澳门的公路,以便运输。于是,几位香山人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公路公司——岐关车路公司。经过近十年努力,至1936年,他们打造的岐关公路全线通车,总长99公里。

随着岐关公路的使用,岐澳古道渐渐湮没。

【群英故里】

七十公里的岐澳古道,非但多半不存,即使想沿原路走一趟,也因城市建设变迁而难以实现。香山人郑彼岸曾写过长诗《走翠微》,记录岐澳古道上的艰辛行者。这位郑彼岸,早年加入同盟会,创办过香山第一份县报《香山旬报》,晚年主持县志编撰,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整理。

《走翠微》用的是中山石岐方言,老广读来更为上口。所谓“翠微”,指如今的珠海。当年从香山县城走岐澳古道前往澳门,珠海是必经之路。许多人就背负瓜果蔬菜前往珠海和澳门关闸贩卖,再购置石岐紧缺的火柴、煤油和蜡烛等货物回香山县城售卖。长诗主角是郑彼岸的表妹徐慧侠,当时年仅15岁。因父亲早亡,只能靠“走翠微”糊口并赡养母亲。

当年走翠微,往返一趟需两天一夜。头一天未天亮就启程,下午到翠微,卖完东西后投宿一晚,第二天黎明时去圩市买货,再启程回县城,黄昏时分才能到家,第二天一早又要去售卖运回的货物。如此反复,终年无休,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沿途的休憩之所不多,县志中提到两处,一为桂峰茶亭,一为云径寺茶亭。前者如今仍存,立于现中山南区马岭村的村口。后者只剩断垣残壁,据说拆除于上世纪50年代,但恰恰位于保存完好的古道终点处。

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岐澳古道故迹,就在五桂山脉之间,为一段宽近两米,长五百多米的石阶,沿山而上,终点便是山顶的云迳寺遗址。一块块青石板,随地势铺设,自带岁月斑驳的痕迹。在遗迹湮没的那些年里,积土覆盖石阶,许多地方甚至厚达一米。近年来经过清理,才现出旧时模样。

当年香火鼎盛的云迳寺,似乎还不及寺外茶亭受欢迎。毕竟,拜遍神佛也只是个心理安慰,可茶水于背负重物艰难跋涉的行路人来说,却如雪中送炭。

如今的云迳寺遗址,断垣残壁隐于草木之间,地上又有青砖散落,偶可见阶梯,有着古朴苍凉之美。这其实是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可远眺山下道路,蜿蜒曲折,却是现代化的畅通。说来也巧,山下那条公路,修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原本与岐澳古道多半重合,偏偏在云迳寺下的石鼓村到南桥村一段偏移,也因此保留了如今的岐澳古道遗迹。

也是在云迳寺遗址,可以见到一块古碑,上刻“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鸾凤和鸣,天下无敌。天下为公,长安无穷。”这块碑关乎两个大人物。原文即《十无益格言》,出自林则徐之手。而石碑落款为“顺德黄敬孚敬书,郑陶斋恭勒”,这位捐资建茶亭的郑陶斋,便是郑观应。

有关岐澳古道的历史文献并不多,林则徐日记中的记载尤为珍贵,它甚至让后人知道了岐澳古道的大致轨迹。这则日记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写道:“二十五日,戊午,晴。卯刻出南门……自石鼓达至岭上之平迳汛,计十里……又十里雍陌,在郑氏祠内饭……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其中的“岭上之平迳汛”,即云迳寺遗址。郑氏祠则是郑观应家族的郑氏宗祠。

林则徐之所以经过这里,是因为他要前去巡视澳门。有感于澳门鸦片泛滥,林则徐在巡视后写下《十无益格言》,也就是云迳寺石碑所刻。

按照林则徐的路线,从云迳寺而下,便是三乡雍陌村,也就是郑观应的家乡。这位早期买办、民族资本家,曾在太古轮船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和粤汉铁路公司摸爬滚打,也是近代有名的启蒙思想家,写下过《盛世危言》。

有人曾说,《盛世危言》这种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作,只会出现在旧时广东香山这个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方。

1553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将之作为商贸往来基地。清代海禁后,一度只剩广州一个口岸对外,澳门地位水涨船高,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来往岐澳古道者,绝非只有香山民众,广州乃至粤北、粤西的客商,西方商人与传教士,各路冒险家与拓荒者,希望出洋打拼者,纷纷踏上这条古道。

沿着这条古道远赴重洋的,有一代代华侨,还有瓷器、茶叶和丝绸。而沿着这条古道进来的,则有世界的物产和先进思想。守旧的中国在颤颤巍巍中与世界文明接轨,多少就是拜这条古道所赐。也正是在这文化辐射之下,香山乃至南粤,成为中国最早向近现代文明转型之地。甚至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前沿。

猜你喜欢

翠微林则徐香山
长相思·别故乡
北京香山
《林则徐》
游香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林则徐禁烟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洪潮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