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题材曲艺作品刍议

2019-08-16龙媒

曲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曲艺军事

龙媒

一个好的曲艺作品往往是“点——线——面”三者的严整结合体:“点”是人物,“线”是情节,“面”是故事结构。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彼此影响中会构建起逻辑清晰的故事情节,进而撑起结实合理的故事结构。而这一体系在军事题材曲艺作品中同样适用,并且因为军事话题的特殊性和军事本身的严谨性,此类作品对这一架构的要求往往更为严格,山东快书《长空激战》就是这样一个好作品。

一         人物的描写

该作品的核心人物是两个:李光辉和“草上飞”。这两个人物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互为参照而交替出现的。在这样的相互印证下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对比度也更为强烈。

两人共有的基本品质是一颗求战心。李光辉因为“兄弟部队天天打胜仗”而郁闷不已,有了“咱这个飞行员老在地下转,真成了‘空军陆战队”这样有些“搞怪”的言语;而“草上飞”因为在美国空军受训,“光飞行帽,我就戴破了一大堆”而对自己的技战水平信心满满,进而夸下了“一定给共军来个下马威”的海口。从作品基调上来讲,这个共性找得非常精准,军人最大的价值是在战场上,渴望建功立业是常情。若如现在某些披着军事外衣的所谓“抗战”“军事”文艺作品,只在脑洞猎奇、耍宝卖萌、俊男靓女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军事文艺基本特征的话,那就显然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而在共性品质的基础衍生出的个性对比,在提升作品故事性同时,也点出了决定军事斗争胜负的一系列重要因素。

军事从来都是体系的对抗,现代军事更是如此。如果说古代战场上可能还有“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潼关”这样虎士一战定乾坤的个例的话,那现代战场上只强调个人力量忽视了整体的建设是绝对行不通的。《长空激战》最后的对决还是在李光辉和“草上飞”之间进行的,但却绝不是两人个人力量的较量。李光辉升空作战时与他的中队长以及小王和老崔共同组成了四机编队,这是现代空战中的一种编队组合,便于战友之间互相掩护并在有限空域内发挥较大的实力。而“草上飞”一方的六机编队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军事集群间较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编成各方能够各司其责。譬如在1805年传奇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中,英国海军乃至世界各国海军的精神图腾纳尔逊勋爵在战前就打出旗语“英格兰希望每个人都恪尽职守!”这表明了军事体系中每个组成单元互相协调、共同作战的重要性。李光辉在升空后就发现敌人的踪迹,在得到攻击允许并有战友的掩护承诺后,他才“加大速度向前进,紧紧把敌机来跟随”,但旋即接到命令,要求他停止追擊。李光辉虽然有错愕,但仍然不打折扣地执行命令。这体现了军队集群对纪律性的严格要求,也把李光辉的形象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群像的一个精华缩影。也正是有了这种高度纪律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

反观“草上飞”一方,除了在物质激励下一度高涨的求战心外,他们的集群意识是相当淡漠的。“草上飞”凭恃着自己高超的技术,即使在部下面前也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你看他拤着腰,叉着腿,撇着嘴,皱着眉,看样子数他有权威”这是对军人形象的反向构建,着重描画了他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谁打掉共军的飞机谁得奖,谁要让共军打掉谁倒霉”就是他对战友们的“战前动员”之一,所以在稍后他遇险时,呼唤队友却得到“共军打得这么狠,我可要返航回台北”的无厘头答复。这让人捧腹之余也不免慨叹,国民党集团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种罔顾集体而只顾个人的军队,焉能不败?

