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一戏祥符调

2019-08-17张德卿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5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

张德卿

豫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能够为各阶层观者所接受,既有草台班子走街串巷,把戏送到市井百姓和乡野村夫的家门口;又有名角大家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演出,台下观者不乏达官贵人、各界名流。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完善,豫剧最终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文化的名片,是河南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说豫剧,就不能不提祥符调。资料显示,祥符调在北宋时期成形,元明时期不断发展,到清代形成比较完善的、风格明显的剧种。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在豫剧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开封是祥符调的摇篮

祥符调雏形成型于北宋时期,有政治和地域的因素。

开封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河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形成了中国较早的城市模式,这时期的开封,商业发达,市民阶层迅速崛起,与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也应运而生。祥符调也就在这个时期有了最初的形态。

“祥符”,源自公元1008年。这一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作为首都东京附属城郭的开封县,改名为祥符县。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作为供人们娱乐生活需要的“瓦肆勾栏”便应运而生,大的勾栏可容数千观众。祥符调的滥觞,即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间的唱腔唱调,那时候的戏,被后世称为梆子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中元节,勾栏瓦肆乐人从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五连续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八天,而且“观者倍增”。由此可见这剧目是多么吸引人。当时上演的剧目,就是祥符调的雏形。

文脉绵延千年不断

河南大学地方戏曲研究所所长张大新研究祥符调音韵时发现,到元代的1324年,一位叫周德清的文人,根据中原语音的特点,编纂《中原音韵》一书,全书共分十九个韵部。这部书成为戏曲作家作曲押韵、审音辨字的书,算是我国最早的北方曲韵韵书。朝代更迭,但是文化的脉络一直未断,这个时期的开封文人根据这本书,制定了当地戏曲的曲韵与曲谱,并以“祥符”二字显示地域特征。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利用戏曲文化的特点,通过戏曲表演进行教忠劝孝,戏剧文化气息浓郁。古都开封是宋、金杂剧的发祥地,这时迅速恢复了戏剧中心的地位。历史记载,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赴其封地开封时,皇上“亲拨二十七户”乐人,“随驾伺候奏乐”。后世称周宪王的皇孙朱有燉袭爵驻汴,他是个著名的杂剧作家,“暇则制乐府,被新声,梁园仕女弦歌之”。周宪王一生致力于戏曲,在他的不懈推动下,戏曲一路走红,开封也成为全国的戏曲中心。

今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开封市剧作家杜政远对祥符调有深入研究。他在研究文献时发现,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籍作家李绿园创作了长篇小说《歧路灯》,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开封,其中提到当时民间异常活跃的“土梆戏”。而在乾隆年间的《杞县志》中,也记载着在民众中盛行的这种“土梆戏”。另外,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经过戏曲史学家考证,这种“土梆戏”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戏曲门类的祥符调豫剧,也叫河南梆子。

杜政远认为,祥符调在开封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开封有历史留下的灿烂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脉络一直未断。元代有不少开封籍的杂剧作家,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中年就是在开封一带度过的。“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的关汉卿,许多剧本都是以汴梁为背景。在《绯衣梦》一剧中,他特意赞美了汴梁的美景。明代更不用说,周宪王的皇孙朱有燉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至今,图书馆里还留有他的杂剧三十一种。清代,随着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南曲、北曲都云集开封,争奇斗艳。其中,有一些声腔与当地的戏曲声腔融合在一起,便嬗变出一个新的剧种:土梆戏。由于土梆戏是诞生在祥符的地面上,人们便亲切地称它为祥符调。

生生不息的艺苑奇葩

杜政远说,祥符调有明显的艺术特色。首先,它最具民间特色,是豫剧中最早的唱腔,听起来婉转、流畅、匀称、自然;其次,又因为它诞生于民间,以民间小调为基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易学易唱,容易流行、传播,很快便崛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跻身戏曲艺术之林。

祥符调·豫剧情 摄影/尹祖涛

很快,祥符调便发展成一定规模,出现了专门教授祥符调的科班来培养戏曲演员。豫剧老艺人中流行一句行话:“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蒋门是许门。”这是指祥符调作为独立剧种崛起之后,到乾隆末年便分成蒋门、许门两大科班。蒋门科班在开封南的朱仙镇,许门科班在开封北的清河集(今属封丘县)。蒋门、许门都培养出了很多弟子,实力很雄厚,活动范围也十分广泛,有“内十”“外八”之说。“内十”是指距离开封比较近的十个地方,“外八”指距离开封相对较远的八个地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蒋门、许门所在地均被水淹。朱仙镇周围一片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当时的掌门人蒋扎子被迫率领科班向东迁徙。许门在清河集也难以维持,但其掌门人许老六仍坚持在开封一带活动,靠微薄的收入维持戏班的生存,生活极其艰难,但是也没有中断科班,为祥符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蒋门科班背井离乡后,首先将祥符调传到商丘,他们结合当地的方言发音和群众的欣赏习惯,对祥符调稍作调整,形成了豫剧一个新的流派——豫东调;经鲁西南曹县一带传至豫北,又形成了另一流派——高调;传至漯河、周口、许昌一带,形成了豫南流派——沙河调;传到洛阳、密县附近的,和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这些,便是豫剧后来的主要地域流派。

由此可见,祥符调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它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派生出新的豫剧流派。祥符调是豫剧中最早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一事实,已被众多戏剧史学家和研究者认定。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广西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