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措施效果模拟研究
——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2019-08-19
(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2.中骏集团 上海 201100)
一、引言
伴随城市发展,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带来对原有水循环的破坏,城市区域的降水-径流-蒸发-入渗比例失调,城市水系功能退化等问题亟待解决。而基于绿地系统的海绵城市规划则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借助城市暴雨管理(SWMM)模型对研究区域降雨进行模拟,进而对LID措施效果进行模拟及评价,其中不乏城市规划行业从业者对海绵城市改造效果进行评价[1-3]。
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为研究区,基于SWMM模型对城区海绵模型、单一片区海绵模型进行不同开发模式下的模拟,以期为之后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建议。
二、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高淳区位于南京市西南部,周边丘陵环绕,区内水库、湖泊众多,共有荆塘水库、大山水库、马耳山水库、龙墩湖水库等16座水库,分布在东部山区,多为小型水库,且区内有诸多小湖泊分布。该区域春夏两季的降水和暴雨城区东部多西部少,秋季则东少西多。受季风影响梅雨季雨量集中,平均占常年总降水量22.3%,年均降水量在1100mm以上。
三、SWMM模型构建
(一)降雨数据模拟
选用芝加哥降雨过程线模型合成降雨情景,取雨峰系数0.57,降雨历时2h,时间间隔5min,根据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L/S,ha),生成5个重现期下的设计降雨,分别是0.5年、1年、2年、5年、10年。
表1 不同重现期下的设计降雨量(mm)
(二)模型构建
根据规划,将研究区进行概化,得到79个子汇水分区,61个汇接点,10个排放口,60段管渠。并结合实地现场调研,对现状进行建模分析。
图1 高淳区SWMM模型构建图
(三)参数设定
为便于分析,将研究区概化为5个子研究区,如图2所示,分别标号为Ⅰ、Ⅱ、Ⅲ、Ⅳ、Ⅴ,其不透水面积根据计算以及经验参数值,分别确定,如表2所示,综合径流系数则是根据经验值确定,通过模型调参,确定最优组合,如表3所示。
图2 子汇水分区概化
区域概况区域代号不透水面积百分比综合径流系数建筑密集区Ⅰ≥75%0.6-0.8山区有植被区Ⅱ60%-75%0.5-0.7山区无植被区Ⅲ50%-60%0.4-0.6建筑稀疏区Ⅳ30%-50%0.3-0.5农田自然保护区Ⅴ<30%0.2-0.4
表3 概化区域最优组合
(四)径流模型构建
为比较传统常规开发和LID开发下的径流过程,对研究区构建自然状态、传统开发、LID开发3种不同情境下的径流模型。
1.自然状态下的模型
以1995年的下垫面作为研究区的自然状态模型,使用Landsat 4-5 TM/ETM影像,进行不透水层面提取,按照提取的值及经验参数可知,村镇区域为8%,城镇区域为25%,构建研究区自然状态下的模型。
2.传统开发模型
对高淳城区进行传统模式开发,使用“快排”形式进行排水,且土地下垫面被改变,该开发模式适用于城市化区域,模拟在常规开发状态下的径流过程。
3.LID开发模型
LID主要措施选取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三种,确定指标如表4。
表4 LID指标比例
四、模拟结果与分析
(一)高淳城区在三种情境下的径流状态
因要考量不同开发模式对于径流的影响,则主要针对城市区域,故选择高淳城区为研究区,比较其在三种情境下的径流状态,如表5-7所示。
表5 不同重现期下高淳城区自然状态下的径流模拟值
表6 不同重现期下高淳城区常规开发的径流模拟值
表7 不同重现期下高淳城区的LID模拟值
由表5可知,自然状态下,径流系数在重现期为0.5年的情况下,只有26.64%,负荷正常值,由表6可知,在不同重现期下,常规开发径流系数均超过了55%,其中,当研究区遭遇十年一遇的暴雨时,径流系数更是达到67.67%,地表水流失严重,而下渗量都较低,是因为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均由砂质壤土分布,整体蓄水量不高,而由于研究区的水库较多、水系发达,地表蓄水量均在25%以上。
a.不同开发模式下的径流百分比
b.不同开发模式下的入渗百分比
c.不同开发模式下的地表蓄水量百分比对比
