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区小学教育救助与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2019-08-19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凉山全州教师队伍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事业作为关乎民生的大事,对于国民素质提升、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教育阶段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教育成果、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做好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救助工作无疑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做好教育救助工作的关键就是教师人力资源问题,只有教师资源分配公平了,教育质量才会得到提升,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中之中。2017年凉山户籍人口有521.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约为284.12万人,占总人口55.4%,彝族有275.8万人,占总人口52%。全州共有17个县市,其中11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整体的人文素质偏低,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贫困呈代际传递的特点。显然,凉山彝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重要途径。

对教育救助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广泛研究,以下是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在教育救助对象的认定上,齐影(2012)认为教育救助对象一般是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2]他认为这些弱势群体因各种先天和后天性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受教育的平等机会,重点分析弱势群体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刘苏荣(2017)认为救助对象应该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3](二)在教育救助与教师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方面,杨静平(2009)通过深入一线对基础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发现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存在数量结构不合理、质量结构不平衡、区域结构不协调等问题;[5]欧文福(2006)也强调了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6](三)对教育救助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张丽(2018)认为,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现行教育救助政策的相关建议,包括完善教育救助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救助资金的投入、拓宽教育救助资金来源渠道、优化教育救助方式、公平合理的界定贫困大学生等。[7]马锦卫,马尔体(2017)认为,应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协调各有关部门,提高贫困学生识别的精准度等。[8]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教师人力资源优化的研究,很多散落在对整个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小学教育救助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文献很少,在教育救助对象的认定上,大多数学者都把经济条件作为是否需要救助的衡量标准,很少有从教师方面去分析研究的,在政策建议部分,基本上都是从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等经济角度去考虑的;其次,在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研究上,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乡、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分析上,基本上没有谈到民族地区内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的研究;最后,大多数有关教育的研究都集中在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几个模块,很少有关于小学教育的研究。所以,本文对凉山彝区小学教育救助与教师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借鉴。

二、凉山彝区小学教育现状概况

(一)凉山彝区经济状况概述

凉山州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两个区,即安宁河谷地区和老凉山地区,安宁河谷五县一市有其地理环境优势,经济发展程度较好,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地;而老凉山十一县则相反,属于贫困县聚集区,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平均海拔高达 2500—3000米的山区,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农业水利设施欠缺,只能种植一些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如洋芋、苦荞等,经济收入较低。在 2017年,全州 17 个县市GDP为1480.91亿元,其中总量居前五位的是安宁河谷地区,西昌、会理、会东、冕宁和盐源,GDP总量为1086.59,占全州比重为73.4%,同比增长5.7%,拉动全州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而老凉山十一县,GDP总量为394.2,占全州比重为26.6%,同比增长0.5%,拉动全州经济增长0.13个百分点。

(二)凉山彝区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彝区总体的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小学教育问题更加突出,教育质量差、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一直存在。但近年来,凉山州牢牢把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年免费教育”等工作,全州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全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352亿元,全州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0.55%。十二五以来,全州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达579亿元;2016年、2017年,全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2.1亿元、124.9亿元,其中,2011至2017年,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达112亿元。

截至2016年全州有中小学学校2940所,在校学生82.5万人。其中,小学学校2712所(含教学点939个),在校学生548333人,相较于2015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两成,招录的教师也在逐年增加,如2017、2018年全州特岗和公招共招将近2000多名小学教师。显然,凉山州近年来在小学教育救助领域取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三、凉山彝区小学教育救助与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基础设施落后,教师人才吸引不足

政府把教育救助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家庭贫困、受教育意识观念落后等因素。因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贫困学生补助金标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等。

彝区乡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首先是交通问题,老凉山11县,地形落差大、地质状况复杂,道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至今还有11个县均无高速公路,全州仅3个县通二级公路,有9个乡不通公路、六七百个自然村不通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外县老师一学期只能回一次家,他们的教学热情正在退减,出现了上一天休息两天,或一天只上两三节课的情况。其次是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绝大数的村小至今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连黑板的板面都是坑坑洼洼的。在一些中心校即使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使用率也不高,教师在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彝区的这些贫困县、贫困村对教师人才的吸引不足,教师缺口一直比较大。

