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特色文化到地域文化景观

2019-08-15刘岚

关键词:小镇特色旅游

刘岚

摘 要: 文化生态建设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环境美学是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的空间品质要求。通过对浙江省的多地调研,从文化与产业、生活、环境、旅游等方面对特色小镇文化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问题分析,提出了特色文化建设的工作抓手与指向是地域文化景观建设,其建设应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纽带,以产业文化之凸显为原则,且旅游类和产业类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景观应以“提升-再造”和“融合-凸显”为建设思路。

关键词: 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景观;生态建设;环境美学

中图分类号: F592.7;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3.0020

一、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同时伴随着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不平衡性,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有镇无“业”、承载能力弱、历史文化破坏严重、环境景观缺乏特色、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等问题亟待解决,“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的新型社群空间已经成为当下新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所在。

浙江省原省长李强2014年10月在杭州西湖云栖小镇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指出“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1],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2015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理李克强等先后对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学习浙江经验,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走出新型小城镇之路。由此,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进入黄金期。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建设热潮席卷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建设,体育总局、旅游局、农业部和林业局也相继结合自身领域及产业,启动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和森林特色小镇等的建设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国两批特色小镇有403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96个,共有20个省份提出特色小镇创建计划,省级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和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城镇化的实验基地。

在特色小镇建设之初,“文化的创新与再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2]。特色小镇是“传承和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3],“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1]2017年7月住建部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标识和小镇精神,增加文化自信”。2017年1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要求各方、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及时纠偏和规范引导,推动特色小镇生态建设。2018年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试行)》,成为全国首个针对特色小镇创建规划工作出台的专项指导性文件,提出文化功能包括彰显产业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文物保护开发、文化对外交流、吸收国际文化等。

特色小镇是我们对“理想城镇”模式的探索,当下进入持续发展期后,需要及时开展对特色小镇长效发展机制的研究,查漏补缺,补上“文化短板”,將建设重点从“生产”向“三生融合”转变,解决有物质没文化,有产业没特色的问题,开展全面的建设。

特色小镇的理论来源首先是欧美国家针对大城市病而提出的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等理论,二战后为了应对过度郊区化问题提出“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新区域主义”等理念,将“社会环境发展”问题摆到了建设规划的中心位置,对当代城镇建设影响较大,英、德、法、日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指导城镇建设,实践上也侧重于乡土风貌资源生态保护和城镇区域设计,注重地域景观特色的塑造以及培育自身的文化个性等。在理论方面也有了许多经典成果,如《寂静的春天》、《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城市意象》等。

刘 岚: 从特色文化到地域文化景观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发展状况形成的自中心发展、分享空间和灰色区域等理论,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开启研究的新篇。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对城镇建设进行了广泛研究,尤其以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研究居多,文化研究方面主要是从遗产保护[4-5]、文化传承[6-7]、文化消费[8-9]、文化产业[10-11]、发展路径与方法[12-13]、文化服务[14-15]等多个学科方面开展了研究,也有《文化城市图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研究》等专著着力研究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单霁翔先生系列书籍如《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大力呼吁。我国城镇化同样引发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混凝土文化——中国的城市化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就汇集了世界各国学者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观点。

从2015年开始国内高度关注特色小镇建设,学者们主要从其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建设路径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产业集群、项目管理、经验总结等方面的理论已有所收获,但对于特色文化、环境生态、空间意象、城镇美学方面系统开展研究的相对较少,文化研究则主要从文化功能与动力[2,16-17]、文化传承与变迁[18-20]、文化产业与产业服务[21-23]、文化资源与旅游[24-25]等方面展开。陈立旭指出要重视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发挥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增强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16];周晓鸥提出特色小镇“文化的再造是供给侧改革的良方之一,文化不仅具有享用(对小镇的居民)或展演(对游览者)的性质,更具有精神上的砥砺功能[2]”。

