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体育教学
2019-08-17崔晓镇
崔晓镇
摘 要:在我国教育的快速改革过程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步应用到实际课堂活动中,尤其是体育这门学科,以学为中心这一教学思想可以协助体育老师组建优质的体育课堂活动,强健学生的身体和思维发展。简要地论述了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以学为中心在体育课堂上使用的实际教育意义,以此探求增强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案,共同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学为中心;运用方案
体育教学开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健康的体魄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可是在老旧思想的熏陶下,体育课堂教学死板老套,老师不够重视学生身体技能的训练,缺少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一、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质性的教学内容
体育这门学科是在学校内部最受欢迎的学科,尤其是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重要依托。可是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活动中幾乎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工具,通常情况下体育老师会让学生自由活动。如:在自由活动时学生会选取不同的游戏和体育用具进行活动,而且在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下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在学校内部的体育课堂上的运动项目就是简单的几种,没有新颖的、可以吸引学生目光的内容,并且老师也是简单地按照流程教给学生,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的老师甚至第一堂课讲授理论知识,第二堂课就实行考试,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还会把自己的体育课堂兑换给其他科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内容就产生不了乐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这不仅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
(二)体育活动中没有正确的规则指引,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征,致使其在实际体育课堂上缺少自我约束能力,老师的管理水平也相对不高,在实际课堂上没有正确的规则指引学生正确地参加体育活动,导致体育课堂上秩序混乱。并且在实际体育活动中,大部分体育老师都会运用老旧的教学思想,无法合理地管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够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不能完成实际体育教学任务。老师把设计的体育教学方案只能利用在仅有的上课时间上,其他空闲时间几乎接触不到学生,学生也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主要科目学习上,所以课下老师和学生没有什么沟通机会。可是实际课堂上老师也只是用命令的口吻教导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项目运动,老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爱好不了解,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体育科目发展进程。
(三)体育教学设施相对较少
大多数学校对体育这门学科的教育不是特别重视,没有引进相应的教学设施,体育用具和资源也相对缺少,更有甚者,一些偏远地区学校的操场还是黄土地面,即使学校里面留有体育课程的用具,学校也没有组织工作人员对其实行管理和维护,造成了一些毁坏,致使学生在实际体育课堂活动时,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资源匮乏破旧,体育老师无从实行教学。
二、在体育课堂上运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思想的实际教育意义
(一)以学为中心崇尚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实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感,逐步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实践活动。在引用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后,体育老师需要借助科学的教的技术和工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识,推动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近些年来由于学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学生的身心发展质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所以体育老师在实际课堂上引用以学为中心这一思想能够逐渐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计划,重视人本思想在课堂上的实施。
(二)以学为中心可以增强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在体育课堂上引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对学生平等教学的重要思想支撑。老师要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学习道路上拼搏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体育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引用以学为中心的思想能够协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公平竞争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
(三)以学为中心可以引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
体育活动实施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经过运动或者游戏减少其他学科带来的压力,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举个例子,在体育课堂上的1500米长跑教学中,体育老师不光能够锤炼学生顽强的体育精神,还能够培育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持久力,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以学为中心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体育课堂活动中添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活跃自身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小脑大脑运转得更加快速。主要因素是学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会跟着运动被逐步调动起来,增强了肢体的协调性,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在真正听取体育老师的课堂内容时,还可以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析能力和处理各种体育动作的能力。此外以学为中心会让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学习压力,调节学生情绪,推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以学为中心组建高效体育课堂的重要举措
(一)以学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体育老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课堂中心作用,从旁领导课堂活动。所以体育老师要在创设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时选取适合学生运动的活动实行授课。在这时老师务必要熟悉学生身体和心理思维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组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运用环境,强化对学生的教导和指引,进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想象,促使师生一起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使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实际课堂活动中以最大化的价值展现。另外,体育老师还要借用一些体育游戏活动使学生提高运动热情,如: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热身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灵活的状态投身于体育运动中。
例如,在足球运动时,首先老师需要在课堂开始时组织学生做热身运动,预防学生在踢足球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其次要把班级学生组成运动团队,让学生自由组合。最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足球活动,从而达到运动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布置战略,同学之间更要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以学为中心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扬我国的体育运动精神。
(二)创建专业的体育教学团队,增强体育老师的身体素质
学校如果想要增强以学为中心在体育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各个校园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组建专业的体育教学团队,引用高素质的体育老师,并且对于在职的体育老师要实行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提升全体体育老师的整体水平和道德素质。学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人员,要适当地增加老师的薪水和福利,设立奖惩制度,促使体育老师时刻维持教学激情和动力。此外,体育老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强自身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逐步改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用新颖的内容挖掘学生的潜力,培育学生体育运动精神和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运动的习性。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施以学为主的体育教学
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体育课堂中以学为中心教学思想的融入。体育课堂引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直接学习专业的体育项目中专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主运动的习惯。另外,多媒体形式的体育课堂可以协助不专业的体育老师实行体育教学,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的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创造更专业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动了解运动技术。
对于体育相关的基础知识来说,老师可以打破老旧的教育思维方式,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协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把体育课本知识经过多媒体屏幕用图画和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了解重難点知识,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比如,老师在讲解篮球运动时,可以把一些运动注意事项和基础的篮球技巧用动画的方式演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学习篮球这项运动的技巧以及技术要领。老师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课堂内容,协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以学为中心教学思想在体育课堂上的运用。
(四)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老师务必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育和运动意识的提升。老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并且引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设计符合现代化学生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方案,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促使学生在蓬勃进取、共享知识、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身体机能。在体育课堂项目的安排上,学校应该给老师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资源,这样老师也可以在丰富多样的器材中选取合适的器材设置体育教学方案,比如跳高、跳远、乒乓球、排球和篮球等,把丰富的体育活动带到实际课堂中,以学为中心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态度和运动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进的大背景下,各大校园逐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即使现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体育老师大力变革的过程中引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育教学效果,给学生建立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并协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和运动意识,从而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经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逻辑能力,以此推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新成.基于生本课堂下“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考:以“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8(4):28-29.
[2]刘佩红.乐娱·乐喜·乐思·乐心:基于“学为中心”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师友,2018,41(1):1-2.
[3]肖爽,邱烈峰.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7(4).
[4]张翔.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8(3).
[5]胡永红,周登篙,吴邵兰.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7).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