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人类在Al时代的核心
2019-08-15汪雪莹
汪雪莹
众所周知,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动机是好奇心,而令人惊讶的是,好奇心这么重要,关于好奇心的科学研究却不多。
这一方面是因为,好奇很复杂,它属于高级认知功能,既涉及情绪成分,又涉及认知成分。而从情绪的角度而言,两种不同类型的好奇又会给我们带来截然相反的情绪体验。感知型好奇让人焦虑,当我们遇到某些不符合常理的事物时,我们会感到意外和不快;认知型好奇,则是一种愉快的状态,与奖励预期相关联,它提升着我们的知识水平,驱使科学艺术和其他创造活动的发展。总的来说,复杂的好奇导致人们几乎无法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将各类成分分离干净。
另一方面,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几乎所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不确定性之苦。大脑是构造精确的硬件,心智又是如同迷宫的软件,大脑和心智的结合,让那些即便是最精心设计的实验也免不了留下一些不可解释的漏洞。好奇心研究起来如此困难,所以,它带给我们的疑问只会越来越多。
但是仍然要恭喜你愿意花时间来看这篇文章,这说明你有一颗好奇而年轻的心。
成功和快乐的垫脚石
下班回家,拿起手机刷微博刷微信,不知会点到哪个页面, 也不知会点多久,我们沉浸在持续获得新信息的快感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为啥我们会不停地点、点、点呢?一项发表于《心理科学》上的研究表明,这是因为人类对不确定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想搞清楚的内在需要。
这种需求,便是好奇心。
在人类6500万年的进化历史中,经过选择留下的大多是积极的天性,这些天性利于我们的生存,也利于我们的繁殖。积極的天性包括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天性就是我们人类有一个奇妙无比的大脑前额叶,它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思想,有了感情,还有一点就是让我们有了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一般的灵长类动物有三个驱动力:食物、性和居住地。而人类有第四个驱动力,那就是好奇心。换句话说,好奇心是一个相当本质的概念,像“激情”“梦想”“兴趣”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从好奇心这个原始驱动力的根生长出来的枝杈。
我们都知道,IQ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比如,一个班级里最聪明的学生有可能反而是最懒惰的。一项对英国学生的纵向研究就表明,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是智力的四倍,好奇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影响力,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这三者合而为一。其中的道理非常直观:只有持续付出努力,我们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即使是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就不大可能会坚持下去。
那么,好奇心是如何被激发的呢?
答案并不复杂:只需要提供部分信息,就会大幅增加好奇心,促使人们去获取完整的知识。就好比读悬疑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能让你感受到一股不断激起好奇心的电流,吸引着你一口气把书看完。
有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于某一问题完全没有头绪或非常有自信时,他们的好奇心是最低的。而好奇心最强的时刻则是在人们感觉自己知道答案但又缺乏自信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人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甚至愿意花钱去得到答案。
另外,大脑扫描的结果发现,激发好奇心的过程伴随着海马体的激活,而海马体一贯被认为与学习有关。这就为如下猜想提供了额外的证据:激发好奇心不仅能够有力地刺激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增强学习效果。
让人兴奋的是,好奇心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好地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以外,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如爱情一般的快乐。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向一些大学生提四十个冷门的问题,并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科学家们要求被试者读完每个问题后在心里默默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表明是否好奇正确答案是什么。若是好奇的话,问题会被再次呈现,并附有答案。大脑扫描显示,那些激起他们好奇心的问题刺激了他们大脑中与学习和爱情相关的尾状核。可见,大脑进化出了这种将求知欲和我们最本能的愉悦等同起来的引导程序,所以人类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充满了愉悦。
换句话说,保护好奇心,保护你的本能,保护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你就拥有了快乐和成功的基石。
好奇心,让你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工业时代要求人们变成机器按部就班;信息时代,机器人开始取代人力劳动;AI时代,我们都在担心自己被人工智能取代。十年前的研究人员认为,绕过障碍物和驾驶汽车的复杂性超出了计算机的处理范围。但现在,汽车制造商、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谷歌已经实现“完全无人”的车辆上路。
