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探究

2019-08-16杨宇琦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幸福观实践性态度

杨宇琦

【摘 要】幸福观贯穿于每个人心中,是人们对幸福的态度和心境。从古希腊到现如今,无数先哲家为之探究,马克思继承前人优秀的思想基础,以自己实际经验注入到原本的理论之中,形成成熟的幸福观。而地处世界东方的中国,从战国时期的各派思想竞相发展开始孕育而生,通过对中国传统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进行深刻剖析探究,逐渐找到幸福观的意义。

【关键词】幸福观;态度;实践性

一、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发展

中国传统幸福观是自战国时期各学派发展而来,从儒、道等各家学派孕育而生。儒家思想是积极向上、不断向前。其代表人物孔子是讲究物质满足和精神快乐共同发展的人,而追求精神快乐是最重要一方面。在孔子思想中,要内外兼修,总结流传至今的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在内部塑造自己的品质,外部要心系天下,不能自我。《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i,这四个词是一个人标准自己的基本准则。只有把身心塑造好,从小及大,以家为单位,先把小“家”处理好,再到整个国家,一直到全天下。通过自己的优秀推及到治理全天下,为了天下苍生的未来奔走,一个人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在道家幸福观思想中。如其名般顺其“道”,世间万物皆有其道,整个社会都是由“道”衍生。在道家观念中,“道”有极强的规则和规范性,拥有幸福生活要顺“道”,遵循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世界上每个事物都有其生长周期,每个人不能去妨碍它的自然法则。道家除了个人遵循“道”,在生活中还要遵守心灵上的感受。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的宽裕,还有精神上的感受状态。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对于幸福标准是相同的,个人对于幸福观的追求从人产生就相伴而生,是否具有幸福生活更重要是精神上表现出的满足和愉悦。道家的悠然心态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这样的精神境界下按照人及天地万物之道来生活,人们拥有悠然自得的心境,并可感受到快乐自在的生活幸福。真正有理想的人,心中不仅仅有自己,他们有胸怀天下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更大的幸福。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无数先哲为之探究,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哲学家的著作之中,都充满浓重的幸福观含义。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生活有三种选择,分别是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常人把追求快乐当做幸福,政治生活是追求地位荣誉,把荣誉等同于幸福。前两种是低层次、不完善的。最后是思辨生活,有智慧的人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可以终生这样生活,他就是最幸福的人。这是亚里士多德心中最幸福的生活。ii

柏拉图通过文字阐述幸福的含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说,建立一个国家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iii在柏拉图的美好的预想蓝图中,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吻构建理想且充满幸福的国家,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密链接。理想国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幸福最大化,幸福是人类向往的完美状态和最大期盼。

而马克思幸福观以西方先哲的思想为基础,创造并发展属于自己的幸福观念。仔细回顾马克思一生,从情感方面出发,马克思以自身诠释幸福观含义,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在亲情上,子女对马克思孝顺和崇拜让人感到温馨。在爱情上,出身贵族的燕妮与市民阶层的马克思,哪怕两人阶层悬殊,哪怕燕妮跟随马克思流离奔波,但是燕妮死心塌地跟随马克思一生。在友情上,他找到了一生的灵魂挚友,恩格斯不管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他无尽支持,其情感是真挚、无私的。虽然他的一生是动荡不安和穷困潦倒,但是他所处真挚的情感之中,获得了幸福。正是在这样的幸福之下,马克思潜心去撰写专著,把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装进内心,为了天下苍生不断去奔走。

马克思幸福观是从全天下出发,为了全人类的理想而奋斗。在马克思心中,真正的幸福就是选择职业时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iv,人类的幸福才是最伟大的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基本,这体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从萌芽期到中期的《共产党宣言》,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幸福的根本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幸福,马克思幸福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付诸于社会实践发展的人,马克思的心目中,实践是获得幸福的重要的层面。不论是马克思任何时期著作,都从同样的方向诠释马克思幸福观的含义。个人和集体密不可分,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奔走,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是幸福的。

三、中国传统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的异同点

幸福观是一个抽象含义,也是一种直观感受,它通过感觉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地处于东西方幸福观,虽然地域和时间范围有一定的差异,受两者影响,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异同点。

中国传统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觀有部分相同点,其一,幸福生活的状态不在于物质幸福的充裕,而在于精神生活的满足。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在物质充裕和精神满足中阐述幸福观的含义,但是更加突出后者的重要性。道家思想中遵守心灵上的感受,“怡然自得”诠释出道家的幸福之感。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的宽裕,还有精神上的感受状态。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对于幸福的标准都是相同的。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中倡导的幸福是在人性和本性的纯洁和自由的发展,这都与物质生活想背离,追求精神的状态和真正的幸福。其二,幸福不在于“自我幸福”,而在于“集体”的幸福。幸福不是只是一个“个体”的幸福,在《大学》中,一直流传至今的话语,一个君子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v,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家”里。从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身心塑造好,协调好过好自己的小“家”,再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国家层面,再到整个国家,一直到全天下,这是每个君子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从身心塑造好,通过自己的优秀推及到治理全天下,为了天下苍生的未来奔走,一个人才能使幸福的人生。幸福观的实质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整个人类,在马克思的幸福观中,从其中学论文中得出,选择职业的中心不是在于个人的喜好与适合,而是选择一个可以为全人类而奔走,解放全人类的职业,不管是中国传统还是马克思的观念,在幸福观的层面上都是紧紧围绕着集体的层面。

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也不尽相同,其一,幸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呈现。在中国传统幸福观中,道家讲究顺“道”,人类一切思想和实践活动都应顺其“道”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有其本质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应遵循规律,呈现出固化的活动与思想。而马克思幸福观将幸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幸福理论只是文字的呈现,只有结合才能实际的发展。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才是马克思追求的核心。其二,“人”追求“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人”有不同的阐释与理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阐述的“完整的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个性”等等,vi这些都是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期许。在马克思实践和发展中,每个人逐渐找到真正的幸福,明白幸福含义,凸显出马克思幸福观强烈的实践性和斗争性。

幸福观是全人类一直在探索研究的话题,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的影响下,或许会有相似,或许会不尽相同。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要获得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三个问题确实是每一个哲学家所探讨研究的。而最根本是通过这些探究之后可以实现我们天下的幸福,找到幸福生活的意义,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幸福。

注释:

i 曾子.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ii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9-10.

iii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

iv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v 曾子.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vi 张锦.关于幸福——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西部皮革,2016,38(16):173.

猜你喜欢

幸福观实践性态度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态度决定一切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