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应用文学习更精彩
2019-08-17钱玉兰
钱玉兰
摘 要:应用文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它不仅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被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应用文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离开了应用文,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会变得非常枯燥低效。为了发挥好这些功能,应用文教学势必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能够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也的确能使应用文教学彰显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应用文;教学生活;精彩
在我国,应用文教学穿插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对于一名未涉社会的学生而言,应用文对其距离感、陌生感和抽象感较为突出。但是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又很重要,教会学生写作应用必要的应用文就不得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应用文的定义及分类
1.应用文的定义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一类文章的总称。它包括带有法定性的公文,还包括一般应用文。
2.应用文的分类
应用文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这里就采用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更有利于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参考和使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第一类是公文类,包括通知、决议、请示、批示、命令等,是指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文书。第二类是事务类文书,包括计划、总结、报告、合同等,是用于交流情况,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三类是科研类应用文,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等,是进行科研和描述科研成果的重要文件。第四类是日常类应用文,包括书信、日记、电报等。
日常类应用文使用频繁,中学生学习这类应用文非常重要。据不完完全统计,中学生应掌握的应用文主要包括通知、启示、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贺信、贺电、会议记录、合同、民事诉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板报、科技报告、产品说明书、唁电、唁函等。这些日常类应用文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都会一直和应用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中学应用文教学的反思
1.教得平淡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要教什么,一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来确定。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把应用文教学当作训练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来训练。
教师教得平淡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师觉得应用文教学没有什么可讲的。究其本质,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基本把应用文教学落在格式的学习层面,比如书信的称谓、正文、祝贺语及落款等,因此应用文教学陷入了“格式化”的窘境。
2.学得乏味
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对于缺乏兴趣的东西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在应用文教学中,学生学得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所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出现“教得平淡”,教学内容流于应用文词汇、格式等浅层次的问题上面,学生必然会“学得乏味”,提不起学习吧兴趣,缺少学习动力和动机。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现教学目标更是天方夜谭了。
3.教学不活
(1)认识不足
教师自身在应用文造诣上存在不足。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例,教师并未从事文秘工作或较多涉及应用文使用率较高的职业,首先在认识上就可能存在误区。比如说提到应用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行政公文,容易忽略日常类应用文。再者教师在教学工作及生活中使用的应用文并不算太多,尤其应用文在整个教学中占比也不高,也会影响教师的重视程度。
(2)学用偏离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讲,教育是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培养人才的,学生将来能够“学有所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未来的职业走向远离了行政机关,走向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应用文方面的应用更偏向了日常化,而在中学应用文教学中,对于日常应用文的教学显得明显不足,尤其对一些中学毕业就走向社会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用偏离问题。在他们的未来,势必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基础不牢
中学生阶段,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尚不能满足撰写专业性应用文的需要,对于语文基础不牢的学生更容易早一步踏上工作岗位,如今应用文使用得如此广泛和频繁,势必对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在经济活动如此频繁的今天,涉及每个人的每一天,与其有关的应用文体有很多。学生在學校学到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成为学生发展中的硬性伤害。
(4)教材不新
应用文教材方面,内容陈旧化比较严重。综合性应用文教材相对专用性应用文教材较为突出。近年来,应用文种类以每年十种的速度不断增长,在一些综合性教材中有所体现,这是一个好现象。对缓解应用文教材更新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不够。随着应用文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规模的壮大,专业团队力量的发展,应用文教材问题终究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应用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做到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释定义、分类、作用和格式上,不过多地偏重理论学习,重视系统、有效的实践训练和技能培养,重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讲练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想学、愿意学、认真学、主动学,变学生的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
编辑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