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无痕德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9-08-17李凤碧
李凤碧
摘 要:以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主体,基于无痕德育的教育内涵,打破学科界限,探究无痕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无痕德育;策略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双重培养,是综合生成“做学与做人”的过程。现阶段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知识中心”的教学现状,教师比较倾向于用命令或告知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情感品质、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知识灌输倾向比较明显,学生较难实现道德的习得与内化。
基于以上背景及现状,笔者开展了基于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无痕德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一、创设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德育要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模拟的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开国大典》,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很难从课文的文字中去激发学生对新中国诞生的激动与自豪感。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片段、《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和一些炮火战争故事的片段,通过视频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在强烈的情境对比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心灵受到较大的冲击,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认真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的因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道德的习得。
二、深化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无痕德育”
(一)交际化课堂活化“无痕德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动、分工合作的手段,来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身心的沟通与交往,促进融洽交际。
如在学习小学英语“family”這个内容时,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家庭照,在小组里津津有味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教师只作为旁观者,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这样的英语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大胆、友善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品质,实现了课堂德育化。
(二)合作化课堂激化“无痕德育”
笔者在研究本校数学课堂教学时,发现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越好,数学学习能力就越强。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扭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听教师传授到主动去探究。如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研讨课里,老师设置了较多的小组合作环节:生活中的三角形、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的变化、三角形的应用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小组里获得同伴的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在知识的领域里进行探索与研究,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与主动积极性,最关键的是培养了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的能力。
(三)竞争化课堂深化“无痕德育”
竞争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一般来说,体育竞争游戏是体育课堂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体育游戏一般是以获得成功、胜利为目的的。
在体育课上,为了让学生的锻炼达到一定的强度,教师经常会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例如接力跑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为了夺取第一名,都会尽全力奔跑。在与同伴的竞争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我们要,我们能”的求胜欲望,小组的合作意识更强了,学会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提高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每一项比赛都成为一次技能与品格的洗礼,让“无痕德育”不断深化。
三、创新评价机制,与德育相结合
教育教学一向都比较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及学生的他评。基于这一现状,我校在努力开展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同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评价自主化、相互化。
我校在课堂评价机制方面,实行了“金牌小组”“学习好伙伴”“每月之星”等奖励性评价方案,所有评选结果均由学生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产生。课堂上学生关注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团结互助的行为等,让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自己的事。
在这样的课堂评价机制中,学生能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较完整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经历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团结、包容的良好人格品质。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是教学的基石,教学是以道德教育作为最终目的的。要让德育高效高质,我们就要把外施性的德育转变为内需性的德育。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让无痕德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实施,才能让道德品质无声地唤醒课堂,激发起学生对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信、高雅和积极的人格与品质在无形中自觉形成。
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2]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4).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