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控(上)
2019-08-16
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每逢此时,社会各界都将聚焦艾滋病议题。作为国内权威的艾滋病信息平台,中国红丝带网(CHAIN)邀请到流行病学专家王若涛、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策略信息顾问郭巍博士、中国青年报记者陈轶男和青少年代表罗晓娜,从国家政策、性文化和个人保护等方面聊聊中国艾滋病疫情和防控,也把深度、有趣的观点分享给更多的人。
CHAIN:各位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可以出席此次访谈。我们就先从最近的热点聊起吧。据我所知,每年9、10月份,也就是开学季,关于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的舆论就比较多。今年还出现如“中国艾滋病病例增加,是因为取消对患病非洲学生的入境限制”这样与留学生疫情相关的言论,其中网传文章提到:“中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近几年呈暴增态势,原因包括中国从2010年取消了对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风病的外国人的入境限制,以及大量非洲留学生的涌入。”各位老师能否从公共卫生、道德和法律层面,介绍一下我国为什么要取消对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风病的外国人的入境限制呢?
王若涛:我对当前中国艾滋病疫情有过一个比喻,叫“温水煮青蛙式的增长”,它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吸毒者分享吸毒用的针头针具,造成的交叉感染为主的爆发式传播;也不同于1990代中后期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大规模的非法采供血传播。现在经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经不安全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也基本阻断了,而是以性传播为主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增长”傳播。
我国在血液安全立法保障,落实“四免一关怀”,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100%安全套项目,以降低危害的政策,围产保健阻断母婴传播,以及在HIV单阳家庭中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减少二代传播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尝试了多年的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强制管理检疫,将艾滋病“御国门之外”,实践证明是不能达到预防控制艾滋病目的的;单纯书本式的健康教育,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性行为。
你提到的关于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的舆论,出现“中国艾滋病病例增加,是因为取消对患病非洲学生的入境限制”,“中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近几年呈暴增态势,原因包括中国从2010年取消了对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风病的外国人的入境限制。”我个人看法,这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
1.近几年没有呈暴增态势,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增长”。每年新增的发现的感染者人数和每年存活的人数都在增多,不反映的疫情暴增态势。吴尊友首席专家已经做了解释。
2.2010年开放对艾滋病的入境限制,与我们国家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加,没有因果联系。除了韩孟杰主任和吴尊友专家解释的理由之外,我再补充一点,从1985年起20多年实施严格,将艾滋病“御国门之外”和《严防艾滋病传人》的政策,没有达到目的。现在,我国估计存活感染者已经达到125万,全国几乎所有区县都已经报告了HIV感染者,再回到早年无效的政策,就会奇迹般地有效吗?
所以,我认为要抛开这个错误的伪命题,把艾滋病的防控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上,主要策略是三条:①构建以“安全性行为”为特征的“健康又负责任的性文化”,有效阻断HIV性传播的流行;②提高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和随访治疗的规范性,有效实现“药物屏蔽HIV的传染源”;③继续保障血液安全和其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完善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CHAIN:郭老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是怎么看待入境限制这个问题的?
郭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取消针对HIV感染者的入境、旅游、短期逗留、长期居留(包括学习和就业)的限制,并支持各个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HIV检测和咨询,并根据本国的情况为外籍HIV感染者提供医学随访观察和抗病毒治疗服务。目前已近共有超过140个国家取消了HIV感染者的入境限制。
CHAIN:王老师刚才提到我们应“构建以‘安全性行为为特征的‘健康又负责任的性文化”,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个网约调查,如今的年轻人看待性和似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是否给他们健康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您如何看待性文化与性传播疾病之间的关系?
王若涛:我先补充一下,我指的性文化包括社会流行的性观念、性道德、性行为。从阻断性传播这个途径来讲,艾滋病的传播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它是由性文化决定的。性行为是一种先天性的本能行为,通过这种途径的病毒传播一般都很难控制,只能由特定的性文化去引导、调整。我们健康教育界常提:现在很多青少年是“知行分离”的状态,知道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做到有效的防护,他们对于性的认知和实际的行为是相分离的。我个人感觉,这个说法不完全。每个青少年的实际性行为,是受本人的性观念、性认知和性道德的制约,而青少年本人实际的认知是复杂多维的,是和行为发生的情景密切关联的,青少年本人从来是不会“知行分离”的!相反,青少年的实际性行为,从来不会是只受我们健康教育界“正确的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核心信息”认知的制约,它们倒常常是“知行分离”的!
你们的网约调查,说明如今的年轻人看待性和以前有很大不同,起码和我同龄人在青少年时代大不相同。这说明性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性文化就是不断在变化的!构建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防治、有利于阻断艾滋病传播的性文化,尤其在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的“亚文化”中,是完全可能的!这才是保护青少年自己免受艾滋病感染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