此外在人物描写中还有一个非常出彩的地方:当“草上飞”得知己方六号机损失时还在高喊口号,不免一阵惊愕。但当得知其喊话内容竟然是“别忘了给他领薪水”时,我想“草上飞”多半会一脸黑线。这个“包袱”很可乐,但放在现实中观照却是非常沉重的。旧时代的中国军队不论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他们的“追求”是有连续性的,那就是“当兵吃粮”。除此之外,手中的枪为谁而握,热血为谁而流是不太知道的。只有最基本的物质动力而缺乏信仰和荣誉感的军队是不可能克敌制胜的。作品中敌六号机飞行员用“生命搞笑”,告诉了我们这一个沉甸甸的事实。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三湾改编、党支部建在连上后,不论遇到何种挫折,全军上下的坚定的信仰没有变,“人民是我亲爹娘,我是人民好儿郎”这份朴素却又牢不可拔的信念没有变,所以这支军队才能战无不胜。作品中虽然没有出现对我军信仰的具体描写,但通过这一桥段的反衬描写,当也能看出我军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军事曲艺作品除了要有曲艺作品艺术特质外,还要有严肃军事文艺所特有的文宣功能。而《长空激战》通过对人物的详细刻画,展现了敌我双方不同的人物特质及内在成因,为情节的流畅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情节的铺设

《长空激战》在情节展现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内外双层特点。外层需要表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峡两岸军事斗争,内层则大概可以分为“我方迎战”“敌方布置”“双方交战”“胜利”四个单元,内层的连贯性是要为外层的大情节服务的,所以不论哪个单元均有所反映,比如作品一开头就点明这场战斗的主旨是“打击美帝,严惩蒋贼”,为整个作品情节的展开定下了基调;而在“敌方布置”单元中,则进一步点明美国在我国内政方面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草上飞”“在美国空军学校受过训,去年才毕业回台北”,而敌空军升空时则有“空军司令亲自来召见,美国顾问来作陪”,敌方装备则是美国的F86“佩刀”式战斗机。这三点设计似乎并不起眼,但却是曲艺工作者创演军事题材作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在台湾问题上我国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这一点至今没有变化。所以军事曲艺作品、特别是如《长空激战》这样有相当程度宏大叙事倾向的作品,是应该体现出一点广域的认知的。这是对作品的认知,也是曲艺创演没有停留在杯水风波中的一点体现。

不同情节单元之间的衔接处理是本作的又一亮点。第一、二单元之间在总体上是相互对立的,所以它们之间的衔接处理就一定要做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你唱你的调、我吹我的号,这种生硬的“两张皮”效果。本作品在此处的处理方法是对军人纪律这一人物特质做适度延伸,在李光辉奉命转向出击后,“发现四架敌机在东北”,进而借李光辉之口说出敌军部署,“原来他是正面牵制后边打,差点让敌人剿了后卫”,如此平滑地过渡到第二单元,并在已有的人物基调上详细说明敌军的战斗部署——“今天打的是偷袭战”“这偷袭就是去作贼”。如此把两个单元衔接,并给受众一个整体的印象,我军是堂堂之阵、正义之师,而敌军则偏好“诡道”。两相对比,不经意间在受众的胜负天平上加上不同的砝码,为下一单元双方交战乃至最终胜负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三单元是作品的一个高潮,也应该是描写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所以如何构建这部分的情节就成了重中之重。

兩军对垒,讲究的是势均力敌甚至以弱胜强,如此军人才会有临战的兴奋感和战胜敌人的自豪感。如每上战场都是狮子搏兔,那如此“身经百战”的军人,若非骄兵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所以在创作包括曲艺在内的文艺作品时,应当在牢记敌我双方“人设”前提下,在军事现实基础上尽可能渲染情节,以增强故事的说服力和情节感染力。

在知晓敌方的战术是“鱼饵战”后,中队长及时作出布置,“队形一变向下冲,从上边咬住敌机尾”。空军作战时占据空域高度“势如破竹”也非常重要:首先是从天顶俯冲,敌方在瞄准设施中的截面积最大,比较容易命中;其次是如果一次攻击不成,那还可以在拉平飞机后对对手进行“咬尾”,那时的敌军是很难逃脱的。而后续情节的发展也完全符合军事常识,但敌军不是纸老虎,“草上飞”编队四号机不但一时咬上中队长,他自己更在交火中打伤了李光辉,而此时的李光辉发挥战机的机动性摆脱被咬尾的不利态势同时反抓住了“草上飞”。“俯冲——接敌——攻击——救援——缠斗”等一气呵成,富有画面感,更有艺术冲击力,这个情节应该是整个作品中最为出彩的部分。

