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识和改造世界规律的伟大探索
2019-08-15沈雁昕
沈雁昕
《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所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毛泽东曾以此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实践论》和《矛盾论》一起,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按照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所说,“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具体说来,主要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正因为重点在于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两类错误思想:一类是·部分信奉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只知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并拿去指导革命;一类是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盲目地工作。这两类错误思想,都曾使得中国革命遭受极大的损失。而其中的教条主义由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因此,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创造性地写出了《实践论》这本系统的认识论著作。
《实践论》强调人们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就是说,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就是人的存在形式。毛泽东之所以把自己关于认识论的著作称之为《实践论》,在理论上就是因为他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在现实中就是针对脱离中国革命实践的教条主义。
《实践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毛泽东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有一定目的性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有三大基本的实现形式,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他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们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们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验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推动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上述这些基本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都已涉及,但毛泽东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以实践的基本形式表述出来。
《实践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第一,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章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实践的产物;人的认识固然可以接受前人的思想成果,但前人的思想同样也是前人实践的产物;人的认识之所以总是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因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前进的。第二。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文章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人的思维矛盾的运动,但归根到底是客观实践的推动。新的认识的形成就是新实践经验的总结。第三,论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文章明确提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第四,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文章指出人们决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世界。文章因此得出结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文章指出,人的认识是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謂感性认识,就是认识的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能认识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的联系;所谓理性认识,就是认识中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达到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这个飞跃是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而实现的。认识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理论到实践,即把理论化作路线、政策、计划和方法,才能把理论变为现实。毛泽东关于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理论,特别是把从理论到实践看作是更为重要的认识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大贡献。
《实践论》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文章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个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
《实践论》进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路线。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是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著作,是学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于转变全党的思想认识发挥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今天,“始于毛成于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实践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它的光辉,其理论精髓依然在传承,新的篇章还在续写。当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如下方面坚持了《实践论》的要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实践新发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新的实践产生了许多亟须重点加以回答的新问题。例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还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说:“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肴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他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要有全局观,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调查研究,按客观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为了使政策措施符合实际。只有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方案符合实际情况。调查研究是为了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的需要。“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三、中国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他说:“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二是要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的需要,创新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需要。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距今虽已过去80多年,但这篇名作的理论内涵,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