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等艺术院校中的曲艺音乐课程建设

2019-08-16陈爽

曲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体曲艺音乐

陈爽

一、历史与背景

当下高等艺术院校中的曲艺音乐教学是隶属于音乐学学科层级下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的一个理论教学研究方向。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直接体现在艺术教育中的结果与成果。早期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基本集中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随着学科与专业研究的逐步完整与体系化,学界渐渐开始多用“中国传统音乐”一词,逐渐固定并沿用至今。从学术角度看,目前学界基本认同中国传统音乐是:囊括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①四个大类,“运用本民族固有手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②,用于区别“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较多地借鉴了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和音乐形态特征的”③“新音乐”。曲艺音乐属于其中“民间音乐”的范畴,别称“说唱音乐”,是“民间音乐”六个类别“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的音乐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学界认同“中国传统音乐”的称谓,并不断有各个领域的新成果出现,但真实的教学中却鲜有单独开设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课程,只有部分院校有能力的教师开设诸如“古琴音乐”“道教音乐”等小范围的选修课程。课堂上列入正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的仍以“民间音乐”中的门类为主讲内容,而上述六个门类中又只有“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 ”四个门类是获得学界普遍认同的。歌舞音乐有的放在民间歌曲中一带而过,有的不讲。综合性乐种如“福建南音”“新疆十二木卡姆”“西藏囊玛”等更较少涉及。因此,学界称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四大件”的民歌、说唱、戏曲与器乐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的主体与核心。由此可见四大件之一的曲艺音乐在音乐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位置与传播影响。

二、现状与思考

笔者在二十几年的曲艺音乐教学与实践中了解到,国内九家音乐学院及部分艺术院校音乐学系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曲艺音乐虽被提及,但讲授的学时、内容与四大件的其他三个门类——民歌、戏曲、器乐比较相当之薄弱。大部分教学由于缺少专业曲艺音乐研究人才,没有匹配的师资,讲到曲艺音乐部分直接越过或删减,个别教学只能提供几个唱段草草应付。因此,虽然曲艺音乐在传统音乐课程中存在,但实际真正的教学并未开展起来。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中多修习过传统音乐课程,但提及曲艺音乐,在认知中几乎是空白的,这造成了教学中徒有其名的实际境况,与其学术上的地位不相符,也与现实生活中各地鲜活热闹的曲艺活动现状不相符。

这一现状曾经是艺术院校中长达几十年的情形,但随着国家日益昌盛,互联网技术在生活中日益渗透,国内逐渐提及并认同多元文化思维与能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文化发展方略的提出,曲艺音乐的研究与教学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与平台上 。面对着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在这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融入国家高等教育大范畴,同时又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曲艺音乐中传统文化基因,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获得自身的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讨论与勇敢尝试的大问题、好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曲艺音乐的课程建设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目前曲艺音乐课程的基本框架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传统音乐学者的集体研究成果《民族音乐概论》[1]。这本薄薄的、不到300页的论著是当年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及其他单位的音乐工作者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60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至今都是各大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基础学习与备考的首选参考书目。当中曲艺音乐部分涉及了历史、分类、流派与风格、说与唱、结构、创腔、表演、伴奏、新发展等,它是作为了解曲艺音乐概况的一本很好的教材。相对于完整的曲艺艺术本体,这部教材从音乐的角度关照、研究、梳理出了一些曲艺音乐基本知识,也提及了与曲艺相关的表演、历史等人文问题。

这种写作体例是目前通行教材中常用的范式。书中其他门类民歌、戏曲、器乐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撰写的。但真正比较深入地接触过曲艺本体后,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心法与理法、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巨大“盲区”,使得人在这种学习后处于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状态。不了解曲艺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出来的曲艺音乐,似懂非懂,整章所有内容背下来,好像也没感受到曲艺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形成的,自己和它有什么关系。本身搞曲艺的人看了这样的书觉得增长了知识,但和自己的曲艺艺术实践没什么联系。这个现象与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习很有些相似之处。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按照知识框架学习了很多理论,但毕业后不能开方子、扎针,必须还要跟着老中医抄方子、号脉,民间中医们看到学校的中医教材觉得和实践是两回事,这颇为有趣,也值得深思与探讨。

笔者二十多年的曲艺音乐研究与教学实践,非常完整并反复地走过了从学院知识体系学习与研究,到在曲艺原生环境中触摸本体与思考,再回到学院重新审视曲艺音乐与教学对象的历程。这当中的学习、思考、提问、质疑、反思让我逐步认识到学院式教学与民间传承的问题、知识性梳理与真实表演的问题、课堂教学与曲艺原生环境的差异等。在课堂教学与带独立研究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比较适合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对曲艺很陌生的情境下较快进入曲艺音乐学习的方法与路径,促使我對曲艺音乐课程建设有了一些比较成熟并可以经过实践检验的认知。