由图3可知,在高淳城区,常规开发下的径流系数远大于自然状态下,地表水流失严重,而LID开发模式下,城区的径流系数相较于常规开发降低36%,可在最大程度上转近自然开发状态下的径流系数,维持地表水的稳定,使得地表水可以被吸收、利用,防止内涝灾害的发生;但在入渗能力的改善方面,LID开发模式对此的改善有限,和常规开发模式均远低于自然状态下的降雨入渗能力,这源于城市区域建筑用地过多,LID开发模式对下垫面的改善有限;同时实行LID开发后,地表蓄水量大量增加,远高于自然状态下和常规开发,这是因为常规开发重点在于“快排”,以快排的形式将降水排放至江河湖泊,而LID开发重在实施蓄水设施,诸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将降水蓄存下以便再次利用,深入落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二)单一片区下的海绵布设
通过径流深度选择单一片区进行模拟,以径流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选择径流系数降低最优区域,以重现期p=0.5a为例,由图4可知,编号为48的子汇水分区(图5)的总径流量最大,径流量最多,故选择其作为片区LID实施点。
图4 高淳区城区各片区径流深度
图5 48号地块所处区位示意图
项目自然状态传统开发LID开发总降水量/mm33.9833.9833.98总入渗量/mm20.91413.72015.533总径流量/mm13.06220.24513.143峰值流量/(m3·s-1)12.77927.90414.938径流系数0.3800.5960.387
结合表8,传统开发的入渗量远低于自然状态下,实行LID开发后,其入渗量虽有少幅提升,但也远低于自然状态下,表明下垫面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下渗;在LID开发模型中,48号地块的年综合径流系数与现状值相差无几,且自然状态下为0.38,是由于在两小时设计暴雨强度内,即便是重现期为0.5,但是研究区面积过小,仅为3.25平方公里,蓄满产流,导致径流量过大;峰值流量接近现状值,表明通过对不同的下垫面综合应用多种LID设施,可以有效的使研究区的水文状态接近于自然状态,达至海绵城市的初步目标;其次,LID开发模型中,总径流降低率相较于传统开发模型达到35%,峰值流量削减率相较于传统开模型达到46.5%。
由图6可知,48号地块共包含12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一类居住用地(5.95ha)、二类居住用地(55.06ha)、公园绿地(27.91ha)、商业设施用地(24.79ha)、安全设施用地(4.82ha)、广场用地(0.49ha)、待建用地(32.86ha)、文化设施用地(11.83ha)、河流(30.79ha)、行政办公用地(2.53ha)、道路(91.13ha)、防护绿地(37.35ha),研究区总面积325.51ha。
a.48号地块下垫面属性图
b.48号地块LID设施布局方案
根据48号地块的最终布局LID实施方案(图6),研究区可概化为屋面(138.33ha)、绿地(65.26ha)、硬质铺装(91.13ha)、水体(30.79ha)4类下垫面,结合,LID具体设施布局面积见表9。据此可知,考虑到经济指标和实施可操作性、可利用性,针对于某一类下垫面,只需建设一定比例的LID开发,便可满足研究区建设海绵区的基本目标;针对于屋面,对于已开发区,小范围的绿色屋顶耗费经济、人力指标,故本研究区的绿色屋顶均选择大范围的建设用地和待建用地,将地块的16.7%的屋面建设成绿色屋顶,这样既符合经济适用性原则,也可避免LID设施与其他设施建设的冲突;对于绿地,主要通过在公园绿地建设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对防护绿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共约占绿地类型的22.5%;对于铺装,主要集中在可替换的硬质铺装以及小区周围的人行道,透水铺装共占硬质铺装的20.81%。就整个研究区而言,LID的设施布局约占全部下垫面的26%。
五、结论
通过采用SWMM模拟自然状态模型、常规开发模型、LID开发模型,将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ID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究区的径流系数,削减峰值流量,使其接近于自然状态,在对城区进行LID设施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区的径流系数,对单一片区进行LID布局落实方案研究,表明LID设施占总面积的30%即可达到片区LID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