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浅探
2019-08-16林彤
林彤
【摘 要】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诞生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问题交织的背景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性观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高度重视人们的生态审美需求,着意追寻“美好家园”的价值目标。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为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美学思想;美丽中国
一、生态美学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美学,是一种产生于后现代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尚在发展的一种美学理论形态,属于生态学与美学的跨界融合。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美学”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认为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广义的生态美学则还涉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i]生态美学理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学者们在吸纳中西生态美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当代中国生态美学思想。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兴盛,生态美学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生态危机问题频发,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新时代中国生态美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美丽中国的构想都反映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现实背景下为我国发展规划的定位:不仅仅生态环境良好,还有着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等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ii]无疑,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成部分,被凸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生态美学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路径。这意味着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得以形成。
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是对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及相关西方理论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坚持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强烈批判了导致人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异化的扬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而中国传统思想千百年来都执意追寻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美学范式。西方生态美学理论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观念,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注重审美活动和美学价值问题。[iii]这些优秀文化都为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美学思想的丰富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生态整体性观念
当代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其所包含的存在论哲学的内涵。[iv]习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构成的生态系统呈现出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v]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vi]习总书记这些通俗的话语,充分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并生动形象的证实自然的生命性。
習总书记还运用我国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智慧来描述生态整体的循环性。“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vii]金木水火土,代表着中国古人认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两仪代表阴阳,八卦是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体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整句话的意思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五行构成,包含着阴阳,而阴阳之间却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着重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完全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地位高于自然的主张,高扬了“生态整体性”的生态美学观念。
2、保护、改造生态环境的观念
“诗意地栖居”作为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出发点之一,由海德格尔提出,指代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和谐关系。“栖居”可由居住引申出拯救、保护之意。这恰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旨归。[viii] “诗意地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主张人类不应因自己的私欲,将科学技术滥用,粗暴地对待自然。
努力加快转变经济模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便是习总书记“诗意地栖居”的实践所在。保护环境等于保护生产力,“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作法。” [ix]在他看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与我国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生态问题的矛盾必须解决。一味地为了发展生产力破坏自然、滥用科学技术,将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建设思路。他指出要采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六大重点任务,将生态保护的更好、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类型、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环境。
3、关注乡愁的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诗歌中有着“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有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游子归家之意。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人们离开乡村家园,去向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逐渐变成统一的现代化大楼、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感受不到家园的人们不断成为没有“根”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在破坏他们原有的家园,不断地制造不可降解的垃圾,浪费宝贵的资源,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视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对于城乡建设,习总书记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乡村风貌,依靠当地自然风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一味地模仿城市建设,要让现代化与乡村生活相互融合,“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x];城市工作向重视人居环境建设转移;“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xi]家园,代表着在家中放松、舒适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重视,爱护。不论是对城市还是乡村,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树立居住环境就是自己的家的观念,将我们的生态环境像家一样对待、维护。
4、美丽中国的审美价值观念
美丽中国是对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美学价值的追求。[xii] 其美丽二字,便是美学价值与人民对于美的需求的体现所在。生态之美、生命之美及其包括着生物种类繁多之美便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国家,环境压力巨大,而美学价值的实现只能建立在环境保护与改善之上,这是对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让审美价值得以延续,将生态美与人民的幸福感连接起来。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保护机制,并将意识培养与严格的制度体系相结合,“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美好风气。” [xiii]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茂昌盛,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才能建立生态良好、山青水秀、文化自信的美丽中国。
5、“美丽世界”的命运共同体观念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xiv]生态问题从来都是没有边界的全球性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影响着所有的国家和民族。
习总书记不仅决心美化中国,而且倡议共同美化世界,给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一个美丽的地球。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他在生态整体主义概念之上提出了“人類命运共同体”概念。这是一个国家对于全人类命运所作出的努力。
三、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道路。使人民群众树立简约生活、人与自然一体的生态美学理念,有助于我国加快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为我国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提供了指导。无论是资源匮乏、还是环境的严重污染、恶化问题,都是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约条件,以生态美学思想来面对我国一系列生态问题,制定更高更美的标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道路。
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党生态执政能力起到了理论指引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生态幸福,保障人民的生态利益、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美丽中国目标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含人文环境。带着乡愁的乡村建设、家园幸福之感的城市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努力方向,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贯穿其中,对于党生态执政能力提高提供了理论方向。
习近平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体现出我国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方面的积极性、责任与担当,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关心人类命运发展动向的大国形象。
注释:
[i]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05):11-16.
[ii]习近平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iii]裴萱.以“中国梦”为契机重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生态美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2):151-155.
[iv]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
[v] 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85.
[vi] 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394.
[vii]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viii]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22
[ix]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x]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1
[xi]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9
[xii] 刘佳奇.“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J]. 学习与实践,2012(12):66-69.
[xiii]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6
[xiv]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