三、改革与探索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中的曲艺音乐教学集中体现为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感知。没有对学生核心音乐观念与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建立的引导与指导,课堂上没有真正对曲艺本体的触摸与学习。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拟提出自身教学中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些认识与方法以供参考。

在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培养目标,将音乐研究放置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关照、考察与讨论是音乐学学科的核心治学理论与指导原则。实际教学中,这个理论指导原则运用远远不够,对学生的教育失去大的文化背景指导,容易造成停留在为学而学的浅层次知识性学习层面,上升不到真正的理论思考与研究层面。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走入新的阶段,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时代。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肩负起民族、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重任的人才。通过教育,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多元音乐文化视野,多重音乐实践能力,懂得曲艺艺术本体并真正拥有文化自信的人才。

实际课程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和引导学生从已经形成集体无意识的西方古典音乐体系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将目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成果融汇在曲艺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语境。让学生走入曲艺音乐课堂即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氛围,产生不同于以往学习音乐的模式与感知音乐的方式,产生新的文化体验。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建立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考核的内容。通过课程建设,可以为音乐研究、教育及社会层面的文化事业培养具有曲艺艺术修养与眼界的人才,可以为曲艺艺术事业提供具有多元音乐文化观,初步掌握曲艺本体特征的研究、表演、创作、经营、管理人才。

在课程设置中压缩知识性的介绍,重视模唱、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往课程中知识性的介绍是课程主体,在新的课程建设中,知识性的讲授可以进一步压缩,大部分内容分配给学生自学,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写读书笔记,自己搜集资料制作PPT演示曲种基本资料等。课堂上教师集中阐述曲艺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审美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体差异等,这样来节约有限的课程时间,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课程中需要增加模唱与鉴赏的比重。虽然如笔者学校——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传统非常重视模唱的学习,课程比例中理论与模唱部分基本为1:1,但大部分院校基本做不到认真地模唱。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部分是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触摸曲艺音乐本体,感受曲艺音乐风格的有效方式。它虽然是在教室里跟着录音学唱,不及和专业曲艺老师学唱的效果,但是从音乐研究的角度看,能够更快地接触到大范围的曲种风格,感受曲艺音乐的丰富样式,对形成整体曲艺音乐观念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我们的专业课上学生要模唱并考试至少六个唱段片段,如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苏州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河南坠子《十个鸡子》片段、四川金钱板《秀才过沟》片段、山东琴书《梁祝下山》片段、四川清音《昭君出塞》片段等。学生通过跟随录音反复认真地模唱,大致感受、体会各地曲种风格,比较各种唱法、尝试不同音色,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这一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能力,因为有考试的要求与压力,没有机会马虎与逃避,因此是目前曲艺音乐教学中值得普及的做法强化的部分。

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实际课程中,由于时间所限,这一部分的开展非常困难。众所周知,曲艺艺术的叙事性决定了它篇幅长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听(看)一部曲艺作品,欣赏一个完整唱段都需要挤时间。因此,这部分鉴赏的“鉴”字就非常重要。选择非常突出的流派唱腔、地域唱腔,通过精炼的语言提示出唱段、曲种、演唱的艺术特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知,让他們用以举一反三,学会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鉴赏曲艺音乐,比如京韵大鼓的流派差异,南北曲艺的地域性风格等。

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讨论、探索的能力,促进独立思维的建立。这一部分的改革是新增部分,也契合了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教育问题的大方向调整,即从以往教学中的“老师讲”向“学生学”过渡。在笔者近五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每学期拿出几个课时分配给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曲种,自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曲种相关讯息。要求他们更多去关注曲种现状,独立制作PPT为大家宣讲曲种音乐,并引导同学们互相提问、讨论。几年下来,这一部分的课程越来越成熟,让我摸清了很多学生的能力情况、兴趣爱好,课堂效果超出了原有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曲艺音乐教学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学们选择的曲种范围非常广泛,大大超出了现有教材中经常提及的那些影响力比较广的常见曲种。由于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家乡的曲种,因此,在我们的曲艺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天津快板、湖北小曲、木板大鼓、常德鼓书、长沙弹词、白族大本曲、聊城八角鼓、湖北渔鼓等曲种。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家乡的曲种,了解各地风土民情,感受到祖国各地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展示出浓浓的乡土情怀,营造出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母语情境。很多同学都提出,不上这个课,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家乡。这种学习,何尝不是一种非常生动和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在同学们搜集资料并讲述后,笔者会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尤其带领他们关注当下多元文化视野下曲艺的传承发展问题、热点问题,如曲艺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曲艺音乐中的传统艺术表达与欧洲古典音乐体系的差异等,这又呼应了理论讲述部分的重点,让他们锻炼联系实践、透过现象探索理论本质的能力,真正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音乐学学科培养理论人才的最终目标。

