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德育课堂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08-16冯冬梅
冯冬梅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本文分析提出,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不拘泥于“知情意行”这样一个顺序,它可以具有多种开端,应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養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操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知情意行 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一、情理结合——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知情意行是构成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即这四个方面培养提高的过程。其中,情感在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对品德认知和品德行为起激励和调节作用。
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其起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下。
1.高职生入学时稳定的情感控制能力尚未形成
由于地方升学的机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学生往往被打上了中考失败者的标签,学习上的不如意导致了他们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的不足,并由此产生悲观、失落、偏激的情绪。一方面他们与老师、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逆反情绪,另一方面内心又非常渴望得到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同与尊重。高职学生这一情感上的需求给我们在德育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提供了切入口。
2.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处在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期
从总体水平来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偏弱,感性思维习惯占优势。他们乐于从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或情景入手,从可看、可听的素材中产生情感、态度上的共鸣,继而形成正确的理论认知和行动方向。而且高职学生在情感传递方面受同伴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以上这些情形为德育课堂实施情感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
树立了情理结合的教学原则后,教师就要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加以贯彻,其实施策略笔者将以一节《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的德育课为例加以阐述。这节课在2018年南京市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情理交融——确立德育课情感教学目标
把情感带进德育课堂,不能看做是为枯燥的德育课撒上一点调味品,而应当把它看做是整个德育教学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为此,德育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仅要备理,而且要备情,要精心设计情感教学目标,既能对整节课的情感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又能与认知目标和行动目标有机融合,提升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达成度。
在实际教学中,情感目标设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促进某种品质或精神的形成,比如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品质、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等。二是学生应该保持兴趣指向和求知欲。比如探究历史知识、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掌握法律规范的内在需求等。三是获得某种体验。比如感受美好、劳动光荣、责任意识的体验等等。四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态度。比如辩证的思维方法、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等。
以《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为例,首先 “文化”这一概念就相当抽象,如何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更是立意高远,普通高职学生很难准确掌握,教材大段选用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字描述,极易使学生感觉枯燥,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上高职学生在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普遍较贫乏。因此,在设计这一节课时,笔者没有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认知目标上,而是把情感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围绕“学会用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对待多民族文化,热爱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情感目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了“沙漠驼铃”“抗战声影”“现代丝路”三个虚拟展厅,每个展厅都配有 “声、影、图、文”等三维教学素材,使情感体验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以情导学——激发学习动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以情导学、以情促学已成为德育课堂广泛运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课堂教学中,三个虚拟展厅以典型素材展现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缩影。每个展厅都预设了不同的学习任务,所有学习过程都是以展品赏析和情感体验作为起点的。
在“沙漠驼铃”厅,以丝路文化为主线,呈现了秦铜马车、唐朝大明宫、鎏金铜蚕、大雁塔、古法造纸术、坎儿井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它们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有些学生曾经听过、见过,但有些是他们完全陌生的,学生点击这些展品的图片,就会出现详细的文字介绍和音频视频材料。对此,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观看,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坎儿井工程的伟大,了解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自汉开始,就会使用这种凿井技术截取地下水来保障农业生产,且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懈努力,我国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它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至此,学生们心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对新疆地区坎儿井的了解,一些学生还进一步了解到伊朗、俄罗斯等地也有坎儿井,伊朗波斯坎儿井还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坎儿井开凿技术的日趋完善是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之间进行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结果。至此,学生们在内心认同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交流。文化上的相通共融,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课后,不少学生还对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中的另两项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个展品不仅激发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还点燃了他们后续探究的热情,不得不说,恰当的情感教学是开启求知之门最好的钥匙。
四、以情明理——形成稳定的理性认知
以理服人,历来是德育教学的必备途径,明理生情是德育课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在德育课教学中以逻辑认知为线索,将课前预设的情感自然地融合到理性认知中去,把课上得理清情浓,产生知理和生情的双面效应,使学生能借助情感记忆去巩固理性认知,再通过清晰的理性认知反过来促进稳定的道德情感的生成,使情和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融为一体。
在《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笔者在“抗战声影”厅展示了抗战时期的一些经典歌曲、影片和戏曲,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笔者及时抛出问题:“抗战时期,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如日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整个民族以必胜的信念,坚持抗战,誓死不做亡国奴呢?”通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同,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着的追求统一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就不可能有民族和国家的强大。
在正确认知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笔者抓住契机,一面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一面播放利比亚撤侨事件的画面,同时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还原撤侨现场的情景。当说到“有的同胞在撤离的路上,因为战乱护照丢了,无法离境,前来协助撤侨的人就让他唱一首国歌,唱完就放行。此时国歌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首歌,它们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归宿”时,教室里爆发出响亮的掌声,一些学生因激动而眼眶湿润。笔者再一次抛出问题:“歌曲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可以成为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旗帜,这说明什么呢?”学生们纷纷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文化强国是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力量。
五、以情导行——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性。德育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品德素养并“导之以行”。富有情感特点的场景创设,可以使学生在直接体验中以主体的姿态去听、去看、去做,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通过表层的行为模仿、尝试和强化,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要求,建立一种道德信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知行合一。
在《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化的行动任务单,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头完成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共同讨论。任务单是这样的:一批来自埃及的高中生来到古都南京,他们只有一天的停留时间,请你设计一个最能突出金陵文化特色的一日游线路,并说明设计理由。
在现场展示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将南京埃及大使馆舊址纳入了一日游的线路里,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知道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和电影《蓝盾保险箱》之间的关系。展示中就有些景区是否应该纳入一日游的线路中,四个小组的学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比如,一部分学生认为秦淮文化是古金陵文化的代表,应将秦淮河纳入一日游的线路;反对的学生却认为秦淮文化是脂粉文化,是不健康的,不应该加以宣传。经过几轮讨论、对比、修订,最终确立了包括总统府、明孝陵、江南贡院、中华门城堡在内的一日游线路,集中展现了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的精华。
一个模拟职业实践的任务单,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糟粕,及如何参与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中。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不难看出,本节所学知识点及所形成的情感倾向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正向引导作用。以“情”入手,以“情”为线,最终实现知情行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恰恰是笔者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