二、 特色小镇文化生态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 文化生态建设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26],生态发展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更是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的综合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转变。特色小镇作为地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系统创新工程,本质是重新培育和建构地方生态空间场域的探索过程[27]。其在传统城镇建设的基础上,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较为宏观的界定,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强调“三生融合”,强调产、城、人、文的综合发展,已充分把生态综合发展提到较高的地位,这同时也是对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物质形态建设,更是将自然、文化与经济综合体现在空间的生态建设中。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发挥文化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28],特色小镇的文化生态建设不但能传承历史文化、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时还能促进独特产业文化的形成,倒逼产业升级,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与产业文化高度融合,引领小镇发展,形成优势的、特色的、动态的城镇文化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由于身处城乡之间,文化扩散与传播能很好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分别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进行取长补短,从文化生态角度推动乡镇文化复苏与发展,树立文化自信,从物质空间角度推动城镇环境品质提升,从地方发展角度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基层发展能力,补充城镇化过程中底层发展不足的短板,这将是对城乡一体化文化生态系统发展的有力探索。

(二) 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是以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28],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实质就是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9],是小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30]的复杂集合,是小镇居民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并反作用于生活、工作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每一类、每一个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都具有共有特质和个性特质,共有特质中的地域环境因素、产业因素往往占据主导,但个性特质往往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如“小桥流水”为江南小镇文化景观的共有标识,但“互联网大会”则是乌镇的个性特质;“互联网+”是多个新兴产业小镇的共有特质,但云栖小镇是以大数据为个性特质、梦想小镇是以创业孵化为个性特质。每个特色小镇要准确分析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在区域共性文化协同发展基础上,做强做大个性文化特质,才能打造文化软实力,为产业发展、空间生产奠定“文化自觉”和“产业自觉”的基础。

(三) 环境美学是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的空间品质要求

景观是人类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人对于特色文化的感知、感受除了来自文化活动外,还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五感来感知空间环境中的文化格调,形成文化整体感受。空间环境是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对特色产业文化、浓厚历史文化、和谐的现代生活文化的物化外显,是通过空间、序列、体块、形态、色彩等物质形态展现背后的人文精神、社会价值取向。同时空间作为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场域载体,空间品质对小镇活态文化的支持与发展将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早就指出,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知识或政治知识来实现,只能靠应用美学知识来实现[31];西方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也明确提出艺术与审美将在超越“工业机器模式的城市化”、建设“生态系统城市模式化”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32]。景观环境是看得见的文化底蕴,是可以触摸的文化灵魂,景观品质的优劣对于社群文化认同、传承、传播以及文化自信的树立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对于打造理想人居环境的特色小镇来说,生态、和谐、健康、多样的环境美学是文化发展的品质要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整合,是强化生产与生活功能配套,实现文化复兴、环境美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城镇化转型的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之“道”,是理想目标,文化建设则是“道之源”,起到建设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特色”发展的灵魂所在,由文化至行动,引领产业,形成特色的“内核”,这是发展之“法”。空間是文化建设的空间领域及物质载体,具备美学品质的空间环境是文化生态建设的物质外在要求,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特色文化,是发展之“器”。

三、 特色小镇文化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7-2018年,笔者针对浙江省数字经济类、金融类、历史经典类、时尚产业类、产业制造类、旅游休闲类小镇,分别从“省级”“创建”“培育”各层中抽样18个小镇开展调查,整体上来说,“省级”特色小镇对于文化创建较为重视,环境优美、生态,活动多样,文化氛围较浓厚,空间形式丰富。但大多数特色小镇对于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建设质量不高,典型的特色文化空间及优质的、品牌的(产业)文化活动较为缺乏,文化标志性符号及环境景观品质不高;对于产业文化、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展现常常出现单一、混杂和断裂情况。

(一) 文化与产业问题

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命脉,小镇文化中产业文化是其突出的特质。调研中发现,特色小镇普遍有产业文化内容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少数产业文化活动及空间环境的文化标志物上,但文化活动没有成体系、成系列、成品牌,文化标志物对于产业文化的表现也往往较为浅显和形式单一,产业文化的内涵层次及创业创新文化的展现并不丰富。“特色小镇的文化,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令人流连忘返的物质表现形式,但同样甚至更应包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2]。所以产业文化建设对外要展现产业、行业特色及价值,对内要促进产业人员融合、凝聚,形成共同体,激励人员创新精神,目前大多数小镇在这两个层次上只是做到简单表现产业、产品特点而已。

