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艺术与生命哲学的二重奏

2019-08-18张秋林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命哲学

张秋林

摘要:学者方锡球在其著作《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中,认为意境艺术符合康德“美的艺术”条件,且是指向人类未来的艺术形态。笔者发现,其对意境结构内涵、意境结构与人文语境等的论述,与哲学家方东美生命哲学思想多有互相发明之处。此次研究即通过对两位学者著述的比较考察,尝试沟通意境艺术与生命哲学,更好地促进读者对中国意境艺术的理解。

关键词:意境艺术;生命哲学;方东美

一、生命融合自然

方锡球借宗白华观点来说明人类至高的心灵状态:“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并认为“意境的对象……都充满生命的动”,还举李白、王维为例,认为他们“都将自己与客观自然融合在一起……使得生命在无限的空间律动”。强调了主观生命与自然物象的融合。

方东美《生命情调与美感》一文开篇就标举“摇魂荡魄,引人入胜”的“乾坤戏场”,意在揭示主体要倾注生命意志于客观自然,领略自然灵秀机趣,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令审美主体了悟生命的神奇、宇宙的奥妙。这与前者的“物我交融”思想相通,不过后者着意揭示了生命与自然的交换作用机制。方东美继而又说:“宇宙,心之鉴也,生命,情之府也……托心身于宇宙,寓美感于人生。”还认为意境玄秘神奇,情绪圆融纯朴。此意境特点也正合宗白华之“灵境”,其产生必由物我合一,除此别无他法。而方锡球的生命由此“在无限的空间律动”观点,与方东美《诗与生命》中认为诗是“生命之律动”提法再度吻合,都强调诗歌是审美主体融于客观自然而使生命律动之结果。

二、意境艺术与宇宙时空

方锡球标“空灵”为意境的核心组织,“它是人类最高心灵的外在表达。‘空是无边无际的空间,是艺术的空白;‘灵则是实中活跃的生命律动,是有机的审美心理场”,“它是默契于自然规律性的结果。在空间上如同空山鸟语,时间上无始无终”。

中国意境艺术的这种超时空性,亦即中国人宇宙观念的超时空性。方东美《生命情调与美感》比较了中西宇宙观,揭示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有限中见无限,具象中见抽象,而这两种特征正是意境艺术所具有,一如方锡球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在方东美这里已俨然将中国人之宇宙等同于中国人之意境了,这也足以说明意境与宇宙观的联通。

但宇宙观中对“象”的态度,二者观点有别。方东美认为儒道两家观宇宙,去迹存象,“则一切窒碍之体隐而弗彰,只余艺术空灵胜境”。似认为“存象”就可超越时空障碍而达“空灵”意境。对此方锡球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辨析中揭橥了“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的运行机制,强调了“忘象”的必要性。指出“象”作为有限与无限间的心理中介,包涵“情的体验”(情感中心地位)。若不舍“言”弃“象”,情的体悟,生命的自由自觉会成空,故“得意必绝言超象”。“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包孕从有限走向无限、由抽象而具象再抽象的意味。虽然此处的艺术形态尚是“玄妙之象”即“意象”,但可以说是“意境”的雏形,直到郭象以生命之“境”取而代之,这才有了“意境”这一艺术形态在文化哲学意义上的确立。

所以说,方东美“存象”而得“空灵”意境的观点相较于方锡球的严密的思辨论证,对“象”与“境”的关系阐述较简略,只知“象”的重要而并未超越“象”,所以未探究到二者关系的本质。但对“生命之境”的提法显示了二人在立足点上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方东美《生命情调与美感》对中国人时空观做了详细的论述,说明了中国人的空间正因其“无”而深远缥缈,且“形有尽而意无穷”,故而“诗人词客,虽置身于弹丸之地,亦能发抒性灵、拓展心意,以充塞无涯虚境”。这正是方锡球所说的意境“从有限见无限”的艺术结构特征。方东美还将空间比作“莹镜”“心照”,须持荀子“虚静观”才能“赅万象以统摄之”,且中国人心智特性是“实者虚立”。这和方锡球所主张的意境人文背景之一的道家“虚静”观及人在感性层次上把握对象的主体性观点异曲同工,其“使主体与客体打成了一片,个体与宇宙相互融合,表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生成新的生命和精神,将人的本质据为己有,这“与宇宙的最后目的相关,具有指向未来的意义”。

三、生生之道与天地大美

方锡球在谈到“意境是未来的艺术”时,认为“生生之道与开放性结构与审美上的一致性,暗示它指向未来”是其意义之一。作者对“生生之道”(或“生生不息”)的诠释是“从有限走向无限,又从无限回归有限”。艺术境界保持生生之道,“有限与无限之间,生气灌注,回环往复,一无障碍”。“生生之道”正是以“和”的经验思维,诉诸人和外在的“相互交流、相互否定又相值相取”而求得的。而意境的开放性结构,“如万象之母,生命之源”,以“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于无限的空间中包孕生生不已的生命律动,即“把感性之实同抽象之虚结合”。如此则使个体达到“自由之境”,意境“为了人或‘人的生活”,所带来的“意义的创造”会让人“占据自己的全面本质”。可见,作者的论述还是着眼于意境之于人、个体生命的意义。

方东美在《中国艺术的理想》中谈论“生生之道”有关内容是在天地大美本质的论述中展开的,两者水乳交融而莫辨。作者认为天地大美正在于普遍生命的流行变化和创造不息,中国全部艺术形式基本原理即是天地之美寄托于充满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的生命之中,而生命之美表现于产生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的创造之中。

方东美透过道、儒来分析中国人对待天地大美的哲学基础,着眼于二家于中国艺术表现的创造精神,总是将宇宙、生命、创造有机联系起来,谈論生生之道与中国艺术的关系。

方东美所倡的“天地之美—生命之美—创造机趣”之运动原理,正合方锡球“感知自然—情感体验—意义创造”的再现性想象机制。后者认为,由物我相触而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的再现性想象以审美的情感体验在感性与抽象之间保持张力,抵达想象的无限天地,其特征之一就在于“创造性”,因为是建立于感知的基础上,对情的体验就因人而异,故而超越感性之过程就是一种创造,为形成“人的意义”的世界提供前提,而意义创造是人的世界的特征,最终使人达到自由,也即方东美所主张的“奋然兴起”“毅然上进”而悟美悟道之“完人”境界。

四、结语

综上,通过比较方锡球的意境艺术理论与方东美的生命哲学体系,可以看到,由于学术的累积与时代的进步,前者体现了当代学者的学术眼光与理论水平;而后者的相关理论开拓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源于深厚的中西学术功底所释放的电光火石般智慧型哲思感悟以及所显示的学术宏构性与建构性。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二者学说共同隔空演绎意境艺术与生命哲学的玄妙二重奏,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阐释与构建贡献哲学、美学和文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方锡球著.从传统到现代 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2]方东美著.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方东美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

猜你喜欢

生命哲学
原生态民歌融入高校课堂的生命之思
象征世界的构型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
从熊十力的生命哲学看人的生命观
论契诃夫对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