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预防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2019-08-16黄斌章蕾裴薇楼宝阳李瑞珍
黄斌,章蕾,裴薇,楼宝阳,李瑞珍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妇产科,广东 深圳 518036)
0 引言
VTE 是血管腔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形成凝血块所导致的疾病,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妇科术后VTE 的发病率为11%~30%[2-4],国外尸体解剖学研究资料发现VTE的发病率为35%~52%,国内有研究发现妇科大型腹部及盆腔手术患者术后的DVT 发病率高达16%[5]。而妇科肿瘤手术后,发生VTE 的概率高达40%,因肺栓塞导致死亡者达0.9%[6],因此,对于妇科手术后评估VTE 风险及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妇科手术后预防VTE 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 年8 月至2017 年8 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住院手术患者245 例,年龄35~80 岁,中位年龄(43.67±9.91)岁。Caprini 模型(2009 修订版)[7]VTE 风险评分为极高危(≥5 分)。
1.2 分组
依据术后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抗凝治疗,分为预防抗凝组与非预防抗凝组,分别为112 例(45.71%)和133 例(54.29%)。两 组 术后常规治疗无差异。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Caprini 评分、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预防抗凝组术后24h 给予低分子肝素钠(LMWH)4100IU/d(法国,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应用7天或至出院。
1.4 监测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VTE 临床表现,随访至术后半年,统计两组术后VTE 发生率。观察抗凝治疗的不良反应。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血红蛋白、D2 聚体等,比较预防抗凝组与非预防抗凝组的患者有无差异,并对影响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和Fisher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1 周内的凝血功能与术后第1 天的凝血功能比较
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呈高凝状态,其D2、PLT、FIB 增高,而PT、APTT、TT 则缩短(P<0.05)。
2.2 预防抗凝治疗后7 天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凝血功能比较
抗凝组比非抗凝组的D2、PLT、FIB 降低,而PT、APTT、TT 延长(P<0.05)。
2.3 抗凝治疗前后抗凝组和非抗凝组血红蛋白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抗凝治疗后抗凝组和非抗凝组血红蛋白变化量比较
2.4 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的VTE 发生率
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的VTE 发生率分别为1.79 % vs 9.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见表2。
表2 抗凝组与非抗凝组的VTE 发生率
2.5 LMWH 的主要不良反应
抗凝组应用LMWH 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瘀点、瘀斑共4 例(3.57%);腹部切口少量出血2例(1.79%)、无过敏反应、血小板较少症、重要脏器出血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VTE 是妇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肺栓塞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8]。预防性抗凝措施能有效减少VTE 的发生,建议药物预防应用前评估出血风险,良性疾病为术后7 ~10d 或至自由活动,恶性肿瘤至术后4 周[9-10]。
本研究表明妇科手术后使用LMWH 抗凝,其VTE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预防抗凝后血液高凝状态得到改善,且两组在术后血红蛋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抗凝组应用LMWH 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瘀点、瘀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这说明妇科手术后使用LMWH 抗凝治疗可以降低VTE 发生率,且没有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因而LMWH 预防妇科术后VTE 有效且安全。
综上所述,妇科手术后VTE 具有较高发生率,后果严重,但是一类可防、可治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对妇科手术住院患者,尤其是有VTE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VTE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