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城市回归儿童
——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初步思路

2019-08-19杨郑鑫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广西城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区设施空间

文/图_杨郑鑫(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

——前苏联儿童文学家 尼古拉·诺索夫

一、未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城市正在经历三个转变。一是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城镇化率过半之后,原有相对粗放的模式会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并注重服务于人的品质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是满足孩子有学上,未来是要有好学校上。二是发展主体的转变。当前,每年新增大学生数量超过了农民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更关注生活品质,关注下一代成长,愿意在子女成长方面多投入。三是发展逻辑的变化。未来是通过城市吸引人、人吸引企业并带来创新的模式。当前,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人才争夺战,不乏对人才住房、落户、子女就学等展开各种优惠政策。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良好的工作岗位、环境品质与服务特别是有助于子女成长的优质环境是新一代年轻人、中产阶层群体所看重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曾说,2020年前抢夺第三波“婴儿潮”是各地人口争夺战的重中之重。在未来,儿童更宜居的城市,才是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因此,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发展质量、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重视和保护儿童的角度来看,虽然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在促进儿童权利和改善儿童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儿童仍然面临着诸如贫困、健康、教育等各种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1995—2005任职)在发布第十个《世界儿童状况》年度报告中指出,超过十亿的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1989年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承诺的健康和保护。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统计,未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将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青少年儿童约占世界青少年总人口的70%。当前我国大约有2.3亿儿童,未来几年的婴儿潮,对学前教育、医疗等设施资源将带来一定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路,包括教育问题、保障儿童权益问题等。儿童,作为社会和城市环境中的弱势群体,更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应当在制度、保障体系、规划建设等方面得到优先考虑。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普遍的应有之义。自1992年联合国提出发展“儿童友好型城市”,世界各国相继有400余个城市被认定为儿童友好型城市。

二、当前中国城市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国际上认可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在城乡差距、城市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和儿童需求空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0年的数据统计,约有21%的儿童感到抑郁,20.1%的儿童感到不幸福,22.1%的儿童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国共有6100万的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陪伴的“一个人”生活。

整体来看,城市环境的儿童安全性需加强考虑。一方面,城市环境越来越体现出“儿童不宜”,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噪音和废弃物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儿童的不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户外空间使用的频率和时间。根据凤凰网、伊利方舟合作开展儿童安全调研项目并形成的《中国儿童安全成长报告》,家长认为孩子非常安全的比例仅为17%。城市级别、家庭位置、年龄性别等都是影响儿童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因素,如三线城市、远郊和农村的家长较多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上下学途中和交通工具是孩子最容易出危险的场所,网吧、游戏厅则是老师认为第三危险的场所。

(二)城市规划中欠缺的问题

首先是宏观层面,在总体战略层面缺乏对“儿童友好”理念的重视,缺乏对“儿童友好”理念的重视,表现在相关指标欠缺、编制中一些刚性要求不突出。

表1:深圳、上海等地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核心指标对比

在中观层面主要表现在标准缺失、标准间缺乏衔接、建设不能达标等。在服务儿童基本需求的公益性设施方面,教育、医疗资源建设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在各个城市几乎都有体现。以中小学教育资源为例,指导其建设的标准主要包括《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由于现有标准侧重点不同,相关指标难以衔接,各地区现状问题不同,因此这些规范标准往往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在微观层面,现在儿童越来越依赖大型的市内儿童娱乐设施,周末常去的地点大部分是宅在家里或者去培训班,去广场、公园亦相对不足,这其实从侧面反映我们的场所设计缺乏自然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思路

(一)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上升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构建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

在规划体系中,应构建“全过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体系,以保障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思想在不同规划中层层落实。在总体规划层面,应将儿童友好型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之一,纳入发展战略,提出发展目标和原则。在控规层面,要重点保障各类儿童需求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益、准公益型设施的落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小尺度空间城市设计如公园设计、小区规划层面,更多地考虑儿童弱势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喜好需求,使空间更加安全、丰富、有趣。

特别要强化顶层设计,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上升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关于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国际儿童基金会(Building the Future)里共罗列了16个方向,25项指标,其中包括健康、 安全等方面,如帕尔马比率、青少年肥胖率等。而在规划工作落实中,需要更偏重空间和公共属性,用于指导和评价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和实施,提出原则、思路和一些政策性策略,如构建“产城融合”的用地空间组织,引导设立一些适宜儿童活动的窄街密路开放街区,通过倡导混合用地,实现“街道眼”作用;特别是对于儿童高频使用的各类设施进行专项布局研究,如口袋公园分布、基础教育设施布局、5分钟安全成长圈和10分钟儿童活动圈等。

表2 :国际儿童基金会(Building the Future)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考量指标

