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2019-08-16周宏春
文/周宏春
电商,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双方不谋面的情况下,实现不受时间、空间及传统交易限制的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当今世界,一个电商乃至一部手机就是一个站点,全球站点构成了一张“信息网”。一个商家可以面对全球的消费者,一个消费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商家购物,从而降低商品流通和交易成本。电商,是新经济,也是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的集中体现。没有流量,电商经营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共享理念,资源配置优化和参与者多赢的目标就无法实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阿里巴巴的“双11”节、京东的“6·18”成交额快速攀升就是例证。
发展农村电商意义重大。农村电商,打通了城乡之间、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与交易环节,不仅改变了城市市民希望买到好的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并存的格局,还使农民的观念、社会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农民不用进城就能享受到生活进步的成果。我国农村已建有广电、邮政、手机等网络系统,而通过政府部门、平台、公益机构的协同配合,资源配置将更为优化,利用效率也会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先后被列入农村产业融合体系、扶贫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其内涵从“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进农村”再到“农村电商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产业和政策研究
农村电商是农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化的有效形式。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国家级贫困县737个,占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比重为88.6%;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857亿元,同比增长60.8%,高出农村整体增速19.3个百分点。实践表明,农村电商为农产品进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创业拓展了新的途径。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个百分点;行政村通光纤比例为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电商与快递物流业相互促进。2018年底,全国直接通邮率超过98.9%,建成快递物流园区323个,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2.4%;全年农村地区累计收投快件120亿件,支撑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超过7000亿元。各类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全国约2/3的行政村,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工农产品流通交易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站点在业务指导、产品宣传、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难以进入上行体系,如2017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仅占全国商品网络零售额的4.4%,生鲜产品线上渗透率仅为7.9%。此外,产业不配套、以次充好、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监管体系不健全、人才缺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健康持续发展。
鉴于此,应按照“以民为本、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合作创新”的发展思路,发挥电商平台在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和规划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质量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地方农产品龙头企业,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推动跨境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
加强资源整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村村通”问题,在村头路边的商店(小卖部)、村委会、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设立村级配送网点,布局物流快递柜,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其次要整合物流、快递等资源。综合利用“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的邮政配送资源、广电系统运维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资源,为村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电商运营者的收入,增加基层税收。再次要解决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电商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以“工业品下行”带动“农产品上行”,破解“农产品上行难”问题。
延伸产业链条,夯实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农村电商若要实现繁荣发展,既要向上下游纵向拓展产业链,也要横向与乡村旅游、“一村一品”等业态融合,形成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局面。一要促进电商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一二三产业的逐步融合,农村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等发展迅疾,农村电商可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向多品类、多渠道、多服务拓展,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培育加工等融合起来发展。二是施行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紧盯市场需求,培育和生产适销产品,避免农产品“卖出难”及价格波动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发展涉农服务业。积极培育策划、开发设计、交易、营销、运营和物流管理等配套环节服务,对粮油、蔬菜和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利用网上批发平台,促进电商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实现多方共赢。
加强质量监管,为农村电商提供高品质商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管理。按照农产品大小、颜色、品种、成熟度等特征,分别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从完善产业体系、物流体系、营销体系入手,加强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化规则的制定和管理工作,实施市场管理和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保护。加强农副产品包装规划和设计、推广与营销;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溯源体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农副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质量检验,加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质量监管;推动行政部门执法监督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加大对网络销售劣质农副产品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加强品牌宣传推广,重视“口碑”效应,促进品牌产品增值。
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电商扶持政策。人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决定性要素。首先要加强人才培训力度。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用好线上线下、远程等培训工具,培养一批既懂电商、懂农产品又熟悉市场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提升农民信息技能。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宽带进村入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电商创业培训和业务培训等,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第三要加大电商创业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农村电商创业创新政策,为农村电商提供优惠贷款、社保补贴、培训、场地或入园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就业,提升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共同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