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
2019-08-19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一、研究背景
传统上,“城镇化”被认为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思路的转变与发展道路的调整。“文化适应”或称“涵化”是指“个人或族群对于两种文化的接触与协调的复杂过程”。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弱势文化群体及个体在社会融合中,将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态度”,即“是否认为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与特性是有价值的”与“是否认为与其他群体保持联系是有价值的”两个问题的时所给出的不同态度,进而产生“同化”(assimilation)、“整合”(integr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四种“文化适应策略”(简称为“ASIM”模式)。本文选取 “文化适应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问题。
二、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信度(Reliability)就是测量的可靠性,也就是说,用一样的方法,两次对相同对象测量时,结果的相同程度。效度(Validity)是测量结果所得到的数据,和事物真实属性之间的契合程度。对于普通的社会科学研究,如果α大于0.6,那么就说明问卷整体的信度比较好。
表2-1 问卷整体与各维度信度检验报表
表2-2 问卷整体效度检验报表
表2-3 家乡文化保持程度维度的效度检验报表
表2-4 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维度的效度检验报表
表2-5 昆明市城市文化融入程度维度的效度检验报表
信度(Reliability)就是测量的可靠性,也就是说,用一样的方法,两次对相同对象测量时,结果的相同程度。效度(Validity)是测量结果所得到的数据,和事物真实属性之间的契合程度。对于普通的社会科学研究,如果α大于0.6,那么就说明问卷整体的信度比较好。
如上所示,经过上述的信效度分析,可以说明本研究所采取的量表可以较为有效地测评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适合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与研究。
(二)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状况的内部差异分析
由于笔者按照5刻度李克特量表进行量表设计,所以将“家乡文化保持程度”与“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的加总平均值以3(即“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作为分界线。在“家乡文化保持程度”方面,若均值小于3,则表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不再同意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与特性是有价值的;若均值大于3,则表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同意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与特性是有价值的。在“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方面,若均值小于3,则表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不再同意与其他群体保持联系是有价值的,若均值大于3,则表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同意与其他群体保持联系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处理,就可以对被调查者的“家乡文化保持程度”与“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进行高低区分,进而得出其“文化适应策略”。
图2-1 “文化适应策略”界定图
如上图所示,根据“家乡文化保持程度”与“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的分值,本文对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策略”进行了界定。笔者利用SPSS.24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家乡文化保持程度”的分值为2.9633,以3为分界值,属于“低”类别,“城市现代文化接受程度”的分值为3.4883,以3为分界值,属于“高”类别,所以被调查者的“城市文化融入策略”应为“同化策略”即不认为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与特性是有意义与价值的,认为与其他群体保持联系是有价值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在融入昆明的过程中,相较于维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加愿意寻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动。
彝族流动人口与普通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了解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情况,本文采取卡方检验的量化研究方法,将“性别”、“学历”、“政治面貌”、“在昆明生活的时间”、“居住地点”、“居住方式”、“对象或配偶的家乡所在地”作为自变量,将之前进行加总取均值处理的“城市文化融入程度”分值进行四舍五入,并对其进行“1=低”、“2=偏低”、“3=一般”、“4=较高”、“5=高”的划分,设置“城市文化融入程度”为因变量,分别对上述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对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内部差异分析。
表2-6 学历与城市文化融入程度的卡方检验
a.14 个单元格(70.0%)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02。
表2-7 政治面貌与城市融入程度的卡方检验
a.10 个单元格(66.7%)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02。
表2-8 工资收入水平与城市文化融入程度的卡方检验
a.13 个单元格(65.0%)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03。
表2-9 居住地点与城市融入程度的卡方检验
a.14 个单元格(70.0%)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03。
表2-10 婚恋对象家乡所在地与城市文化融入程度的卡方检验
a.14 个单元格(70.0%)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04。
综上所述,学历、政治面貌、工资收入水平、居住地点、婚恋对象家乡所在地对于被调查者的文化融入具有显著影响,性别、昆明生活时间、居住方式对于被调查者文化融入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方面因素对于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影响情况以及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状况的内部差异。对于上述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使笔者能够更加全面、更为深入地了解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情况,进而为改善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状况,完善昆明市少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提出更加合理,更具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三、政策启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应该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关注有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执行过程中的可接受性与灵活性。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改进要注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感受与价值认同,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认可昆明市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同时,应该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与执行落实过程设置评价反馈机制,让服务对象来评价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并根据自身感受对工作服务质量进行评判,提高彝族流动人口的市民认同感、城市归属感与生活幸福感。昆明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加大对彝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或参加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高校等相关组织对有意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学历层次,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彝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昆明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会同有关各方研究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结合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台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完善租住保障机制,解决好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提升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进而促进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程度的提高以及昆明市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环境的稳定。昆明市应该完善现有求职创业平台,进一步拓宽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求职信息来源渠道,积极组织面向彝族流动人口的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注重对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心理辅导,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服务的完善,为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克服相关障碍,保持心理健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昆明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各个单位,各个社区组织相关各项活动,搭建社会交往平台,加强彝族流动人口与其他民族流动人口以及昆明市民的交往联系,进而更好地提升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程度,维护好昆明的社会环境稳定,促进城市更高质量发展。昆明市政府要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在提升昆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注重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民生保障机制的完善以及居民生活在昆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从而解决好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问题,提升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程度。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昆明市政府应该重视彝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举办彝族特色文化活动,庆祝彝族传统节日,支持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措施鼓励与支持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传承和保护好彝族特色传统文化,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重视彝族特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在提高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程度的同时,避免彝族特色文化传统在彝族流动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