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其他国家做得咋样

2019-08-16彭婷婷,陈平,宋兹鹏

中国商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垃圾箱瑞典新加坡

垃圾属于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相对于我国来说,有很多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等,早已开始垃圾分类,并且其分类回收制度更为完善,民众对于垃圾的分类意识更为深入,而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在节能、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于我国刚刚开始的垃圾分类回收或许有一定借鉴意义。

德国重视立法

上世纪70年代末,“垃圾经济”的概念在德国兴起。上世纪90年代,德国分别颁布并实施了《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即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这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垃圾分类的进程。从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至今,德国已经颁布相关法律约800项、行政条例近5000项,如《废物分类包装条例》《废弃物处理法》等,可以说从垃圾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皆有法可依。德国垃圾分类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保驾护航。有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现在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会创造410亿欧元产值,生产部门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日本提高意识

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较为短缺,因此对于资源回收利用极其重视。在垃圾分类上,日本非常注重对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与塑造。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就开始在学校开展和普及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小学公害对策委员会”,教授学生包括垃圾分类回收在内的环境知识,教室里也会摆放上不同颜色的垃圾箱,用于引导学生分类投放垃圾。此外,日本政府还经常开展如“不出垃圾运动”“苗条运动”等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鼓励并倡导公众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培养、树立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保障垃圾分类活动的传承。

在日本的垃圾回收体系中,虽然政府扮演了基础角色,但关键是所有民众都要为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比如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地区,扔桌子、衣柜等大件垃圾是需要花钱,居民要到便利店、超市等处购买一种处理券,把券贴到大件垃圾上,然后在指定日期搬运到指定地点。在公园、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公共场所通常会设置一大排垃圾箱,分别收集生鲜垃圾、瓶子和罐头、塑料饮料瓶、报纸、不可燃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等。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餐后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垃圾箱前,从袋中一件件地掏出垃圾,经确认后分门别类地扔入垃圾箱,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生活常态。

新加坡垃圾“截源”

拥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对于垃圾分类非常重视“截源”,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生成。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的网站显示,新加坡以“零垃圾国家”为目标,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

据有关媒体报道,新加坡从源头控制垃圾,最有名的就是一项由新加坡政府、工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签署的“自愿包装协议”,包装垃圾大约占到新加坡生活垃圾重量的1/3,协议的目的是通过重新设计包装和再循环,达到减少产品包装垃圾的目的。根据协议,签署协议的公司包括产品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等,要自发制定减少包装数量的标准。第一份协议于2007年签署,5年有效期过后,多方机构又在2012年签署了第二份协议。根据计算,截至2016年,受益于协议的签署,共减少了32000吨包装垃圾,节约了7500万新元的支出。

瑞典完备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瑞典从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规定,而在初期为了避免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足,瑞典政府费尽心思,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重新设计垃圾容器来提高乱扔垃圾的难度。对于居民生活垃圾,有些居民的厨房水槽里还装有食物垃圾粉碎机,垃圾可被搅碎后直接冲到地下水桶,再由垃圾运输车直接送往沼气场,可以说非常方便。

在垃圾分类这条产业链上,瑞典当之无愧位于世界前列——瑞典的垃

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9%。而由于循环利用太发达导致垃圾紧缺,瑞典每年需要进口几十万吨垃圾用于冬季供暖。据悉,仅瑞典一家公司StenaMetal的回收部门上今年二季度的收益即达3970万欧元,年利润可达上亿美元。

猜你喜欢

垃圾箱瑞典新加坡
洗扫车垃圾箱体及过滤装置优化研究
瑞典没有“剩宴”
30厘米的尊严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垃圾箱的变化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古老的瑞典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