在这个对好奇心的回报高到前所未有的时代,你选择了好奇,就选择了永不厌倦的人生。好奇会让你不断地去冒险,去寻求新的刺激和突破。有好奇心的学习者会探究得很深很广,这一类人最适合在对学识要求高、对认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领域就业。他们有能力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性地连接起来,从而产生一些新想法。同时,他们也最适合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里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是最不容易被智能机器替代的。在一个科技能够快速替代人类工作的时代,仅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计算机很聪明,但是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复杂精妙,它也没有好奇心。
所以,好奇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但是只要有好奇心,就可以激发创造力,让我们在和人工智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不好意思,答案可能会让你有些沮丧。
好奇心开始于“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人与其他物种根本性的区别之一。由好奇心驱动的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使人类一步步从丛林里走出来,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天然地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便是入门级的好奇——“消遣性好奇”。这是进入某个未知领域的入口,但若只是在此处徘徊,对任何事物都只会是浅尝辄止。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就需要进入深层次的好奇——“认识性好奇”。这一层级需要更多认知上的努力,需要去有意识地培养,而且它并非是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
我们总是担心学校教育会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在摇篮里,担心好奇心会被学问和知识所污染,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儿童遇到什么都问“为什么”,其实更多的是消遣性好奇,他们不去探索问题而是期待大人给出答案;而成人的好奇心则是窄而深,专注于一个领域深入探索。同样是练习书法,有的人只是浅尝辄止的兴趣爱好,有的人却能刻苦钻研成为书法大家,这就是两种好奇带来的区别。一个人的认知成长,往往是通过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的过程完成的,这也是学校教育需要做的。
对成年人来说,消遣性好奇带来永无止境的喜新厌旧。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仿佛就是被专门设计成用来不断刺激我们的消遣性好奇的。每一条公众号推送、每一个标题、广告都能让人们瞬间判断出是否对其感兴趣,这也就使得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娱乐节目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快捷地呈现,成功地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比如现在的美国电影平均每两秒钟就有一次开枪射击,相比之下,1953年的电影每27.9秒才开枪射击一次。
而认识性好奇对深入思考有很大的需求,它激发创造性思维,并产生真正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常常把好奇与快速简单的信息获得相混淆,忘记了真正创造价值的好奇是需要去努力練习的。认识性好奇,将会变成一种稀有的品质。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下去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在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性终将被消除的世界里,一种新的分界线将开始浮现——有认知需求的人和没有认知需求的人:认知需求高的人更喜欢从智力挑战中获得满足和乐趣;而认知需求较低的人,则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尽量简单直接。
对认知的需求,帮助我们战胜人工智能。换种说法就是,有着高认知需求的人会越来越有价值。神经学家曾用“认知储备”来描述大脑抗拒因年老而衰退的能力。2013年,芝加哥拉什大学的一项研究召集了300名年长者参与,逐年测试他们的思考和记忆技能。参与者会被问及他们阅读、写作及从事其他有认知需求活动的频率,不仅针对当前,也包括童年和中年时期。在每位老人去世之后,研究者会去检测他们的痴呆迹象。结果显示,在排除物理原因对大脑的影响后,那些终生都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写作习惯的老人,智力衰退的速度比普通人减缓了1/3。换句话说,这些人打破了衰老的规律。长年累月对知识的好奇心扩充了他们的神经容量,从而缓冲了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智力衰退。对高认知需求的人来说,他们的终生投入就这样得到了最终的回报。
探索新事物的动力深深根植于人类内心,不逊于人类追求食物和性的基本动力。但是请记住,好奇心虽然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优良本能,但不受控制的好奇心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而不甘泯于一般的你又做何打算呢?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