(二)小学教学点布局结构调整不合理

2016年凉山彝区小学学校2712所(含教学点939个),在校学生548333人,939个教学点覆盖50多万的学生数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班有70-80人的超大班现象一直存在。彝区在小学布局规划问题上,一定程度上科学性不足、前瞻性不强。如有的村级小学布局因论证不充分,“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突出,在建校的时候,把交通的便利程度看作是否建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周边村落小学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未进行调查,导致学校规模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而且还有的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以资金定规模,以设想定计划,使需求与供给不符,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师生比例不达标

此外,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教育师生比,城市小学:1:19,县镇小学为:1:21,农村小学为:1:23,从这一标准来看凉山彝区的小学师生比,存在的问题有,区域结构不协调,地域差别大。安宁河谷地区就以冕宁县大桥镇中心校为例,其师生比是1:46,而老凉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为1:60—70。可知,无论是经济贫困的老凉山地区还是条件较好的安宁河谷地区,其师生比都不达标。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从学历、年龄、性别、学科等方面衡量。学历结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年龄结构符合老中青三结合,性别结构符合教学特点,学科结构符合学科需要。具体见表2: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表。

表2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评价指标

根据教师队伍的评价指标表,分别从它的四个指标来对凉山彝区的小学教师队伍进行分析评价。

从学历结构来看,彝区小学教师达不到标准,村小的教师学历层次基本上都是专科,师范专业毕业的本科教师极少,有的也留在县城的学校。凉山彝区现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特岗教师,稳定性低。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应该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即老年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应该为2:5:3,但凉山彝区小学教师队伍的老中青比例为4:3:3,显然,老年教师的占比超过了中年和青年教师,老年教师比较多说明整个教师队伍缺乏活力,老师整体的干劲不足。而中、青年教师比例一样,虽然会增加教师队伍的活力,但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会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凉山很多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缺口比较大,处于一种“招得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从性别结构来看,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学生个性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力,彝区小学男女教师比例是4:6,女教师的数量略多,属于比较合理。

从学科结构来看,教师自己的专业与所教学科的对口度,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但彝区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既是语文老师又是音乐老师,数学老师同时又在上体育,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总之,从学历、年龄、性别、学科等几个维度来衡量彝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除了性别结构外其余都不合理。

四、凉山彝区小学教育救助与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教育救助资金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教师人才

加大教育救助资金投入,完成道路建设,改变部分村小老师一学期只能进一次城的情况,同时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村小也要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师招聘的环节上时,可实施教师配置民族化的策略,即对当地的彝族大学毕业生做一些适当的政策优惠,如教师公招考试加试“彝文”。这样做,其一是可以适当缓解教师资源紧缺的状况,解决留不住外地老师的问题;其二是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开发教师人力资源,而培养当地的彝族教师,没有语言障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彝族教师有浓厚的民族情结,更加愿意奉献,可以努力打造一支“招的进、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二)强化救助工作的精准度,协调各乡镇小学教学点的布局

每一个教学点在建立之前,都应该要做好前期工作,要具有前瞻性。一个教学点的建立,不可否认其首要因素是交通,但也不能只考虑交通,除此之外还有生源问题,在建校之前应该在对周边乡村进行一个摸底工作,统计学生数量,不能只以资金定规模。防止再出现“建立拆、拆了建”的问题,要保证每一个适学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要让学生的数量来定学校的规模,而不是以资金定规模。

(三)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增加教师数量,使师生比达标

要完善彝区的小学教育师生比,教育部规定的农村小学教育的师生比是1:23,但根据凉山彝区目前1:60—70的状况,标准实现的难度较大,但仍有办法完善其比例,加大定向生的培养,教师招聘要按照“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策略,来增加教师数量,也可以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来吸引老师等。

(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根据前面提到的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的衡量指标,分别提出对策。首先,从学历结构来看,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学历结构梯度,小学在职教师应该有大专及以上师范学校毕业的的学历证书,这一目标可通过定向培养方案即“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方法来实现。其次是年龄结构,凉山彝区目前小学教师队伍的老中青比例为4:3:3,显然不合理,因此应该注重年轻教师的招聘,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再次是性别结构,目前彝区小学教师性别比是女教师比男教师大,这比较符合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最后,从学科结构来看,应该加强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科目的对口度。培养定向的艺体生,扩大对艺体生的招聘力度,完善彝区小学教育的学科结构。

猜你喜欢

凉山全州教师队伍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