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运用研究

2019-08-16郑岩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社会保障

郑岩

【摘 要】自然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社会保障亦然。笔者将以科学思维方法为视角,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对比较与分类、逻辑与历史等逻辑性思维,直觉、灵感和创造性思维等非逻辑性思维以及系统科学方法来分析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保障领域研究中的运用,期待今后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思维方法;社会保障

自然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从学科内容角度分析,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三部分。[1]本文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一个视角,即科学思维方法视角分析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应用。

一、科学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中的运用

科学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认识离不开科学思维。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思维是人脑正确反映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的主观手段。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人,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但根据历史经验,有些基本原理、思维规律或方法是多学科在研究中共同使用的方法。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系统科学以及数学方法。本文以下内容主要对前三种形式展开讨论。

(一)逻辑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中的运用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他,有如此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2]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过程。[1]它是科学思维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类型,有形式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式。科学方法论中的逻辑思维部分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逻辑与历史。[1]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法是指将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组成要素或一定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它以客观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客观基础。通过分析了解事物构成要素和基本发展过程,把握其内在本質。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根据不同的保障而建立的,每个主体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研究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保障对象进行分类研究,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综合法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对客观对象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是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对事物内在机理与特征的理性结论。近日,北京市召开2019年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出该市将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3]这是继居民大病保险后,北京市乃至全国在职工医疗救助上的一次重要制度探索。国家规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即“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仅限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但是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作为一种补充医疗保险,之前的“大病保险”在筹资模式、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大病保险制度时,应全面了解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内在关系,努力探索建立覆盖职工、城乡居民相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2.归纳与演绎

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自然界中不存在脱离个别的一般事物,只有通过个别才能认识一般。该方法以考察对象为标准,分为完全和不完全归纳法。前者是考查某类事物全部对象,根据每个研究对象都包含的属性,概括出全部对象都具有此属性;后者是考查部分对象具有的属性,推出其所有对象都具有该属性。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4]若需研究某地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由于世俗眼观、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低以及经济成本等各种因素,不是每位贫困者都会成为研究对象,这种情景下应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在线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活状况,得出该群体生活状况的一般性结论。

演绎方法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1]其典型代表即为三段论式,它由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这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真,推理形式符合形式逻辑规则,推理结论必然为真。疾病风险方面,以HPV(宫颈癌)为例,大前提是女性所面临的疾病是可以防范的,小前提是HPV是每位女性都会面临的疾病,结论是宫颈癌是可以防范。九价HPV疫苗入世,将有效降低女性患病几率。社会救助制度的对象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从而避免其陷入生存危机。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有能力维持基本生活,但在面对重大疾病时却束手无措,此时应对该群体进行医疗援助,而不是生活救助。

3.比较与分类

比较法是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其客观基础。表现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比较即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实践中,两者相互结合使用。正确使用该方法,应遵循两点:一为可比性,即比较事物,须在同一关系、同一标准下进行。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运行机制不同,前者是基本保障,保障对象是广大劳动者,目的是解决其后顾之忧;后者是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是最低层次的保障,保障对象是社会最困难群体;二为本质属性,即相比较的应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如评价北京和上海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效果,应比较两地保障了多少真正符合申请规定的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而不是住房建成数量,这才是政策的本质效果。

分类法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要实现正确分类,应遵循三点:一为相应相称,即划分所得的各子项之和必须与被划分的母项相等;二为同一性,即每种分类必须按照同一标准,否则会出现重迭分类;三为逐级原则,即分类必须按照一定层次逐级分类,否则会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7]以社会救助为例,社会救助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以救助时间长短为标准,分为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以救助内容为标准,分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灾害救助。[5]

4.逻辑与历史

逻辑法,以概念、范畴、理论等形式概括反映对象发展的规律。历史法是依照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其规律。历史是对客观事实的一个简单描述,逻辑则是概括总结,是对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理论呈现。逻辑对历史是积极的、能动的再现,是对历史有修正的反映,逻辑的顺序不一定要同历史的顺序完全一致。

学界一般认为,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的颁布,社会救济制度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自1883年至1889年相继颁发《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老年和残障保险法》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6] 由此看出,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历史考察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而形成的,是历史法和逻辑法在社会保障领域运用的表现。

(二)非逻辑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中的运用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除逻辑思维外非逻辑思维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过程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得出超出出发点知识所涉及范围的结论的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主要有直觉、灵感和创造性思维三种。

1.直觉

直觉也叫直觉思维,它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律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思维过程等非逻辑性特点。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预感”、“猜测”、洞察力等等都是从某个侧面来表达人的直觉。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保障关注的焦点。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7]粗放扶贫,使得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本质上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面对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政策——精准扶贫,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述社会问题做出最初的直觉判断,预测发展趋势,进行包含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才提出的新政策。

2.灵感

灵感,它是在认识主体长期研究某一问题正苦于百思不得其解的时,由于受到某种偶然因素激发而产生顿悟的一种思维现象。从表面上看,灵感似乎对社会保障的作用似乎不大,然事实却不是如此。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基础,而社會保障基金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又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规划投资方式从而获得最大利益,如何化解养老金空账运转等问题,决策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科研探索实践积累,也需要灵感思维的运用。因为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产生需要灵感触发思维火花,才能找到解决新思路。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存在于整个科学活动之中,而科研者之间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即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这种创新性模式旨在吸收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优点,减少单纯依靠任何一种模式所带来的风险,以统筹基金的现收现付制满足现期养老金支付需要,以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制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应付人口老龄化,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8]这既能缓解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又能够实现代际再分配功能与激励功能的结合,体现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社会互济和个人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科学方法在社会保障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时代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系统科学方法现已成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科学方法就是指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9]在运用该方法去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问题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职工、企业、社保基金筹集、管理部门及相关的机构部门等共同作用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等具体、复杂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社保费率,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劳动者后顾之忧,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逻辑思维早已不是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以及系统科学方法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自身保障问题逐渐跃入生活,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社会保障相关研究也持续升温。因此,人们在研究社会保障或其他问题时,要善于使用科学思维方法,发挥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保障领域内的积极作用,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邬焜,霍有光等.自然辩证法新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 [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3] 中国新闻网:中国大数据精准扶贫为全球减贫提供借鉴经验[EB/OL].(2019-05-27).

http://yn.people.com.cn/n2/2019/0527/c372455-32981560.html

[4] 任静: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EB/OL].(2019-05-12).

https://www.zg3n.com.cn/article-82368-1.html

[5] 张琪.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6]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孟祥林.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8, No.91(03):56-60.

[8] 希财网:统账结合是什么?[EB/OL].(2019-01-24).https://www.csai.cn/v/641.html.

[9] 谭斌昭,彭纪南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试论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从社会统合的视角看社会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