当偷袭不成反而面临溃败时,“草上飞”呼救不成,就妄想利用自己“草上飞”的绝技摆脱攻击,由此进入了整个故事的最后一个单元。两军对战,即使是优势下要取得胜利也是很不容易的。此时负伤的李光辉面对狡猾的敌人时而“一头扎进云彩里”,时而“顺着山沟飞”,他没有放弃,而是下定决心“就不能放走这空中贼”。把这一情节放在末尾相当于给整个作品的基调放了一块“压舱石”,提醒观众,军事是钢铁与意志的综合较量,如此才能显得和平与胜利来之不易。现在的一些所谓的军事文艺作品,往往为了凸显人物而忽视了情节与现实的匹配,致使其中超人满天飞,并在无形中消减了军事的严肃性和沉重性。前辈的佳作无疑是在提醒后来者,要通盘考虑作品,注重每一个情节的适应性,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整体才能坚实稳固,经得起反复的琢磨。

三         故事的完善

丰满的人物和流畅的情节相结合,让《长空激战》已经相当完备。但前辈艺术家的追求并没有止歇,他们在细小情节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进一步补强。

1.对我空军装备的描述。作品开始时,作者将我军战机称呼为“银燕”,并将其描述为“仰着头,翘着尾,两个翅膀往后背”。这是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空军的主战装备是苏制米格15/17以及仿制前者的歼5/6,这两型飞机的共同特点是机头进气、大后掠主翼和高大尾翼,就是“翘着尾,两个翅膀往后背”,而这两型装备没有发展出多种类型的涂装,整体呈现银白色,所以称之为“银燕”是正确的。

2.“投掉副油箱,准备战斗”。这是准备接敌时中队长下达的命令。事实上战机在接战前都要携带形如大号圆珠笔的副油箱。战机在抵达作战空域前是要优先使用副油箱的,这样就能节省战机自带燃料;再者,副油箱一般属于外挂装备,但凡其为可抛弃式的,那战机接敌前的第一个动作肯定是扔掉副油箱。

3.贴着水皮走,让雷达性能难发挥。这是“草上飞”一个战斗部署。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战机在大多数时候是要依靠引导来进行战斗的,这也是为什么预警机被称为当代空军“力量倍增器”的原因——因为它飞在天上能看得更远。而部署在地面的雷达因为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表面不是一马平川,而雷达波却只能沿着直线前进,所以战机贴着水面飞行能有效缩短地面雷达的发现距离。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飞机利用这一战术着实给英国舰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草上飞”使用这一战术,既符合其“人设”,也符合现实战术。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无不体现出曲艺前辈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也使得整个作品的“军味”更浓,可读性更强。如果说人物与情节是故事结构的地基与大梁的话,那这些细节就是最不起眼的榫子和铆钉——平常可能看不到,但若是真少了这些,那军事题材曲艺作品的大结构怕就不是很完整了。

以上就个人观感,对《长空激战》做一粗浅分析。归根到底只有一点,军事题材曲艺作品对现实主义的要求更强,这就要求曲艺工作者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能适当增加些军事常识。传统曲艺作品中,有些细节描写稍嫌不太到位。比如一些作品中有侠客一按绷簧,宝刀宝剑便会出鞘的情节,事实上带绷簧的刀剑一直到近代我国大规模使用西洋军刀时才有。当然兵器在近代以前都是老百姓等闲难以触碰的,不完全了解兵器形制与一些细节实属正常。但如果在资讯发达的当今,曲艺工作者还同其他姊妹艺术中的弱智编导一样,认为炮弹磨皮就能打、机步枪都有无限子弹功能、武者能刀枪不入的话,那就不只是态度问题,更是智商问题了。

前辈珠玉在前,后来人难道非要抱着瓦砾不放么?

猜你喜欢

曲艺军事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军事鬼才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