(二) 文化与生活问题

特色小镇是社区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复合的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文化服务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原本具备较好社区基础的小镇文化生活尚为多样,但从工业园、产业园发展而来或者是新开发的特色小镇则生活文化服务功能并未完善。

同时“镇民”来源多样,原居民、新居民、务工人员、旅游者及参观者等,这些人对于文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原居民除了保持需要保护传统地方文化外,还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对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产业项目的认同、理解、接纳,并通过多样文化活动,实现与新居民等大量外来人员的迅速融合,并在新型社会空间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新居民因为产业集聚而来,对于当地的传统地方文化有了解、认可的过程,并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生活中实现与原居民的融合,工作中实现与产业企业、工作伙伴的凝聚与价值同向。务工人员由于经济地位往往处于社会底层,安定感与归属感需求迫切。旅游者与参观者则主要为小镇的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而来,文化体验需求明确,物质空间的文化品质和特色的文化活动的展现是对其文化建设的重点。

文化创建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注意心理建设和文化关怀,也要“高度重视激发、强化参与各方对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对‘产业‘项目的情感共鸣和意义共识、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强化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16],,共建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但目前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中对于人群细分后文化关怀、文化融合、文化价值观的创建与引导几乎为零。

(三) 文化与环境问题

环境空间是文化的空间场域及物质载体。小镇文化建设中需要系统设计特色文化空间以承载多样文化活动,并且对空间环境的品质进行文化层面的规划,使之形成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空间形象。但历史街区与新建街区不协调(梦想小镇、艺尚小镇等)、镇区与周围环境的不融合(魔幻动力小镇等)或者是完全没区别(四明金融小镇等)的情况在特色小镇中较为普遍;并且许多小镇凸显特色的文化标志物、文化空间品质不高,设计粗糙,且不成体系。中国台湾以及韩国和日本等一些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在城镇化成熟后,很多乡村地区采用营造宜人环境和良好创新氛围,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所以环境建设中的文化规划、美学规划都亟待开展。

(四) 文化与旅游问题

旅游功能是特色小镇特色产业链的有力拓展(旅游小镇除外),同时也是服务居民的一个文化内容。100个全球闻名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显示产业+旅游是经济复合发展、文化形式丰富、提升小镇良好公关形象的绝佳方式[33]。旅游文化建设有内外两个层次:对外,合理开发和扩展特色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在空间布局和布点组合上针对旅游进行文化展示,设计旅游文化活动;对内根据居民自身的旅游需求及环境品质需求,建设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个别产业(如基金类)确实不适合开展对外旅游的也要着力打造内部游园式宜居环境。产业类小镇可以分区域、分路线、分形式地开展旅游文化建设,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变。但实际建设中,重视旅游文化建设的还是以旅游休闲类小镇为主,产业类小镇中旅游文化依然若隐若现,甚至有个别小镇连基本的环境指示标识都不见踪影。

整体上来说,特色小镇的文化生态建设现状并不理想。在旅游类特色小镇中,自然环境、文化风貌等旅游基础条件建设较好,但风貌趋同、文化趋同的趋势在加大;产业类特色小镇中,较多小镇环境风貌没有鲜明特色,既缺少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又没有现代文化的丰富,特别是产业文化的展示更是简单、单一。

四、 特色小镇文化生态建设的指向与路径

(一) 特色小镇地域文化景观建设的性质与意义

地域文化景观是近年来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建设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即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人文生态景观系统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34],即特色。对于特色小镇来说“地域文化景观”与“特色文化”基本是同义词,只是地域文化景观更侧重从文化显现的物质与非物质方式来开展研究,所以对于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建设,地域文化景观就是其工作内容与指向。目前从地域文化景观角度对特色小镇开展研究的成果较罕见,个别是从景观设计角度来谈文化建设。

