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19-08-16李国英谢亚玲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

李国英 谢亚玲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当前课程实施情况中具有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等诸多弊端,随着大众传媒等技术的广泛发展,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结合实践教学、网络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多方面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思政;传统文化;路径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目的及意义

处于新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有着源远流长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中华文化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弘扬怎样的中华文化、怎样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亟需国人思考与实践。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无论在哲学、文学、发明创造上还是艺术等方面我们都有着璀璨的成就,绘画与雕塑、书法与茶艺、戏曲与舞蹈……但当西方思潮随着坚船利炮攻入中华大地的时候,我们国人开始动摇,开始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有幸还有一批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们,为中华文化复兴做出卓越贡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各高校的普及,如何通过课程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及意义。

二、当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实施情况

(一)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缺少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中国文化概论》具有广泛性与深度性,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医学、科学技术和艺术等许多学科和领域,这一课程特点就决定了授课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阅历,而很多学校为节约师资成本,聘请未毕业的在读研究生、其他专业的兼课老师来授课,让课堂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人格方面都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式单一、课时较少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讲授,缺乏亲身体验。例如,中国书法。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理论教学,而缺乏对书法实质上的认识,不免使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积极性大大减少,学生也渐渐产生惰性,又何谈学生对书法的继承与发扬呢?同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庞杂,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中国文化概论》除有关专业外,大都每周只有两课时,若是将每个章节展开授课,课时明显不足;若是每个章节都讲授一部分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何谈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呢?

(三)教材内容片面化,缺少经典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一本好教材能够取得无师自通的效果。那何为好教材?其一、注重教材的全面性。目前,《中国文化概论》授课教材大都使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編以及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的两套教材,这两套教材都简明扼要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类型特点、基本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内容。但上述两套教材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对此我们认为应予以适当补充少数民族文化等章节内容,让更多高校学生熟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有助于其增加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和感情,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各民族友好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在编写内容上还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经典原典的解读,体现经典性与深度性,增加其学术价值。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提高授课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第一,整合能力。作为一名《中国文化概论》授课教师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为、有着敬畏的职业态度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做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举手投足间的言行举止、知识素养、师德境界都会作用于学生,从而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第二,口才能力。作为理论性强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如果教师授课呆板,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老师与学生难以引起共鸣又何谈感动和教育学生?这就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授课教师还要在口才上下功夫,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自身优雅的文化人气质,以及流畅而精炼的表达相结合,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国文化概论》感染学生,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在有限的条件里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达到人文教育与内化的目的。

(二)用实践促学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从学习书法、传统插花、文明礼仪,制作工艺品、诵读经典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中。笔者所授《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便是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课堂体验书法、古典成人礼表演、猜灯谜等方式进行现场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更是增强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成效更加理想。

(三)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

如今,随着大众传媒等技术的广泛发展,《中国文化概论》的授课方式也增加了多样性。授课方式不应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与课堂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应用到教学中,增加课堂趣味性,学生也不会因为课堂枯燥而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兴趣。其二,由于中华文化内容庞杂,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向学生告知有关传统文化的网站,以及通过建立与《中国文化概论》配套的必修网络课程,并设置教师定时答疑环节,线上线下教学,全方位引导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青年学生作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后备军,在经济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时不可待。在高校能够合理、科学、有效地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于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翠红 朱智武.中国文化概论课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2010 年 1 月 第 23 卷 第 1 期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0)01-0109-04

【2】石坚军.对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

【3】白俊奎. 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年第 4期 2005 年 12月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