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境在王崧舟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18卢颖霞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造境古诗词教学

卢颖霞

摘要:古诗词之所以字字珠玑而言近旨远,离不开其内涵丰富的意象及其创造出来的深远意境,王崧舟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在执教古诗词中通过举象知意,揭示情感寄托的蕴意、诗意造境,搭建情感互通的桥梁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诗人所营造的意蕴及其深厚的意象世界,勾勒出诗歌中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造境;王崧舟;古诗词教学

造境是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借助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从根本上来讲,古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置身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从而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诗意造境,能驱使学生沉入文本,心甘情愿地与文本作多层面、深入的对话,搭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情感互通的桥梁,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更是一种语文课程本体意识的体现。秉持着诗意造境,搭建情感互通的桥梁的教学理念,王崧舟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造境”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一、问题架构,感知整体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问题意识比较强烈,对事物总会充满好奇心,以问题激趣展开教学是大多教师采用的方法。而王崧舟老师往往喜欢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以问题架构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文本的理解上继而初步整体感知,例如在《枫桥夜泊》一课中,王老师以“请你选一个词儿来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和感觉。”给学生设置问题,当学生找到了“这个词儿”,也就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了。

二、场景还原,感知诗情

保护诗的“完形”是语文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之一,这种保护最好的策略就是场景还原,通过还原诗词本身所言传的意蕴,进而感知诗情。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老师前后安排了四次不同类型的场景还原,激发学生的想象,仔细呵护词的整体性和生命性,同时又是对词空白张力的主动回应。例如,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王崧舟老师配合音乐展开了一次创造想象性的场景还原: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

三、角色置换,潜心共感

角色置换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长相思》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问出了许多学生心中的疑问:既然思乡情切,纳兰性德为何还要去从军打仗?还有谁想要问问纳兰性德?王崧舟老师以这一问题切入,让学生将角色分别置换为纳兰性德的妻子、儿子、父亲和兄弟,以纳兰性德亲人的身份移情三问,再将角色置换为纳兰性德本人,一一回应亲人们的疑问。通过角色置换,学生近距离潜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读懂了词人那颗破碎不堪的心,实现了真正的“文本、作者、读者”之間的阅读交流,继而更能体会这首词蕴含其中的思乡深情。同样,在《枫桥夜泊》一课中,王崧舟老师并没有让生活体验尚浅的孩子们挖掘文本裂缝,而是同样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化身寒山寺的“钟声”,来到客船,与诗人张继对话,从而理解张继的寂寞与忧愁,甚至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其中的“钟声”的文化内涵。

四、互文映境,深度意会

在语文教学中,仅从文本本身出发,或许学生并不能理解其意思,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或手段来辅助理解,其中,“互文”这种写作手法是比较常用的。互文,也说“互辞”,意思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这与今天语文阅读教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拓展视野,深度意会作者目的。

王崧舟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把这种方法用得炉火纯青,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老师以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其中的问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让学生将角色分别置换为纳兰性德的妻子、儿子、父亲和兄弟,以纳兰性德亲人的身份移情三问,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感同身受,读懂了词人那颗破碎不堪的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乡深情。在《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更是直接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明代高启的《泊枫桥》等互文映证,不仅引导学生进入寒山寺的情境之中,而且能够更好地体会《枫桥夜泊》中作者张继的寂寞忧愁之情,同时,通过互文映照,引领学生逐步理解千百年来永垂不变的经久不衰的“钟声”文化,正如王崧舟老师的自评而言,古诗词教学,必须“着眼于文化在“同一种心情”这一断面上的比较和还原,引领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的原点,去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审美精神和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梁秀玲.试论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文艺理论资源[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01.

[2]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祥.造境,搭建情感互通的桥梁——古诗词教学方法例谈之二[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

猜你喜欢

造境古诗词教学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情思造境: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