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风筝艺术
2019-08-18张静王熠谭佳佳
张静 王熠 谭佳佳
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创作了《红楼梦》这一名著;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风筝艺术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风筝的描写。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提到的风筝种类很多,有大蝴蝶风筝、美人风筝、软翅大凤凰风筝、大鱼风筝、螃蟹风筝、大红蝙蝠风筝、“一连七个大雁”风筝、门扇大的玲珑喜字风筝。
《南鹞北鸢考工志》是曹雪芹的一部佚著,虽然残缺不全,但其中提到的风筝类型有燕子、金鱼、彩蝶、鹭、雁、人物等,几乎涵盖了各种题材。其中,最具北京特色的当属扎燕风筝。过去,北京把“扎”读成“沙”,故“扎燕”风筝被讹传为“沙燕(雁)”风筝。(1)扎燕风筝是一个大家族,包括肥燕、瘦燕、雏燕、比翼燕等不同造型。
曹雪芹以后,扎燕风筝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风筝品种。清末民国,无论是表现北京风筝的照片还是绘画,扎燕风筝几乎是必有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北平风筝谱》收录了民国北京风筝图谱二百幅,该书将风筝分为沙雁、软翅、排子三大类。沙雁类又分为瘦沙雁、肥雁、沙雁(动物、植物、书法等)、沙雁(人物)四小类。其中,肥沙雁和瘦沙雁都保留了燕子的基本形象。而沙雁(人物)、沙雁(动物、植物、书法等),虽然名曰沙雁,却并非沙雁之形,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它们“共同有一个特点,就是这类风筝的制作上有一个特殊的扎制方法,叫做‘锭身。”(2)因此,这里“沙雁”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成为硬翅锭身式风筝的专用名词了。
《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首先源于对前人的继承。如自序所云:“旁搜远绍,以集先人之成。”因此,《南鹞北鸢考工志》包含了大量当时流行的风筝样式。曹雪芹还对北京风筝有不少创新,比翼燕风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比翼燕的风筝样式,目前仅见于《南鹞北鸢考工志》,所以很有可能是曹雪芹独创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还保留了比翼燕风筝的画诀和扎糊诀。比翼燕画诀:“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羽耀紫晖。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展眉喜兴发,顾眄神采奕。喁喁多深情,绵绵无尽意。引领瞩遐观,襟怀犹坦适。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卜居武陵溪,仙源靡赋役。相敬诚如宾,直情非伪饰。偕隐岂邀名,淡泊实素志。连夜新春雨,花开不违时。牡丹已葳蕤,红绿交相辉。彩蝶翩翩来,迷花不知惜。锦衣纨绔者,尽是轻薄儿。耻与侪辈伍,联袂去云霓。”画诀采用了隐语和谐音的方式,将每个细节的形象、色彩以及整体效果都一一呈现了出来。
曹雪芹还擅长制作人物风筝。他制作的立体宓妃风筝,脱胎制成,是活榫对插在一起的,四面看都和真人一样。(3)而且两膝可以左右自由摆动,腰肢也可微微扭动。(4)根据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录:“此皆芹圃之作,借自于叔度处,为请董公赏鉴者。”语未毕,过公指宓妃而诧问曰:“前立者谁耶?”余应曰:“吾公视其为真人也乎?实亦风筝。”曹雪芹制作的美人风筝,竟使来者不辨真假,除了形象逼真外,尺寸同样与真人相仿。《红楼梦》第七十回的一段文字可与之对照:“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风筝)并籰子来。”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风筝,尺寸、服饰均符合真人的特点。
风筝作为时令风物,季节性很强。扎燕风筝以硬翅为基本骨架,适应北方春季大风的天气。风筝歌诀反复提及表现春意,如曹雪芹在比翼燕风筝歌诀下,自注画法云:“两翅内羽,不论画何花样,应以不违其时。”白话文注释《此中人语》说得更为明确:“古之人以燕为喜之征,春之象,故必以意匠为之,实以拟乎人也。须使其眉目口角,均呈喜相。”“组成红桃绿柳,以征大地回春之象。”“位以寻芳彩蝶,增春意也。”
曹雪芹的风筝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扎燕风筝中,拟人化色彩鲜明:肥燕喻男,瘦燕喻女,雏燕喻儿童,比翼燕喻夫妻。比翼燕中雄燕居左,雏燕更似肥燕,包含了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人伦观念。不仅如此,二龙戏珠、百鸟朝凤、九世同居等图案,同样有着人伦教化的色彩。
曹雪芹是杰出的风筝艺术家,更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朋友于景廉,“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鬻画为业”。曹雪芹将风筝制作技艺教授给于景廉,后来于氏便以此为业并小有名气,“數年来赖此为业,一家幸无冻馁”。
注释:
汉声杂志编辑部编著:《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3页。
郭若愚:《三难<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曹雪芹生平家世资料专辑》,1979年,215页。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曹雪芹生平家世资料专辑》,1979年,230,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