本无交集的多方人群短时间聚集到小镇空间中,产生了新产业、新人口、新业态、新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快速改变了小鎮自然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带来极大的文化冲击,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政策、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建设,让人群能快速相互了解、理解、认可、融合,并形成新旧相融、包容并蓄的社会文化,而地域文化景观就可以通过物质空间的外在形态及人文活动提供良好的沟通、融合的媒介与渠道。其建设呈现多样性、复合性、速变性、包容性等多种特征,不仅仅包含对自然系统及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包含对外来文化、产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所以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景观已极大拓展出地域文化景观的传统概念,包含了保护、接纳、融合、提炼与发扬等发展理念。

(二) 特色小镇地域文化景观的文化内容

文化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产业文化,其文化营造应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纽带,以产业文化凸显为原则。本土文化包含原来空间中历史、生活、生产及人际交际方式等,外显为特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遗迹、街道、建筑、水体、田园风光、传统活动与民俗习惯及自本土的口述历史、特色产品等;外来文化包括现代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等,如建筑风格、时尚观念、流行品牌、现代工艺等[28])、旅游文化、西方文化等等,随着人口流动及社会传播而带入。产业文化由于产业形式多样,难以统一明确。笔者将其梳理为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理念及创新创业、砥砺前行的共同价值观等,如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胆拼搏的创新精神等,以及各个产业自身独特的理念文化等。特色小镇作为创新创业“高地”,其创新创业精神应各类产业共同的核心文化。

(三) 特色小镇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思路

旅游休闲类小镇对文化景观的需求较为独特而鲜明,而特色产业类是以产业建镇,往往优先建设生产及生活功能,其次是文化与旅游功能,两者文化建设思路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1.旅游类特色小镇。旅游类小镇包括历史文化资源类(如浙江乌镇、湘西凤凰古镇等)、自然生态景观类(如黑龙江北极镇等)、文化主题类(如浙江横店等)、休闲运动度假类(如浙江莫干山镇),以及文旅类(宁夏北堡镇等)特色小镇等。它一般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具备一定旅游吸引力,运行正常,目前处于旅游产业链建设、产品开发、丰富旅游文化、环境改造提升的阶段。

旅游类特色小镇地域文化景观建设思路是“提升—再造”。一是提升、优化,这种模式适合旅游产业处于上升期,核心资源尚未全面挖掘的小镇。就是对现有的物质空间与人文空间进行优化升级,着力解决风格不够鲜明,文化内容不够丰富,活动不够多样,展示不够层次,形式不够统一等品质提升问题。在对外展演的同时注意对内的文化恢复与关怀,形成良好的活态人文文化。二是再造、更新,这种模式适合旅游产业处在瓶颈期,优势资源已完全开发,需要转型的特色小镇,或是自身优势资源在区域中并不突出的特色小镇。这类小镇需要对旅游产业、文化、产品重新规划布局,“另起炉灶”而不是“添砖加瓦”。如重新塑造一个鲜明的主题文化,或者是强力打造一个优势活动等,前者可以导入名著、绘画、电影、动漫等多种文化、艺术要素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日本的熊本县、柯南小镇及中国慢城桠溪镇等,后者可以申办、组织各类顶级赛事、活动等,借助活动影响力提升小镇旅游,如法国戛纳小镇、新西兰皇后镇等。这种建设往往不以本土文化和历史文化为核心主线,而是以主题文化或者活动文化来作为鲜明文化主题,文化主题的解读、延伸、转化及IP运营能力将是成功的关键。文化在物质空间上要多层次、多形式、多产业的展示,大到空间布局、空间序列、特色文化空间的考量,小到标识、指示牌、桌签的设计均需要进行整体系统的开发;在文化活动中,要营造故事、讲好故事、宣传故事、互动故事,并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等方式突出鲜明的文化主题。

2.产业类特色小镇。产业类小镇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推進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其主要分为传统产业类、产业制造类、高新科技金融类和创新创业类四大类,其地域文化景观建设思路是“融合-凸显”。

传统产业类特色小镇,如石雕小镇、湖笔小镇等,其产业历史文化浓厚,凝聚力较强,但创新文化不足,文化的挖掘与展示等方面亟待提升,建设中要重点突出产业文化的多层次展示并融入现代生活时尚文化。同时积极拓展产业教育、产业旅游文化等,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实力,生产、生活、文化、旅游建设要融合发展,齐头并进。

