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业”“两业”两相宜
2019-08-17杨银鹏申鸿皓
文、图/杨银鹏 申鸿皓
“中药材基地季节性用工量大,以前总为用工发愁。现在好了,只要提前一个电话,镇村两级的爱心扶贫就业工作站就能及时组织安排大量群众前来干活儿……”6月27日,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万亩中药材扶贫种植基地药香四溢,俊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50亩红花朵朵娇艳,红透了半边天,百余名工人穿梭其中,麻利地采摘、装车。不远处的扶贫车间里机声隆隆,一箱箱烘干的红花等待外运。合作社负责人高俊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有了爱心扶贫就业工作站,再也不怕‘用工荒’了。”
近年来,郝寨镇紧扣“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总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镇情实际,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脱贫之本,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壮大了伟诚药业、李海家庭农场、丹阳孔雀养殖合作社、中发肉牛养殖合作社、文鑫仿真花等一大批“种、养、加”特色产业龙头,建成了10个产业扶贫车间,实现了“镇有特色产业、村有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在产业扶贫进程中,郝寨镇紧紧牵住有种植基础、技术要求不高、就业带动强、发展前景好的中药材这个“牛鼻子”,依托伟诚药业有限公司和鑫运、俊华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十里井、石桥、郝庄为中心,建成了近7000亩的中药材种植扶贫基地,白芷、生地、瓜蒌、金银花、白术、药用牡丹、菊花、红花等品种齐全,由此带动全镇发展中药材10000余亩,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兴企业、旺市场、富群众、美生态的朝阳产业。通过土地流转、产权入股、订单种植、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0户2610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年初的4.25%降至目前的2.84%。
今年年初,郝寨镇党委书记、镇长关剑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基地季节性用工量猛增,由于缺人手导致中药材错过最佳种收时令的事情时有发生,采收旺季的“用工荒”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全镇1684户4426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不少劳动力闲置在家没活干。
一边是大量的就业岗位急需人员,一边是期盼增收脱贫却找不到门路的贫困劳动力大量闲置,缺乏的只是牵线搭桥的中间力量。关剑伟说,既然找到了矛盾的症结所在,党委政府就应该积极寻求妥善化解的“良方”,当好用工供需双方的“中介”和“红娘”,让企业和基地的活儿有人干,让闲置的贫困劳动力有活儿干、有钱赚。
察看瓜蒌生产情况
金银花基地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该镇研究决定,以镇扶贫办和村脱贫责任组为主体,以7个贫困村为重点,迅速成立了镇村两级爱心扶贫就业工作站,并建立了贫困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企业(基地)用工需求微信平台。出现“用工荒”时,用工单位只需提前上报用工需求,镇爱心扶贫就业工作站根据用工数量需求和距离远近合理安排,并通过村级工作站发动驻村队伍和村“两委”利用电话、入户、大喇叭等形式通知组织能务工、愿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按时统一到指定地点干活。小小工作站解决了用工大难题,实现了用工单位和贫困群众的双赢。
“昨天下午村里大喇叭通知说这里有摘红花的活儿,俺就去工作站报了名,今天一大早就来了,摘一斤红花5块钱,俺一天就摘20多斤哩。”该镇贾庄村58岁的贫困群众崔三香高兴地说,“有活干、有钱赚,中午还管饭,大家伙儿有说有笑还不累,能这样天天来干活儿俺也不嫌烦。”
来自宋庄村57岁的贫困群众刘书芳表示,早几天在附近鑫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基地摘金银花,一斤4块钱,四天挣了500多块钱,“只要肯干,脱贫致富是早晚的事儿!”
“早几天摘金银花时,基地里密密麻麻一大片,足有500多人,光贫困群众就有300多人。”小小工作站发挥了大作用,关剑伟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畅快。他介绍说,脱贫攻坚,重点在产业,关键在就业。针对扶贫车间需要的长期技术工人,镇村爱心扶贫就业工作站会挑选相对年轻的贫困群众推荐给企业或基地,经过免费培训后统一上岗,按月发工资;而像中草药扶贫基地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因为年龄、技术上要求相对宽松,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只要想干、愿干、能干,随时可以实现就业,一年能工作6个月以上,一天收入一般都在50块钱左右。“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按这个路子走下去,今年实现全镇脱贫摘帽不成问题。”
郝寨镇在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爱心扶贫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勇做产业发展的“靠山”,甘当就业增收的“红娘”,既有效缓解了扶贫企业、扶贫基地的“用工荒”,促进产业规模膨胀、长足发展,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加快了增收脱贫的步伐。“产业+就业”,“两业”两相宜,实现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激活产业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