表3:儿童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初步构想

(二)深入了解儿童的需求,从不同层面、不同尺度、不同空间满足儿童的需要

在规划和建设中要深入了解儿童的需求,把儿童的需求和特征作为出发点。根据蒙台梭利教育家的经验,儿童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敏感,也正是利用这些敏感期,能帮助孩子发挥潜能。比如,刚出生的小宝宝具有光、口腔、肢体敏感,喜欢吃手,用口腔感知世界,而后会对细小事物敏感,还有语言敏感、模仿敏感。年龄更大一些,会有空间敏感、色彩敏感、社会规范敏感等,比如一定时期会喜欢钻一些小的空间,喜欢爬高、躲藏,喜欢漂亮的颜色,等等,进而对空间的丰富性、趣味性有更多的需求。

因此,要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在空间上予以匹配,要创造一批贴近儿童生活并具有吸引力、培养力的儿童友好空间。在空间活动范围方面,婴幼儿活动一般在住宅周边,学龄儿童适合的活动距离在500米以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住宅旁到城市街道、建筑院落、公园等,这些正规或非正规的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空间。儿童还需要相继接受基础教育,课余则需要安全、便捷、高环境品质的社区游乐空间,对于知识性、科普性也会有更多需求,如动植物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文化宫、剧院等能增加知识、培养兴趣爱好的公共设施会更加受到偏爱。因此,对于儿童使用频率高的各类设施要在规划中加强布局和建设的专项研究。

四、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抓手——重点地区和重要空间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构建首先应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中予以贯彻落实。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空间特征,需要优先识别需要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区以及一些重要的空间。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城市新区发展的问题,应当优先在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中贯彻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在城市空间中,社区、街道、公园以及与儿童衣食住行学游相关的教育、文化等设施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当重点加强的,可以优先开展一批试点进行探索。

图1:儿童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和空间需求特征

(一)优先在城市新区贯彻落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被深刻地嵌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新城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谱系,包括国家级新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新区数量众多,承担着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疏解人口等重要作用,建设之初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然而从实际发展来看,都逐渐面临向宜居综合性城区转型的要求,多存在人口增长乏力、活力缺失、配套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区人口结构中年轻人口和外来人口多,其带来潜在的子女落户、就学等问题是制约新区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区人口结构中青年人口随着年龄增长进入结婚、生育阶段,将有落户、育儿等客观需求,而城市在包容、落户、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供需矛盾是导致新区人口流动性大、人口集聚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区建设,应当满足外来人口及其下一代子女的需求,建设人性化的宜居城区,优先贯彻儿童友好理念迫在眉睫。

当前,城市新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住分离、空间尺度大、空间活力低等问题。因此,城市新区应当优先转变发展模式,向内涵提质的“综合型城市”转变,在空间尺度上要学习老城区,注重用地兼容和产城融合发展,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资源,缩小与老城区的差距甚至超越老城区的水平。另外要发挥用地充足优势,留足生态空间,提升环境品质,集约紧凑发展,塑造儿童友好型的、吸引人的城市空间。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儿童友好的相关政策,实施人口吸引和集聚战略。

(二)在社区、街道、公园等开放空间选取试点,推广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

图2:社区空间层次与街道类型划分示意图

社区是儿童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空间之一,安全、卫生、自然、阳光是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中应特别注意的。首先是在安全性方面促进人车分行,创造5分钟安全成长圈。社区内设置的儿童活动场地应结合自然绿化景观,植物配置层次、场地尺度、地面起伏坡度、材质、标识小品、色彩等均应从儿童心理和喜好出发,要有充足的阳光,并能在夏季有一定的遮阴效果。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特征,场地应提供多种活动的可能性,保留一些原生自然区域,如沙土、石头等,使各类儿童各得其乐。

街道、广场、各类公园及动物园等开放空间是儿童成长中游憩玩耍交往的空间,特别是城市中的一些非正规儿童活动空间,往往成为儿童活动的场所。因此,要增加城市中点状的儿童活动空间,如小广场、小型开放绿地、体育活动场所、口袋公园等开放空间,这些场所的设计应注重多样性和丰富性,探索实现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趣味性。

同时,对于线性空间,要注重安全性和便捷性,增加生活型道路,结合绿道组织步行道路,增加标识和交通指示,形成相对安全的步行空间,串联学校、公园、公共空间。特别是要提高“街道眼”作用,从安全角度避免形成“灰空间”或者引导儿童到“灰空间”进行活动。

(三)促进与儿童成长相关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的高标准、适宜性布局

图3: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示意

在逐步成长过程中,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要促进这些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布局。针对未来几年的婴儿潮,在托幼教育、中小学教育布局中应当围绕居住生活圈补短板、增学位、提品质,制定基础教育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有序解决各地区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在医疗设施方面,增补城市的儿童专科医院建设,形成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到社区儿童专科门诊的综合医疗体系,在政策及宣传方面向社区倾斜。在文化等大型城市功能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文化设施布点,在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

猜你喜欢

新区设施空间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民生设施非“摆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