产业制造类特色小镇,如江北魔幻动力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等,多是依托工业园、产业园或者产业集聚地发展而来,工业园格调还较为鲜明,产业文化不丰富,生活、生态、文化、旅游均较为薄弱。对其建设要学习国外特色产业小镇的优秀经验,拓展产业制造、研发、总部管理、工业旅游等多样发展,建设中要融合各方文化,积极弘扬产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凸显创新文化的建设,强调现代生活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景观的打造,同时努力开发产业旅游文化。

高新科技金融类特色小镇,如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其依托现代经济及科技发展而快速形成,历史较短。普通民众对其产业文化了解度不高,建设中要重点对产业理念及价值观等进行梳理,通过物理空间及文化活动进行系列宣传展示,对内形成小镇统一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不同人群的快速融合,对外形成良好的行业文化形象,发挥“筑巢引凤”作用。整体优先发展生产、生活、文化,积极打造旅游文化,提升小镇形象。

创新创业类特色小镇,如梦想小镇等,这类小镇借助小微经济、民营经济日益繁荣形势,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及新兴行业培育,其最突出的文化就是“创新创业”的拼搏精神,其外在物理空间形式风格较为多样。文化建设中要融合本土文化与现代生活,注重对不同人群文化融合的考量。整体来说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提升文化融合、凝聚、服务功能,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和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文化环境,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 结 语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体现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2]所以在特色小镇进入长效机制建设阶段,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已迫在眉睫,地域文化景观作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工作抓手,对特色小镇的社群凝聚力、产业创新力、生活吸引力、环境优美度、旅游发展等各方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2015(24):16-19.

[2]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12-19.

[3] 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2015(13):8-10.

[4] 周俭,张恺.建筑、城镇、自然风景: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对象与措施[J].城市规划汇刊,2001(04):58-59,80.

[5] 张韵.新型城镇化文化遗址城市的创意营造[J].文艺争鸣,2017(06):183-185.

[6] 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06):31-34.

[7] 黄富国.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小城镇地域传统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0(02):28-29,62.

[8] 仝如瓊,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03):185-188.

[9] 陈雷,张莹.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6(01):5-10.

[10]季红颖,侯明.东北三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8(11):123-128.

[11]陈宇飞.特色城镇建设中的“热”与“冷”: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J].人民论坛,2017(12):128-130.

[12]卜希霆,齐骥.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7):119-123.

[13]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31(06):68-73.

[14]王迪.坚持人民立场:城镇公共文化服务的五点转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50-157,192.

[15]薛晴,陈会谦.用什么方式满足城镇居民文化需求[J].人民论坛,2017(16):138-139.

[16]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05):14-20.

[17]席丽莎,刘建朝,王明浩.“文化源”+“产业丛”:新时代特色小镇发育的动力及其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151-155.

[18]张鸿雁.特色小镇建设与城市化模式创新论:重构中国文化的根柢[J].南京社会科学,2017(12):59-67.

[19]吴忠军,代猛,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03):133-140.

[20]李寅峰,马惠娣.“特色小镇”建设热中的冷思考:“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汲取与传承[J].治理研究,2018,34(03):113-121.

[21]沈诗林,王庆.特色小镇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辽宁省建设满族文化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实施机制[J].人民论坛,2016(36):94-95.

[22]王松,张凤彪,崔佳琦.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79-83.

[23]宋眉.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协同机制探究[J].当代电影,2018(06):58-61.

[24]郭永久.特色小镇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添动力[J].人民论坛,2017(27):136-137.

[25]成岳冲.发掘优秀文化资源 创建现代特色小镇[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4-47.

[26]孙宇澄.探究古今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02):92-93.

[27]李志强.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2):100-110.

[28]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05):14-20.

[29]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4):63-66,50,127.

[30]赵君香.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34-43.

[31]鲁枢元.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J].学术月刊,1996(05):3-11.

[32]鲁枢元.城市之困与环境美学:记与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一次学术交流[J].艺术百家,2010,26(06):19-24,65.

[33]王国华.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2018(21):94-96.

[34]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01):18-24,51.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旅游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