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垃圾分类了吗
2019-08-16彭婷婷
文/彭婷婷
“今天,你的垃圾分类了吗?”在与朋友打招呼时这句话俨然已变成“你吃饭了吗”的替代语。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垃圾分类将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近期,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频频传出新动态。除了上海已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外,北京市不久前提出,到2020年,北京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乡镇将占90%以上;广州则提出,全市600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未来两个月内将配齐分类四色桶;郑州表示,今年年底前,市内五区和四个管委会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
“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干香菇再干也是湿垃圾”,不得不说,社会各界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多的思考。垃圾分类问题的确不是小问题,生活垃圾中大量的外卖餐盒、包装袋、餐具等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垃圾倾倒在河边,污染了河水和土壤;垃圾填埋场用地日益紧张,“垃圾都快没地方倒了”。可以说,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绊脚石。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它不仅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可以促使民众逐步适应绿色生活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类说难不难,不难也难,需要不断试错和创新。比如,当前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比较差,很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落实起来较为困难,设施配备还存在不足之处;垃圾处理企业技术能力较低,智能化水平仍跟不上社会发展。垃圾分类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协力推进。
首先,要从源头上减量,某件物品在成为垃圾之前,曾历经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减量意味着从源头开始,使整个垃圾生产链发生改变。其次,应着力提高技术运用水平,由机器根据商品的大小“定制”包装,以减少包装材料使用量。第三,要培养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教育。第四,有关部门应加强或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及时采取“回头看”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等。
在“你是什么垃圾”的善意调侃下,垃圾分类已成为诸多创业者的“新风向”。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今年已有超过1000家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不过,企业在抢抓市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切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着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美丽中国,垃圾分类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全社会行动起来,同筑生态文明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