曲艺音乐本体是曲艺艺术研究的核心,笔者长达二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与体验证明,对本体的研究从文献上、从曲谱分析上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前文提到的理论与实践两层皮就是缺乏一个从知识层面到真实触摸曲艺本体的过程。本体研究包括曲本、音乐、表演、伴奏等方面,不管从哪个角度,只要实际去碰、去感受、去学习、去练习,就打开了一条真正通往曲艺本体的道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参与评审了一些曲艺音乐研究的论文,发现这些论文的共同问题是几乎没有摸到曲艺艺术的本体,只是按照一般学术规范去梳理相关资料,按照通行的欧洲古典音乐体系分析方法进行普通的解读。这种研究模式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与事实本身相去甚远。研究者没有做到音乐学研究中双视角关照的“局内人”身份,整个研究过程处于隔岸观火,完全的“局外人”。因此,这样的研究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曲艺活动没有实际的总结与指导作用,研究者本人也不会产生和曲艺在文化上、情感上、灵魂上的联结。对国家层面提出的建立文化自信而言,这样的方式方法显然达不到目标。

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部分的尝试基本用在自己独立研究指导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中。因为要撰写本科学期论文、毕业论文,或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选题并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提出要他们必须接触本体,去找曲艺的演员、票友一起“玩”、一起“唱”,去尝试弹弹三弦、琵琶、扬琴;去曲艺的书场茶馆中“灌耳音”,去结交朋友,了解曲艺行当里的师承关系、行话谚语、逸闻趣事,当一个比较“内行”的观众。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们在比较轻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能够感知曲艺艺术本体的“局内人”。

多年的主课教学中,有的学生可以自打鼓板演唱白派大鼓、常德鼓书,有的可以用三弦给单弦小岔曲弹伴奏,有的可以打着板唱河南大调曲子,有的尝试学习北京琴书的扬琴伴奏等。虽然他们的表演非常稚嫩,但已经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比起从文献上学习曲艺更是进了一大步。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回头审视研究文献,他们对文献的甄别筛选能力大大提高,自己写作的论文也能有来自本体学习的非常可贵的“亮点”。这些年陆续有《北方曲艺三弦伴奏艺術初探》《湖南常德鼓书调查报告》《河南大调曲子考察》《从蒋月泉两支弹词开篇初探弹词音乐腔词关系》等学位、学期论文,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好评。这些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曲艺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真正从情感上把年轻人和曲艺艺术联结在一起,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母语体系,感受和享受曲艺带来的乡土文化滋养,体验曲艺艺术本体带来的艺术美感与人文关怀。这样的学习何愁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将自己带领主课学生的经验用于集体课的教学中将是未来曲艺音乐课程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也有了小范围的尝试,去年学校的实践周活动,笔者主办、主持了“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方曲艺艺术实践周”活动,邀请北京曲艺团的曲艺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分班、分组学习了快板、单弦岔曲、京韵大鼓、北京琴书四个曲种的几个小片段演唱,学习了简单的表演,尝试了简单的伴奏,并进行了汇报演出。演出的效果非常好,现场火爆。曲艺团的老师们很满意学生们的学习,同学们对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也非常感兴趣。学习劲头十足,对学校其他专业同学投来的新奇与羡慕的眼光充满了自豪感。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有意料之中的结果,也有大大超出想象的反应,让笔者更加坚定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一定要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既要保留现有的一个学期末去一次曲艺小剧场的现场体验,又要增加实打实学习曲艺的成分,提供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曲艺本体的机会,建立与曲艺艺术本体的情感联结。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的曲艺音乐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审视、反思的研究性工作,更是一个需要勇敢尝试与探索的开拓性工作。通论式教学给了曲艺音乐学术上的肯定,奠定了曲艺音乐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与学术资源,在新时期、新要求、新目标的历史阶段,更要通过教学上的改革与探索,将学校教育与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紧密联合在一起,走出一条理论联系实践、理性联通情感,开启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的道路。

注释:

①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②同上。

③同上。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3月。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本体曲艺音乐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眼睛是“本体”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音乐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